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院士论文网上遭“炮轰”是研究毫无意义还是自媒体断章取义

2020年12月28日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 提供人:meihan72......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济南报道

院士论文网上遭“炮轰”是研究毫无意义还是自媒体断章取义?

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士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的,题为Residential solid fuel emission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ir pollution and associated health impacts in China 的研究论文,引发广泛关注。

进入寒冬,久违的雾霾再度来袭。前不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华北、黄淮等地霾天气开始露头,其中,华北中部局地还出现重度霾。

在大众眼中,人们似乎总是将大气污染、雾霾、PM2.5这些字眼与工业、城市相联系。鲜有人知道,中国农村地区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农村人口呼吸健康的危害程度远比大众想象的严重。

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与PM2.5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有24%归因于家庭来源的PM2.5排放。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室内空气PM2.5浓度是城市室内空气的1.6倍,按人口比例计算,农村地区人口PM2.5相关死亡风险比城市人口高45%。

由于科学普及不够,农村认识不足,大气污染的死亡风险正威胁着农村地区“沉默的大多数”。

近日,一篇和大气污染、PM2.5有关,且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士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中文翻译:《科学进步》)杂志发表的,题为Residential solid fuel emission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ir pollution and associated health impacts in China(中文翻译:《生活源固体燃料排放对于中国大气污染及相关健康效应具有显著贡献》)的研究论文,引发广泛关注。

令人意外的是,论文刊发后,网上对其科研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质疑声却愈演愈烈。

学术论文引发自媒体质疑

这篇学术论文是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士、教授、特聘教授陶澍团队共同完成,作者署名共18人,第一作者为韵潇。论文于2020年10月28日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Science Advances。

引发争议的点在于,论文中揭示,2014年中国据估有115万人因PM2.5的吸入而过早死亡,其中与居民做饭和取暖等使用的固体燃料相关的死亡有77万人,占比达67%。而农村地区人口比城市地区人口对PM2.5的贡献更大,这也导致了农村地区人口的PM2.5死亡风险更高。其中,中国农村常用燃烧生物质(如木材和农作物秸秆)做饭和取暖,这些燃烧带来的PM2.5导致了37万人死亡

为此,网上有多个自媒体作者直接以《最新研究:农村烧饭产生大量PM2.5污染,导致每年数十万人死亡》《北大陶澍大放厥词:农民烧饭造成环境污染》《陶院士,放过村民吧》为题,吸引了大量眼球。这些自媒体文章将矛头对准了陶澍团队,“炮轰”该项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评价论文中“充斥着知识精英的傲慢和优越感”,甚至引发了对陶澍教授个人的人身攻击。

其中,搜狐网站自媒体作者“健康界”11月4日刊发的文章《北大陶澍院士:中国农村人口对PM2.5贡献更大,烧饭和取暖的污染导致每年数十万人死亡》,截至12月15日,总阅读量达5.1亿(该文章后已被平台删除)。网易号自媒体“与归随笔”撰写的《陶院士,放过村民吧》,有5445人浏览,90条跟帖。百度号自媒体“阿杜看世界”12月12日撰写的《中科院教授陶澍:农村烧饭产生大量PM2.5,每年数十万人因此受害》,3天内阅读量达3239次。

院士论文网上遭“炮轰”是研究毫无意义还是自媒体断章取义?

陶澍院士(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官方微信)

“研究空气污染,不能忘了农村”

该论文发表后,各个自媒体对论文的翻译千差万别,却“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陶澍教授个人。

根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官网显示:陶澍,1950年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1年、1984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从教36年,今年获颁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研究方向主要是微量污染物有毒污染物的排放、环境行为、归趋和迁移,目前重点包括全球污染物排放清单、污染物迁移和暴露模拟以及农村生活源污染物生成和对室内外空气质量及健康影响等。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2020年11月29日,在中国地理学会首届荣誉会士和会士授予仪式暨地理科学前沿论坛上,陶澍院士荣获“首届中国地理学会会士”。据了解,中国地理学会会士,是中国地理学会设立的地理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

去年7月份,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陶澍提出,“研究空气污染,不能忘了农村。”

在这次会上,陶澍根据多年来的调查研究结果指出,近年来大家对室内空气认识非常不足,室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固体燃料,包括散煤、秸秆和薪柴,城市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但是大部分室内燃烧主要发生在农村,并且直接来自燃烧的PM2.5导致的健康危害远远超过公众熟悉的甲醛和苯系物等的危害。

“目前,中国的农村,尤其是西北、西南、东北,仍在大量使用生物质燃料来做饭和取暖,也包括华北地区的煤燃烧。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农村能源调查数据,做饭、取暖的PM2.5排放量占总排放的1/3,这一方面会影响室外空气质量,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室内空气质量。”陶澍呼吁,各方面应加强宣传,让农村居民意识到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是健康的问题,要让农村老百姓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借助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积极提倡清洁取暖和做饭。

近日,根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校友会官微消息,近年来,该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绩斐然,其中由陶澍、李本纲、沈国锋参与的“全球多源高分辨大气污染物排放-健康-气候影响研究”成为重要研究成果。

该研究构建了涵盖近90种污染源和27种污染物的全球多污染源、高时空分辨率的污染物排放清单,并科学评估了禁止土法炼焦、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计划等国家政策的环境和健康效益,研究指出若清洁取暖计划顺利实施,将显著下降农村居民对PM2.5的暴露水平。根据国际评价,相关研究工作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政府决策及科学界认识的“中国对全球变化的贡献”问题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

院士论文网上遭“炮轰”是研究毫无意义还是自媒体断章取义?

