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最开始的5年,是准备期间,你要游的这个海是非常寒冷的,并且还有大浪,在跳进去之前,必须先养成基础的体力,之后进行游泳训练比较好。
在商海中培养基础的体力意味着要对所有的事情都持有兴趣,拓展自己关心的领域,自己尝试提出问题。但是还要尽可能地遮挡涌进来的各种信息,只对真正需要的东西进行深度挖掘和思考。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也就是说,必须要把基本的思考方法从“受信型”变成“发信型”。对于一件事情,至少花半年到一年进行执著的调研。这件事应该在完成公司工作的同时进行。根据我在“麦肯锡”时大量起用过30岁左右的员工的经验,这样的训练,至少需要5年。这是因为这些人在20多年以上的时间里脑细胞被破坏掉了,所以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改变的。
虽然一个人想自己改变自己,做起来是非常寂寞的,但是比起那些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用两三年养成基础体力并积累训练的人,更懂得用不同的视点看公司,渐渐地就能看清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价值观也因此而改变。这种能力养成之后,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会惊奇地发现,多了很多能遇到与你价值观一致的伙伴的机会。如果能发现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伙伴,接下来开始的就是游泳训练了。于是,自然就会明白用什么游泳方法好。再接下来就可以深深地挖掘自己想做的事情,明确自己的目标,开始游向新的大海。比起自己一个人游,如果是和价值观一致的伙伴在一起,能到达彼岸的概率就高了很多,这就好像是你坐上了救生船一样。
不过,不要自己有意识地创建所谓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是在确定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人际关系,那么形成的人际关系就很有可能是不好的人际关系。不要自己有意识地创建所谓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是在确定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人际关系,那么形成的人际关系就很有可能是不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在年轻的商务人士之间流行过的不同行业的交流会。
以前我曾经常常被这样的集团组织请去,做一些演讲。但是现在无论他们怎么邀请,我都不去。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多数那样的集合,都是相反意义上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抱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因为他们可以靠着自己公司的名片在夜里的银座和赤坂赊账,因为他们自以为所属的公司都是名气大的公司,也就把自己定义为精英阶层了。虽然他们都比较自以为是,其实他们根本就是“伪精英”的集合。他们无非就是想将来能靠着这些“伪精英”之间的关系进行合谋而已。想建立的是有点类似官僚社会的那种志向低下的关系网而已。他们基本上不考虑改变自己,改变日本。这群人只是想着尽可能地在大企业、名企业中建立更多的人脉关系,以便在自己的工作上加以利用,他们考虑的只是怎么对自己更有利。因此,如果自己有意识地创建人际关系,很容易就和这样的人混在一起了。相反,自然而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即使数量很少,但因为是“同志”,反而是可以依赖的伙伴。相反,自然而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即使数量很少,但因为是“同志”,反而是可以依赖的伙伴。关于人际关系网建设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动一些,慢慢等,可能反而更好。
离开现在乘坐的船,游向大海这件事,是关乎生死的问题。那个时候,让自己的上司记住自己,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搞得很圆滑,做一些多余的人脉关系,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必要的是,要培养出能游到彼岸的体力,找到能同生死共患难的伙伴。从SOHO这个形式开始时,在新出发的驶向新世界的船上,顶多能坐三个人。那个时候,和50个不同价值观的人维持人际关系,没有任何意义。
比30~35岁年长10岁,也就是40~45岁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是我,就和年轻人交往,而且不是和差5岁的人,而是要和差10~20岁的人交往。就像“SiliconGraphics”公司的创业者Jim Clark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年龄的Marc Andreessen一起创建了“Netscape Navigator”那样。跨越世代鸿沟的纵向沟通往往能带来很多新的事业机会。因为,在数字网络社会中,横向的沟通,也就是相同世代人们的价值观和技能,无论如何积累,发展都会受到限制。
超越世代进行交往!
战后日本的创业典型大多是,同世代之间的人们都持有相互弥补的东西,可以形成合作。就像“松下电器产业”的松下幸之助和高桥荒太郎,“本田技研工业”的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还有“SONY”的盛田昭夫和井深大那样,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共同带领公司成长起来。可是,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还那样做就不妥了。即使相同世代的人们分担了作用,也不会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40~45岁的人应该和那些20~25岁的数字网络世代,也就是和“互联网一代”相交往。这些人的能力是出类拔萃的,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把单纯的成长期用英语表现出来,就是“Domore,better”,是更多,更快,更什么什么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程度”。今后的社会,追求的是“方向”。战后的日本为了追赶超越美国,“SONY”在追赶和超越“飞利浦”、“松下电器产业”的时候,对方向性从来没有怀疑过。
可是,在今后的时代,“方向”会有急剧变化。具体地说,工业化社会在逐渐演变成为信息化社会,这就是150年一次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当中,还依赖过去的那些常识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也就是说,人们在“不同行业交流会”上凑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看起来是不同的行业,但聚集起来的,都是同样的人,不会产生什么样的力量。最愚蠢不过的是那些“昭和7年会”或者“昭和17年会”那样的组织。那只不过是偶尔出生的年份相同而已,就以此为借口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纽带关系,这比同学会性质更恶劣。如果要做这样的组织,就可以做一个5年会,把那些年龄相隔10年的,例如,昭和15年生人、昭和25年生人、昭和35年生人、昭和45年生人全部聚集在一起,否则就没有意义。或者每相隔12年,用干支做成一个申年会或者丑年会,还能够让人理解。
超越代际的合纵连横,是诞生出强有力事业的秘诀。乱世才有机会。现在,40岁以上的世代不太了解网络技术,因此应对数字网络社会就会比较困难。然而,今后不论做什么生意,都需要网络技术。所以,40~45岁的人应该和那些20~25岁的数字网络世代,也就是和“互联网一代”相交往。这些人的能力是出类拔萃的,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相比都毫不逊色。40~45岁的人应该和那些20~25岁的数字网络世代,也就是和“互联网一代”相交往。这些人的能力是出类拔萃的,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例如说,游戏软件制造商“SQUARE”的招聘考试,是2000中取1这样超窄的关口,但据说来应聘的年轻人都具有难分伯仲的能力。我周围的那些“互联网一代”们,对于公司的网络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等知识,在转瞬间就学会了。和这样年轻的世代组成合作关系,缺少网络技术也就不是什么重要的缺陷了。而且,连思考模式本身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互联网一代”们也有他们的弱点,他们没有商业常识和经验,所以,只靠他们自己的世代,在创业时都不明白商业机会在什么地方。还有,因为不了解社会,也容易在他们觉得不可能的地方受到挫败。这些弱点是那些有丰富商业经验,并且能感觉到事业机会的40~45岁的人能弥补的。
乱世才有机会
也就是说,上一代的人们和新一代的人们组成合作关系,就能互相弥补不足和缺陷。不是超越国界的合作,而是超越代际的合办事业。换句话说,就是超越代际的合纵连横,是诞生出强有力事业的秘诀。乱世才有机会。
然而,像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埋头努力,很难保证会成功。就像本书中一直反复强调的那样,时代在变化。也正因为这样,需要用长远的眼光看清自己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必须从现在开始,先于他们进行游泳训练。这本《知性力》也许会被人想象成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建议。但这绝对不是单纯的建议,我更希望可以被大家听成是开拓新时代、开始战斗的号角。这本《知性力》也许会被人想象成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建议。但这绝对不是单纯的建议,我更希望可以被大家听成是开拓新时代、开始战斗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