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病例告诉我们,无论发生在哪里,严重脑损伤都无法轻易消灭意识。可能会丢失部分意识体验的内容,但不会丢失意识本身。这表明意识不是由某个“超级中枢”皮层回路产生的:只要有皮层下加工的支持,大脑皮层的每一个部分都能产生意识;并且,皮层下结构本身也能生产有限类型的意识体验。因此,局部模块回路似乎才是意识体验内容的供应主力。
这些模块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但模块间的交流依旧能帮助调节意识的流向。这种交流的重要性体现在让每一个模块及时更新当前状态。就像新闻能将这个世界发生的大事件告知每一个公民,模块间的交流也能协调信息,保证所有模块步调一致。等一切生米煮成熟饭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这种交流的存在。当半夜听到后门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你的皮层下“战斗或逃跑”反应立刻激活,你提起电话报警,随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浣熊在翻垃圾,而且还是个惯犯。
你应该感谢你的边缘系统,正是它让你快速应对可能的危险,幸运的是这回没有什么危险,只不过又是一片狼藉,等待你第二天早上去收拾罢了。
The Consciousness Instinct
认知与情绪,或者说大脑皮层与皮层下模块之间绵延不断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我们所说的意识。
很显然,强烈的情绪和抽象的想法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完全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意识,都能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这个真实世界。形形色色的意识出入我们的觉察层级,构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脑的模块化结构能为意识类型的庞大数量与意识在脑中的普遍存在提供最好的解释。如今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难题:大脑层级化结构中存在成百上千个模块,每个层级都能产生某种形式的意识,那么,如此庞大数量的模块如何能产生唯一的、统合的、能够从一个瞬间无缝衔接至下一个瞬间的生命体验?在第9章我们将了解,这当中的核心概念是时间,是模块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永无停歇。
在讲述其中原理之前,我们还得先解决一个更明显的问题。
无论用什么模型来解释大脑将神经发放转变为心理活动的过程,我们都必须理解这两个现象之间的鸿沟,前者是客观的(神经层面的)而后者是主观的(心理层面的),以及弥补这一鸿沟的做法是否可行。不管你认为是局部模块产生了所谓的意识状态,还是某个中枢脑回路主导了一切,你都必须处理这道鸿沟。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将回顾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过去的150年间都在想些什么。毕竟,这群人提出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他们的思想探索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极限,他们也擅长挑战未知现象。他们的思想果实往往被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忽略,并被认为与意识问题无关。我认为他们能帮上忙,因为正是不受我们重视的数学和物理学孕育了互补的概念,即一个现象可能有两种解释、包含两种真相。
这个概念能否帮助我们跨越心理与脑之间的鸿沟?能否帮助我们理解盘踞在物理世界的真相(也就是我们的物质大脑,由化学物质组成,且遵循物理法则)和看似非物质的主观体验真相之间的“解释空缺”?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深入讨论之前,先让我们熟悉熟悉问题的关键——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