陶澍重点实验室成员下乡调研。(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学生眼中的陶澍教授

记者查阅北京大学新闻网发现,隶属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陶澍重点实验室由陶澍院士指导,主要项目是“大气PM2.5传输模拟”和“农村能源调查”。实验室由1位博士后、8位博士生、4位硕士生、4位本科生构成。

作为《居民能源使用对空气污染和健康损失的贡献巨大》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韵潇也是几个课题小组中资历最深的博士生之一,一直致力于中国农村生活能源对于大气污染和人群健康的研究。

在北京大学校团委刊发的《【圆梦新一代】步履弥坚科研路,行以致远中国梦——记城环学院陶澍重点实验室团队》这篇文章中写到:在很多环境研究领域中,农村地区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但陶澍告诫学生们,不能忘了农村。

韵潇在接受采访时说,“农村的大气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城市的更加严重,北方很多地方还在用使用固体燃料的家庭炉灶,炉子在房间里面烧,刺鼻的气味在门外都能闻到,而这种生活源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常常被人们低估甚至遗忘。”

举个燃煤的例子,虽然每年电厂和工业用煤的消耗量大约比生活用煤高一个数量级,但事实上生活源有其自身特征,消耗量小,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单位质量或体积能源燃烧产生污染物的质量)却很高。国家往往通过限制电厂和工业用煤的量以期达到大气污染的治理效果,但据韵潇的研究来看,若是从生活源切入,只需减少相当于电厂或工业的大约十分之一的耗煤量,就可以达到接近的减排效果。

报道中提到,课题组成员们多年扎根农村开展数据测量和搜集工作,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包括了几乎全部的地级市(暂时未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收集后反馈给课题组负责数据统计和建模的同学们,应用于大气污染分布模型,通过模型的模拟可预测某时某地大气PM2.5的浓度,从宏观上就能知道每个市级城市与农村居民生活各消耗了多少能源、排放了多少污染物,进而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

记者在报道中还注意到一个细节:“3个人拖5个大箱子,装200个检测仪”“3次大巴,转车6个小时,晚上10点半到调研的村子”“7天调研100户人家”……这是外出调研同学的常态,以至于到后面嗓子都说不出话来了见到村民还是张口就问:“叔叔/阿姨好,您家主要使用什么类型的能源取暖和做饭……”

记者了解到,今年已经70岁的陶澍教授在生活中没有手机,也不用微信,他和学生联系时只发邮件。和学生们一起春秋游时,都是骑着自行车去,车子很旧,车筐都快和车分离了,学生们提出要给他换车他不答应,学生们只好悄悄给他换了车座和车筐。

论文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到底是论文研究毫无意义,还是自媒体断章取义?

针对该论文研究问题,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专业和学术角度客观分析该论文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以前的研究往往仅关注了户外空气中的PM2.5浓度,但却忽略了室内环境的空气污染,然而室内才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其中,参与该论文研究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大学学者解释,生活源排放导致的大气污染和健康效应是当前中国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由于一直缺乏详细、可靠、充分的数据支撑,而导致该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该学者表示,本研究中,团队基于更新的能源数据,计算了中国生活源能耗对于排放、室内空气PM2.5浓度、暴露和过早死亡人数的数据。团队发现,2014年,生活源仅贡献了中国全部能源7.5%的消耗,但却贡献了27%的一次PM2.5排放、23%的室外大气PM2.5浓度、71%的室内空气PM2.5浓度、68%的PM2.5暴露和67%的PM2.5暴露导致的过早死亡,这些数据意味着,生活源的贡献从能耗到健康效应逐渐放大了一个数量级,生物质燃料和煤对于健康效应具有相近的贡献。

“相比城市人口,农村人口贡献了更多的生活源排放,也承受了更大的过早死亡的风险。”该学者认为,“生活源和非生活源排放的环境健康效应是相互关联的,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同时考虑生活源和非生活源两种情况。”

该学者还着重解释了“过早死亡”的基本概念。“过早死亡不等于简单的死亡,通俗地说,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是指由于长期暴露于某种污染而导致的寿命缩短。比如,一个生活在清洁环境中的人,预期寿命原本可以达到80岁以上,但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在79岁时因呼吸道疾病而去世的话,这就是一例过早死亡。”

另外,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还联系了美国人类学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后Dylan T. Lott先生,他提供了一篇2020年9月公开发表的题为“Household air pollution: Empowering women could boost LPG adoption(中文翻译:家庭空气污染:为女性赋权可以促进液化石油气的使用)”的论文,专门对印度农村室内大气污染对印度农村女性健康造成的伤害做了深入研究。

“目前巴西和印度等国家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应政策。比如印度,从2016年开始,如果企业帮助向农村家庭输送液化石油气钢瓶,就会得到政府补贴,他们还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代金券、发放贷款,以便农村家庭能够购买没有污染的清洁燃料。”Dylan T. Lott先生举例说明。

Dylan T. Lott先生表示,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是用数据模型的研究形式,论证了中国目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室内尤其是农村室内空气污染和健康危害的情况。中国已在工业和商业活动领域出台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政策,但是还要进一步关注中国农村空气污染,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而同时,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媒体,都应该努力做好此项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的科学普及。

农村烧饭 / 北大院士陶澍 / 污染死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