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
最近,学校里开始强调有效利用时间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课程应该日益趋于标准化——尽管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标准学生”。还有人坚持要追求“卓越”,可很少有人对这个理想化目标的本质进行定义。我认为,与其把“卓越”当成一个明确而合理的目标来自我驱动,学生和研究者们应该尝试一下巴里(Barry)和他的同事们的建议,找到一种介于“象牙塔和学术生产线之间”的状态。因此,尽管我们需要有规划时间的能力,但也要思考这样做的原因:为了能专注地探究自己的学术兴趣,腾出时间来思考。不过,在我给出一长列有效管理时间的技巧之前,要先强调三件需避免的事。
不要在学习时三心二意。在几个任务之间来回跳跃是很没有成效的。每次只专心做一件事,这样你才能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当然,上网时会不可避免地要同时做好几件事。这就是为什么在学习时要让自己保持离线状态。阅读时,哪怕只是接收一下邮件都会扰乱你的注意力。所以,把各种通知都关掉。
不要听那些提倡长时间工作(或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时间管理“大师”们的建议。如果总是把自己和他们相比,那你就会永远把自己看得更糟,这是很令人沮丧的。
不要记录、监督自己做每项任务的时间。一直这样衡量自己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徒增焦虑。
要做什么?
1.首先要记住,你想花多少时间、做什么事,都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如果你开始迷茫无措,并隐约感觉到了焦虑,那就坐下来好好想想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学这个学位或做那个研究项目。你的主观意图可以帮你更正确地看待事物。
2.要对大多数学校里宣传的“忙碌”文化和生产力持怀疑态度。如果你的研究领域是人文和社会科学,那就更要如此。试着专注于“理解”,而不是“产出知识”。听从“慢”文化的建议:不要和自己说我在“产出什么”,试着说“‘我在思考’或‘我在与……交谈’”。这会帮你减轻一些压力,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开展一项任务:因为它是有价值的,因为你对它感兴趣。这种心态能帮你在工作中保持所需的专注力和激情。
3.手头有小任务时,尽量先把它们解决掉,特别是它们对你没什么特别的吸引力时。扫除障碍,为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做好准备。
4.将复杂的工作拆分成多个可处理的部分。也就是说,将令人生畏的艰巨任务转变成能力可及的事物。
5.给自己设定一个每日阅读目标来提升知识储备,把读书笔记整理、收藏好。每天有系统、有条理地积累素材将有助于记忆和对信息的理解。
6.如果你有写作障碍,那就随便写点什么——任何内容都可以。写的内容不必是重要的作品,哪怕是一些简单的推测、笔记或一篇自由写作都行。就算你后来又把它改得面目全非,至少你已经开始动笔了。与之相比,什么都没写才是可悲的,而且完全没有必要。
7.在计划表上写下规定的期限。包括每项任务的起始日期和所需的合理准备时间。我们都知道,很多任务实际所需的时间都要比我们预期的长,所以要接受这一点,预留出一定的时间,以防万一。试着写一个周计划表,具体形式可以参考下一个小节提供的表格。列出所有要做的事。
8.元认知。它的意思就是了解自己的大脑如何运作(这使我们在第二章中讨论的元批评成为可能)。当认识到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你就能更好地制定策略来处理信息、研究和管理时间。
9.睡觉。睡眠不足自然会导致工作低效。要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睡眠的方法。许多学术研究都证实了人造灯光对睡眠的不良影响。它会抑制我们体内分泌促进睡眠的荷尔蒙褪黑激素。所以,在睡觉前一小时关掉电视机、电脑、手机等所有荧光设备。
10.前面讲到,学习时要切断网络。最近,我在任教的大学里主持研讨会时强调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我的一些学生谈到,他们是多么珍惜安静的时间、独处的时间,以及思考、反思或高度集中的时间。还有一些人坦言,他们从来就离不开网络,因此,他们在一个项目、主题或任务上集中的时间根本超不过几分钟。他们让自己持续从各类媒体平台上接收多种多样的资源和讯息,而他们在五分钟或十分钟之前开始要做的事(或者一两个小时之前)也许就无法完成甚至已经被抛之脑后了。这种碎片化的工作方式与批判和创造性地深度参与工作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要知道,无论你进行何种形式的上网活动,过后都需要大约15分钟的时间才能重新将注意力唤回。
