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2019年1月15日  来源:南风窗NFC 作者: 提供人:tatama......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假设,有两个选择摆在面前:A和B。

选择了A,B就会成为对立面;同样地,选择了B,和A就得闹僵。也就是说,A和B互为成本——不仅仅是机会成本,还是现实成本。

举个例子——在全世界都一样,如果选择为底层说话,往往就要和权贵为敌。

如果事实如此,这就是一出正剧。

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无论选择哪一个,最终两个都搞砸,那就是悲剧。比如权贵恨你,底层也骂你。

我们的大众文化,正走到选择的关口。在乐观程度走低的经济面前,娱乐的泡沫正在破裂,能不能回归本质——即艺术性,现在是考验的时刻。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电影《引爆者》

从“吊打煤老板”开始

这两年有两部好电影似乎未引起太多的注意。一部叫《引爆者》,另一部叫《暴裂无声》。

剧情上,都是煤矿工人对抗黑心煤老板的故事,惊心动魄。

煤老板,为什么今天会在电影里被义正辞严地吊起来打、摁在地上揍?

在以前,连《盲井》这样的讲述与煤矿有关的挑战人类作恶极端的故事,它的枪口也没有对准煤老板。

这一反常情况说明,煤老板在社会文化领域已经彻底失势。

煤老板曾经代表着资本泡沫。

2001年中国入世,开启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十年后,行情走低,一大堆钱需要洗白,需要生利,而掌握着钱的人,也想要摘掉“土豪”“穷得只剩下钱”的帽子。

于是他们投资影视,捧女主角,让“女朋友”“带资进组”。一段时间里,影视行业收获了资本支持,同时影视圈的生态也很大程度上被改变了。你会看到一些女明星,只要有她们出现,必是烂片无疑。

煤老板介入的时间不长,大约在2010年汹涌而至,2011年起就渐次退场。然而从从业者到观众,意识和习惯都已经被培养起来:影视,不过就是资本游戏。有钱,就可以把一些人的光环和信用放大;而光环和信用放大,又可以让他们无中生有变得更有钱。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从那以后,影视受到了连续的资本浇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玩得半身不遂。就在煤老板起伏于影视圈的同时,影视公司上市,娱乐明星资本化开始发力,后来深刻改变影视行业格局的网络平台也受到了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如BAT)的青睐。

煤老板们输入的热钱虽然历时短暂,但它启发了新的想象空间——影视作品质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非关联效应。杠杆时代来临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一方面,资本可以把艺术垫高,另一方面,资本可以不通过艺术而把自己垫高。

影视娱乐公司通过以股权绑定市场上认知度最高的明星,争取前沿地位,而网络平台则通过炒作明星的流量,获得早期的生存资源。

这个时代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当然就是“流量明星”。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脸蛋时代”,区间大约从2014年到2017年。

在这个时代里,有的明星出不了高铁站,因为“迎接”的人太多;有的明星出演电影或电视剧的报价动辄过亿,因为清醒的人太少。2016年,上海的一个邮筒,因为鹿晗曾在此拍照,而引来人们排长队合影。

还有那些自身已经资本化,在作品上无所用心的导演、明星们,以区别于煤老板时期的另一种金钱傲慢,“带资进组”,空壳收购,空手套白狼。

“真爱粉”只是表象,有很多人愿意掏钱才是真相。投资者和粉丝,互相撬动。而愿意掏钱,前提是兜里有钱,并且愿意花钱。兜里有钱、愿意花钱,又是因为经济无虞,人们对未来信心充足。

如果最后一个要素出现问题呢?

那么人们就会烦躁。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2018年6月,有消息称,华谊兄弟王中军与王中磊突然质押几乎全部股权,疯狂套现。

“民意”的逆转

过去一年,日子不太好过。

贸易战步步升级,不确定性的阴云日益浓郁;资本变得越来越谨慎;实业艰难的故事,一唱三叹。老百姓的钱,也越来越倾向于花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至少,它们不能再用来支撑泡沫。

泡沫于是开始破裂。赵薇、范冰冰、冯小刚……那些被资本垫到制高点上的娱乐人物,纷纷在法律或舆论审视下原形毕露。

表面上看,一些人之所以出问题,都有非常具体的原因,比如不得不提及崔永元的“复仇”。但如果被具体因素所框定,那就是一叶障目。

当一个现象成为现象,往往就是因为其背后有更为重要的宏观逻辑在运转,在娱乐圈,偶像幻灭的宏观逻辑就是非理性繁荣的泡沫破裂。

几年前,谁也无法撼动那些跺一跺脚娱乐圈都会抖三抖的大导演或者大明星,而在2018年却可以了,为什么?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2018年,范冰冰深陷“阴阳合同”风波。

因为“民意”发生了转向。

在一个大部分人都对现实和未来感到满意和安心的时代区间,娱乐圈不过是一个用来围观逗乐的场所。台上的人搂肩搭背或者互相“撕逼”,都是一场场聊堪一笑的表演,人人都是庸众。

而一旦围观者的经济处境发生改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变得捉襟见肘起来,台上就开始有了是与非,有了道德性。自身的窘迫,彰显了对相对剥夺感的体验,然后那些高调地通过资本运作进行着几何级数的财富增殖的人,就会成为“相对”的对象。

这时,人,就容易愤怒;真相,就容易暴露;光环,就容易散去;宝座,就容易垮塌。

愤怒不是因为看清了事情的本质,娱乐作为一种游戏,没有什么理性可言。在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大势上是逻辑必然,但那些撞到枪口上的娱乐人士,仍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倒霉”。

这并不冤,因为社会运行的趋势,向来都是以幸运或倒霉的那一部分人作为风向标的,曾经他们很风光,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足够幸运,未必真是和能力完全挂钩。

