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你和高手之间到底差在哪儿?

2018年6月1日  来源:孤岛 作者:Juno 提供人:www.c......
摘要:任何一个学习都是自动化的过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艰难万分,错漏百出;然而到了某一个临界点,就会发生神奇的质变,它会变成一样不假思索、毫不费力的事情。

/1/不是所有扫地的人都能称为扫地僧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万小时理论,《异类》作者马尔科姆在书中提出的大量数据表明: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一个领域中练习的时间超过一万小时,就能成为这方面的杰出大师。

这个鸡汤理论以科学名义广为流传,让人相信,只要够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如果还没成功只能说明时间不够长。

高晓松在节目中说有一次和《一句顶一万句》的作者刘震云一同游历欧洲,一路上高晓松都在为刘震云讲解各种地理文化知识。

直到几天后,刘震云语重心长对高晓松:“晓松你确实有才华,你确实把很多东西想得比较通,但是如果你只选了一个方向,你就一生沉浸在里面,你可能在某一个领域真的能成为大师,但是你的问题就是你什么都懂点。”

高晓松却不以为然,他觉得不是每个扫地的人都能成为扫地僧,“如果一个人一生沉浸在一件事情里就能真的把这件事做得多好,就真的能成为那个领域的大师,那大师也太容易做了。”

相信一万小时理论的危险在于:作者为了方便传播和记忆,不顾客观事实,把小提琴、乐队等练习的时间简化成一万个小时,不仅如此,他把时间和成功的联系因果化,无视了更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一个喜欢写作并坚持写了十多年的人仍然无法成为一位作家?

为什么从六岁开始弹钢琴一直弹到二十多岁和钢琴家依然无缘?

业余爱好者和专家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普通人和某一领域的杰出大师之间差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把这种差距归因于基因、天赋等不可认为改变的客观事实,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就会明白,其实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2/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有的人对羽毛球感兴趣,于是每天都去体育馆打上2小时的羽毛球,以为只要练习的时间够久,自己就能够像专业运动员一样无往不利。

然而,他们会发现,在练习了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接不到的“死球”依然接不到。

因为没有经过刻意训练的技能,无法靠时间来精进。

再来看看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吧,一旦教练意识到你在击球方面存在短板,他不会让这个短板过去,而是刻意挑你无法接到的“死球”打给你,让你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到接“死球”的最好方式。

注意到有什么区别了吗?

普通人的练习方式往往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因此进步成长也是缓慢的,而刻意练习拥有系统的计划、明确的目的、相适应的训练方式,再配合长时间地练习,获得成功只是意料之中的事。

记得小时候学钢琴,老师会让我准备一个笔记本,每节课之后会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周的目标,譬如:熟练弹奏《土耳其进行曲》,注意指法和速度。在下一周来临之时,会检察我的练习成果,如果弹奏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会在五线谱上划下记号,并挨个纠正。

后来大学自己去练琴室里弹钢琴,虽然每天只要没什么课都会去琴房里待上一两个小时。但令人气馁的是,还是没办法毫无差错地弹完一首难度较高的曲子,总是在一个地方停顿下来。

后来才发现,原来我总是习惯弹奏自己练得熟悉的地方,而对难度较高容易停顿的地方一掠而过,所以尽管前半段很熟练,但是到了后半段就开始停顿错漏百出。

正如《刻意练习》中提到的一样: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缺乏刻意练习就像弹钢琴一样,想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最终除了浪费时间以外,毫无精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