全神贯注地审阅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其他相关的理论,拓展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推测,这些做法也许很耗时间,但绝不浪费时间。这是在创造性地参与任务。这也会让你更容易记住自己所读的内容。神经精神病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指出,记忆的关键在于深度加工和有持久的注意力,将新的信息与我们已经吸收、理解的信息相关联。要取得良好的学术成果,就要把足够的时间放在批判、评估和拓展上,从而为研究和写作注入一定的创造性和活力。
由于上网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安装一个脱机软件,在一天中的某些时间段启用它。
练习6.1 中断: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实质性说明
我强烈推荐这个练习——它不仅有趣,而且非常刺激。它可以研讨课或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这个练习最少需要十位玩家:其中八个人玩“中断”游戏,剩下的两人作为实验对照组。如果参与到游戏中(两个“讨论者”,六个“中断者”)的正好是八个人,那接下来的步骤需要20—30分钟的时间。“讨论者”需要有同样的专业背景。
在练习的准备阶段,“讨论者”和对照组需要决定:
● 大家都感兴趣的讨论话题。
● 讨论的目的。
如阐明另一个人提出的理论,或两人分享一些想法从而为一篇文章写下论题陈述。目标明确或模糊皆可。这取决于玩家自己。
“中断者”们不需要有任何共同点。
1.每个人在小纸条上写一段文字,可以围绕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如近期的一个政治事件、你最喜欢的名人的偏好、你喜欢的动物、减肥的办法、有关全球变暖的活动等。把所有写好的纸条放到一个帽子里。
2.“讨论者”走到房间的一端,用定时器设好时间(20—30分钟)。接着,两人开始围绕他们的研究展开讨论。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参考笔记。
3.对照组走到房间的另一头,不参与接下来的活动,只是开始讨论他们的话题,记住自己的讨论目的。
4.与此同时,“中断者”每人从帽子里抽出一张纸条。在“讨论者”开始讨论一到两分钟之后,其中一个“中断者”走到他们那里,插到他们中间。如果想让游戏更戏剧化,“中断者”也可以在闯入的时候喊“叮!”或者用手机的短信铃声、自行车铃铛来制造效果。
5.“中断者”向其中一个“讨论者”读手中纸条上的内容,完全忽略另一个“讨论者”。被迫倾听的“讨论者”不需要作出反应,但如果愿意也可以作出回应。另一个“讨论者”绝对不可以说话。
6.其他“中断者”选择不同的话题与不同的“讨论者”重复这个过程,每次间隔二到五分钟。
7.在所有的“打断者”都完成任务后,两位“讨论者”应该简单地向全组成员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的讨论目标的实现程度。
8.对照组同样按步骤7的要求做展示。
抽出时间思考
尽管很少有人反对这个建议,但真正落实到实践上却存在着一些难以应付的障碍,比如保守的学科传统,以及对实践的看重——更不用说有关资金和严格的时间限制等强制性因素了,这些会阻碍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任何水平的研究者和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和工作都会遇到问题。然而,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解决这些体制问题及其复杂性,而是要关注最后一个问题,即没有时间处理日常生活中非学术类事宜,以及连轴转不休息的工作方式产生的代价。
你真的认为你没有时间吗?如果是,那你忙到了什么程度?下面是我提到要推荐给研究生的表格。你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其进行调整。比如,有些学者可能会加上“自负管理”这一栏。但要诚实地记录自己是如何支配时间的。或许你也可能想重新分配一下花在不同事物上的时间长短?