倒霉,是因为他们玩得最大——在赌场上输掉内裤的人,没有一个是性格上如履薄冰的。

几年前煤堆倒塌了,现在,资本釜底抽薪,大金主们发现自己已经不再需要他们。后果所及,当然不止于那些被推到前台的倒霉蛋。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由流量明星鹿晗主演的电视剧《甜蜜暴击》观众并不买账,收视率惨淡。

2017年开始,“流量明星”出演的电影频频“扑街”,即便是粉丝发明了“锁场”这个名词与行为,都无法挽救颓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部电影上映前,常常会以“无流量明星”为标榜。

2018年还有某流量明星的粉丝团花钱去itunes“刷榜”,被耿直的外国网友们一句句“who the * is kris W u”骂到宇宙皆知。

2018年,电视收视率造假、明星流量造假被频频踢爆。

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原本不温不火甚至前所未闻的导演、演员,以及并未使用流量明星的电影,因为过硬的质量表现,颖脱而出,比如吴京、文牧野、任素汐、忻钰坤,比如《驴得水》《战狼2》《暴裂无声》《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

大众文化的艺术本质,在这些人的努力下,至少已经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电影《我不是药神》口碑票房双丰收。

资本潜形

人们并不反对资本。尤其是文化娱乐领域,必须依赖商业的扶持,否则难以进行可持续的滚动发展。

但服务业领域的资本有两面。一面,是商业资本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和机制支持,在幕后托举文化艺术,另一面,是金融资本一个“旱地拔葱”跳到台上,一脚把文化艺术踹下台去,自顾自地进行细胞分裂,成长为一个怪兽。

烂片烂剧烂歌烂人层出不穷,就是后者的结果。后者让这个行业赚钱太容易了,让它的光鲜度越来越高,受到了依靠娱乐喂食像草履虫一般生存的人们的无限追捧,从而让明星们放出的屁都是彩虹的颜色。

如果放屁就可以引来欢呼,获得巨额回报,那何必进行艰苦的劳动?

好在这两年,彩虹屁的颜色开始淡退了。社会氛围和需求的悄然转向,实际感染到了文化娱乐领域,因此,在未来生活状况预期走低的情况下,我们反而看到了大众文化的希望。

在那些玩弄资本魔术或者被资本魔术玩弄的大导演、大明星们一声声脆响摔趴下的同时,我们发现,由企业实体支撑着的网络在线视频平台却不但没有受到太多诟病,反而风生水起,在边缘转啊转,竟然转到了舞台中心。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明日之子》剧照

腾讯的《明日之子》《吐槽大会》,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热血街舞团》,优酷的《这就是街舞》,全都风靡一时,也吸引了大批营销资本的聚集,但它们并没有受到价值质疑——尽管可能有技术性质疑。原因有两个。

一是,它们在过去一直是“非主流”,这是由传播渠道和行政限制双重定义的,非主流因其自带的弱势感,一般不会成为舆论集中的攻击对象。

二是,它们恰好反其道而行之,在主流无限泡沫化的时候,一致地选择了回归技艺本身,把自己从“比烂”的主流空间里隔离出来。

技艺第一,骗不了人。重申一次:人们以前被骗,是因为他们愿意被骗,人们现在清醒,是因为他们已经承受不了被骗的成本。如果因为过去好骗,就真的把观众视为愚蠢,那离栽跟头就不远了。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大片”们依托雄厚的财力,可以进行各种花样的前期炒作,只需要“打开”(观影),而不必“转发”(口碑),就能够实现预期的市场收割。而这些在“非主流”的萝筐里认真翻找的节目,以及网剧,必须依靠实打实的功夫才能争取“转发”,获取营销资本的青睐。

这里面埋藏着一条隐形的线索,那就是资本到底是以一种什么姿态出现。

是嚣张地在公共场合凌驾一切、睥睨自雄的做派?还是隐身于幕后提供资源支撑的谦卑?今天的公众已经变得聪明起来,很容易识别前者,而对后者则不知不觉,乐见其成。

文化娱乐领域里发生的事实告诉我们,资本应该“谦卑谦卑再谦卑”。人们不会仇富,但人们总是会厌恶炫富——且不说怎么致富的问题了。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演员的诞生》剧照

偶像幻灭

国家监管部门最近也发文,表示要整治“泛娱乐化”。其实“泛娱乐化”不应该是行政权力直接操心的问题,要操心的是规则。其实不待整治,回归本质,已经是这两年来娱乐文化的自发趋势,这是市场的自我调整。

从“主流”上看,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幻乐之城》,浙江卫视的《演员的诞生》,都是主流上返璞归真的代表。

它们没有明说,但真正愿意思考的人们都明白,之所以做这样的节目,是因为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台词功夫、演唱功底和表演能力,有太多假象。一个明星在前台光芒四射,后面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人在给他们万般周全。

现在,这些综艺节目都把基本功分拆开来,各自攻其一点,呼唤硬核回归。

揭示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告诉娱乐圈这个21世纪浮华的集散地:建筑在沙堆上的高楼随时都有可能倒塌。

大棒向“偶像们”头上砸去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偶像?”

很有意思,这句话是我的一位怀揣着对偶像的憧憬的朋友,深度接触完偶像之后发出的感慨。对方表现出来的善良让她感动,但进一步的真相让她幻灭。而我早就说过,明星,只不过是人们把人生不可能实现的状态投射在一个公众人物身上加以无限想象之后的产物。

一切幻灭,都是逻辑必达,一切完美,也是逻辑短暂停留时生成的幻觉。

作者 | 南风窗副主编 李少威 lsw@nfcmag.com

排版 | 执信

煤老板 / 影视 / 资本游戏 / 赵薇 / 范冰冰 / 冯小刚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