• 精选
  • 会员

知识产品有哪些形态

2017年2月25日  来源: 作者:笔记侠 提供人:独孤九剑
摘要:1)电子书;2)有声书等图书改编产品;3)图书出版;4)教育;5)在行、分答所开创的一对一知识服务;6)以订阅为基础的媒体式产品。

1)电子书;

4

亚马逊以Kindle硬件开启了电子书市场,它建立庞大的支撑体系、以长期的耐心推动图书从纸书转向电子书。现在,Kindle生态中已经逐渐有很多纯电子书图书出现。后进者中,苹果以手机优势推电子书,微信以社交优势推微信读书。迄今为止,电子书的变化主要在载体上,对图书本身所作变动不大。

2)有声书等图书改编产品;

在互联网上,对图书的形态本身进行改造,典型的如有声书和缩读本两种。国外,有声书如Audible,国内有喜马拉雅等。

3)图书出版;

4)教育;

这也是最传统的付费知识产品,只不过教育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社会性、公益性,强调它的社会价值,甚少谈它的商业价值。但现在,商业性的教育培训产品是最主要、最有效的知识产品变现手段。面向成人、大学生、青少年与儿童的教育目的、前提和方式是不同的,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形态下,它们也呈现不同的形态。

★ 举例:

混沌研习社:由李善友创办,建立互联网时代商学院;

极客邦:以教育性质的技术会议形式进行;

笔记侠:记录和分享会议、课程演讲笔记的知识服务;

馒头商学院:互联网产品与运营领域;

美联在线英语:一对一线上成人英语高颜值外教培训;

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5)在行、分答所开创的一对一知识服务;

在行和分答以同样的逻辑对知识创造和知识消费之间进行知识产品化包装。在行是将知识包装成“一小时的线下一对一面谈”,分答是将知识包装成“60秒的线上一对一问答”。一小时、60秒,都是在知识本身无法标准化的情况下,将知识的“容器”标准化,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产品、服务。

6)以订阅为基础的媒体式产品。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订阅为基础的的媒体式产品”:固定周期订阅,目前多是年订阅、价格在199元左右;内容每日更新,超细分内容,采用单一的内容模式;多是个人或小团队的精品生产方式,以人格化品牌背书。

★ 举例:

李翔商业内参;

马东的“好好说话”音频;

古典音乐教育产品“雪枫音乐会”。

特定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产品交换。在一些特定专业领域,存在一些知识产品的交换与售卖。

★ 举例:

CreativeMarket:付费设计平台;

SlideShare:LinkedIn旗下一个PPT交流社区;

Teachers Pay Teachers:教师课程教案与讲义交易平台。

而以效果和针对性来看,“问答式”将成为知识产品的主流形态。这是因为“问答式”能更直接地解决问题,更能满足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5

因此,像《李翔商业内参》这类中期理念型的知识产品很容易出现瓶颈。

据内部消息称《李翔商业内参》的目标订阅数是15万,而截止2016年7月18日23点订阅数为62126。在KPI压力下,7月16日其上线了“阅读红包”的社交营销和转述音频,48小时订阅数只增加500多份。

此外,“得到”还联合了一大批知识和商业类自媒体做软性推广植入,效果也不甚理想。

★ 举例 :

为此,笔记侠大华特意订阅体验《李翔商业内参》,并咨询长期订阅的朋友,发现存在两个问题:

1) 内容与主流用户需求出现错位;

李参的用户囊括了企业经营者(包括创业者)和对商业知识感兴趣的普通群体,根据同类产品“罗辑思维”、“得到”的主流用户是后者,可以推测《李翔商业内参》6万用户中非经营者身份的人占比不少,而这两者对内容的需求是不一致的。

所以李参的内容很难融入这类人真实的工作场景,目前不足50%的打开率即是印证,谁都想讨好,结果谁都讨好不了。

2)心理预期过高。

前期宣传阵仗太大,马云、柳传志、雷军的推荐给了大家太高的心理预期,结果雷声大雨点小,和以往纸质的商业杂志并没有太大区别。不仅如此,每天的10条内容都太过于碎片,很难深入,而且每条内容间并无递进和关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