休耕时间
要你专门抽出时间来解决“没有时间”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不合逻辑。事实上,许多学生和学者可能都会说,他们太忙了,让他们抽出时间这件事他们想都不敢想。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我要说,近期的一些关于有效利用时间的研究能给出强有力的反驳。其实许多人都强调,一天集中精力超过五小时反而会造成低效。你会出现大脑疲劳、重复无用功、阅读低效、无法集中注意力等一系列问题。换句话说,有效工作五小时要比低效工作十小时好得多。从长远来看,抽出时间不仅有助于研究者和学生等人更好地调整时间上的压力,还能让他们以更谨慎的态度、更专注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小建议
记住,忙碌本身不是目的,而且它需要“不忙碌的时间”作为陪衬。
休耕时间是要你放松精神,做一些随心所欲的事情来为自己充电。你可以把这段恢复时间安排在完成一项重要项目之后,也可以在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的间歇找时间让大脑安静一下,这样一来,等你重新回到工作中时,就能以全新的思维重审你的研究。有关创造性与快乐方面的研究强烈推荐通过“休耕时间”来培养创造性——同时还能提高效率。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zentmihalyi)强调抽出时间来反思和放松的重要意义。有人发现,在这方面投入时间可以让思维变得更清晰,一系列想法会自动理顺,趋于明朗,问题似乎也无须太多功夫就能自行解决。这可以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你可以听听音乐,或选择在花园散步、慢跑等机械性的放松活动(尽管有人会倾向于用跑步机,但对许多人而言,户外运动会更有益于身心沉静)。但休耕时间并不是专注阅读或写作,也不是让你看电视、读新闻或与朋友网上聊天或玩社交软件。
酝酿期
实际上,休耕时间可能不是一个被明确划分出来的时间段。它可能在你做某个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清理一下头绪时就发生了。因此,如果你觉得需要离开一下办公桌(或许做一些不用动脑的活,如整理文件、做做家务,或只是盯着天花板看一会儿),那这可能就是你当下该做的事。这并不意味着拖延,只是说明需要你沉思的时间到了。有人会将其称为“闲散”,还有人把这叫作“酝酿”。它指的是我们停止脑力工作,不去主动分析观点、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闲散期”或“酝酿期”可以让你的思维意识抽空,摆脱精神的控制,释放你的潜意识。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潜意识对于拓展思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前提是你愿意给它时间和空间。神经学领域对大规模的大脑网络进行的研究包括“执行性注意力网络”(executive attention network,顾名思义,就是当你集中精力或专注地解决一个问题时会用发挥作用的网络——比如在做讲座或听讲座的时候)以及“想象力网络”(imagination network,当我们在想象某些画面、规划未来、记忆或试着解读他人的思想时,它就会活跃起来)。脑成像能够将“想象”这个活动可视化,包括解读别人的话,提出推论,甚至进行类比。然而,有趣的是,当研究对象进行这类活动时,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不管认知活动在进行与否,他们的大脑代谢都是活跃的。这些网络属于自然的默认机制,也是大脑在注意力放松时所处的状态。
看起来,在任何创造性行为进入所需的酝酿期时,想象力网络这部分大脑区域就会发挥作用——当然,我所说的创造性行为指的是任何以产出新事物为目的、将智力与想象力结合的工作,比如写作,不管是虚构的还是学术性的。尽管我们尚不明确到底是潜意识促进了酝酿期的创造性思维,还是只是意识进入了休息状态,但有证据表明,“(测试状态下)在意识接触到答案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潜意识是能够‘接近’正确答案的”。
那我们怎样才能让这个过程发生呢?前期准备是关键。想法不会凭空冒出来。虽然你在洗完澡或睡个好觉之后头脑会变得清晰,然后想法似乎就会自然产生,但这也是因为你在前期做好了铺垫。所以,这里要给出警告:为了让休耕时间或酝酿期更有效果,你必须有一段时间持续专注地工作,这是必要的前期条件。也就是说,要在劳动和休息之间找到平衡。酝酿期的时间长短也是要考虑的因素,这取决于个人以及选择的休耕方式。它可以是短短的几分钟(白日梦、发呆或走神),也可以是一个小时(我前面提到的整理文件)、几个小时(睡一夜好觉),或者几周。是的,有时候我们也要给自己一段长时间的假期。
记住,即使你不是处在酝酿期,也需要让大脑肌肉休息一下。让自己有休耕的时间,就像农民要想在未来有个好收成就需要整顿田地,运动员在做完激烈运动后要调整身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