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心理学、经济学都是文科,那它们算不算科学呢

2018年7月5日  来源:科学有故事汪诘 作者:汪诘 提供人:beibeicao0......

本系列内容来自音频专辑《汪诘:科学有故事》中的“听众问答”,定期答复听友们提出的各种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有故事。

收听音频可至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蜻蜓等各大网络电台。

******

听众问答|15 心理学、经济学都是文科,那它们算不算科学呢?

在各种场合我都会经常被问道这样的问题,心理学算不算科学?经济学算不算科学?我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且,根据我的经验,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往往心里面是已经有了否定的答案。他们往往认为心理学和经济学不符合科学的一些重要特征,例如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尤其是在是否可以复现方面质疑最多。很多理性主义者喜欢嘲笑不靠谱的经济学家,说他们的预测就是赌博,猜准了是运气,猜不准是大概率。一门不能做出准确预言的学问怎么能算是科学呢?

说实话,我以前从来就没有把这个问题回答好,原因是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一直就没有思考成熟,内心也是处在纠结中。直到最近,因为三件事情的发生,使我今天决定好好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与其说回答不如说把我现在的思考与大家交流一下吧。我先来说是哪三件事情:第一,《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快要收官了,我也一直听了快一年了,因此对经济学有了更多的认识。第二,为了更好地学习怎么教育孩子,这段时间我在猛听《托德老师讲儿童心理学》。第三,前不久和科学史评话吴京平老师有过一次打嘴仗,从他那里获得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

我想,心理学和经济学算不算科学的问题之所以会让我以及很多其他理性主义者感到纠结,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内心中一个不太正确的假定,那就是二元假定,把所有的学问分成了科学和非科学两大类。因为有了这两扇心中的门,就会不自觉的把物理学放到科学的门中,把文学放到非科学的门中,以此类推,但是等到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往那扇门里面放了。

吴京平老师有一个观点,他跟我说,这种二元假定注定了你的纠结,你把这个二元假定给打破,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怎么打破呢?就是把“科学性”看成是一个无量纲的标量,它是有数值的,通俗地说,就是给“科学性”打分。比如说,我们设定满分是10分,那么经典物理学可以打10分,宇宙学打9分。为啥少一分啊,因为宇宙学中的平行宇宙这部分有很多争议,关键是很难证伪,也很难验证,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性就要减分。再比如生物学,可能在我心中就只能打8分,为什么呢?因为生物学与数学结合的还不够紧密,能够量化的理论还比较少,而定量化也是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医学可能就只能打到6分了,因为现代医学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可重复性比较差,理论的精确性也比较差。大家不用太跟我纠结每个学科到底该几分,我只是想说明一种思考的方式。而且我认为每个学科的科学性分值会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有可能升高,也有可能降低。比如说量子物理学,它的分值原本是一直逐步升高的,但是等到了弦论出来后,分值在我心目中反而降低了,为啥?因为弦论遇到了可证伪性的问题,理论走的太超前,远远超过了人类目前能达到的实验能力,所以它的科学性在我心中反而降低了,但是我相信随着人类实验水平的提升,它的科学性又会回升,我希望我能活着等到它回升的那一天。

好了,有了这样一个思想上转变后,我们再来讨论心理学和经济学算不算科学时,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转换成,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科学性能打几分。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认为打零分的吧。如果你是认为打零分的,那么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你对这两门学科的不了解。我们就讲我最近一直在听的儿童心理学,从郭瑞博士的课程中,我了解到了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遵循科学研究的范式,例如,他们会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式,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来研究孩子们在特定场景下的不同反应,找到不同性格特质的孩子对待同一个现象时的反应,有很多实验的可重复性是非常高的。目前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也都是可以复现,经得起检验的,例如几岁到几岁的孩子会有口欲期,孩子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是怎样的等等。还比如在心理学发展史上非常著名的小艾伯特实验也符合科学研究的范式。所以,如果你现在让我给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性打分的话,我会打5分,现代心理学让我觉得还不足的就是在定量化方面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给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性打1分,也就是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些所谓的心理专家们通过你画的一副图画就开始分析你缺乏这个安全感,想拥有那种安全感,童年有心里阴影等等。因为这些学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没有让我看到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还有,像乐嘉的性格色彩学说也算心理学的话,那我给他的科学性最多也只能打1分,但并不是零。但是以血型、星座为基础的心理学,那我就会给打零分。那我再来谈谈经济学,通过学习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程,我现在会给经济学打6分,比生物学略低一些。有些人心里可能会不服气,经济学能打这么多分吗?经济学什么时候能做出准确预测了?经济学的结论有可重复性吗?我想说,经济学可不是预测股市的涨跌,汇率的变化,它研究的是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研究的是只要人和人在一起就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有太多经得起检验的研究成果了。例如需求三原理,再比如阿罗不可能定律,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像这样能够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经得起证伪的经济学原理和定律有非常多,这都是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它们都是人类重要的智力成就。

归根到底,其实我想这样总结,任何一门学问,只要它采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去做研究,就会开始逐渐具备科学性,哪怕是一些似乎与科学不沾边的学科。比如美学,这听上去像是艺术,但是从达尔文开始,科学研究的范式就已经开始大量地介入到美学中了,比如我们人人都知道的黄金分割,就是运用科学思维的美学研究。什么样的颜色搭配好看,什么样的比例更给人和谐感,这些学问都可以具备科学性,可以用数学量化并计算,而且经得起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再比如音乐,现在已经可以让人工智能做出真假难辨的巴赫风格的音乐,这个背后就是科学在起着作用。在过去,人们认为唱歌跳舞的学问应该是艺术,不是科学,但是,现在就不能再抱着这种传统观点了,哪怕是唱歌跳舞的学问也可以具备科学性,也可以用科学研究的范式去研究它们。音乐如此,其他艺术形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现在已经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剪辑电影的预告片,这背后都是科学在发挥作用,所以,电影剪辑的学问也有科学性。我可以大胆地预测,文学也会具备科学性,人类也会发现文学中那些可定量、可重复的东西,把数学用在文学创作中,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反过来,任何一门学问,如果不用科学研究的范式去研究,那么科学性就是零。比如即便是研究物理学,如果用哲学思辨的方式去研究自然现象,那这个理论的科学性也可以是零。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就曾经大规模的出现,苏联有李森科事件,中国有所谓的无产阶级科学,最终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因为科学只有一个标准,它是不分国家、民族和阶级的。

话虽然都讲到这个份上了,或许还是有人这样想,因为在平常我们普通大众的认知中,科学与非科学的这种二元假定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如果不迎合这样的认知,事实上是很难沟通的。我承认,在很多语境下,我们不得不给出一个回答,某某学到底是不是科学?这时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在心里设定一个及格分,如果某某学达到了这个及格分,就说它是科学,反之则是非科学。我现在心里的及格分就是5分。所以,结论就是,我认为,现代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是科学。美学、音律学还是非科学,但我相信有一天它们也会成为科学。但是,占星术、传统医学或者气功学,这些学问如果不扔掉古人的思维方式,那就永远不会成为科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