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概括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 作者:路易丝·卡茨 提供人:yehe60......

这种归纳逻辑形式注重的不是比较和对比,而是语境。在一个基于概括法的论证里,你可以通过合理的样本推断出同样的结果也可能发生在更广的范围内。但这里需要避免一个误区,即做毫无根据的概括。要慎重选择原始样本,并且要确保有充足的证据支撑论点。要想确保论证的前提的可靠性,就需要可靠的证据。

文章内容从“一般”到“具体”是很常见的,这里针对如何构建概括给了一些结构性建议。假设你要论述的主题是“全球化与高等教育”。

1.用概括开篇:尽管全球化已不是新的历史现象,但在过去的20年间,它的当代形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除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交流与资本交易,知识的交流更加重要。大学作为教育中心和知识发源地,不仅已深受其影响,反过来也对知识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

2.为论点补充证据,在文中通过举例展开讨论——接下来便是分析概述。

3.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构建你的分析主体。

对概括论证的判断

● 作者是否是以一个具体的例子展开过渡到一般论点的?

● 如果是,那么是否有证据支撑此论点?

● 作者是否使用了指代数量(如“多数”“一些”“少数”)、频率(如“总是”“经常”“往往”)和确定性程度(“毫无疑问地”“大概”等)的词语?

● 作者是否对论点做了具体说明?

让我们再回到苏格拉底和橄榄油的那个问题上,你要如何说服读者接受你的观点?你可能会列出一些数据来证明第二个前提,即希腊人对橄榄油的喜好。如果证据可靠,你还需要澄清关于面包的那部分观点。也许比起面包,苏格拉底更喜欢马铃薯呢?如果他就是一位典型的古希腊麸质不耐受患者呢?是的,我有些钻牛角尖了,但这是为了应对可能的反对和反驳。这里要推荐三个主要方法。我们先忽略面包,以橄榄油作为重点来说明。

首先,你需要作出战略性的让步,承认可能存在的对立观点。你要接受某些人的质疑,他们可能会说,“当时和现在的大多数古希腊人或许都只是表面看上去喜欢橄榄油而已”。也许你发现某个研究者[我们暂且叫他纳撒尼尔·多布斯(Nathaniel Dobbs)]表示,在给面包抹油的问题上,古希腊人其实只是没得选择而已。在希腊那种干旱的气候下种植橄榄树要比饲养用来生产大量黄油的大批牲畜容易得多。如果真的要让古希腊人选,他们可能还是更愿意用黄油来抹面包。

你还可以通过指出对立观点中的薄弱之处来反驳。在证明了多布斯论点的合理性之后,找到更多的证据去证明。“且不管对油的偏好是怎样的,我们仍可以说,大多数(不是全部!)古希腊人确实是非常喜欢橄榄油的”。

第三个方法是证明对立观点并不具有完全的相关性。

归纳论证的妙处之一就在于它存在众多的可能性。在学术界,我们将事物复杂化而非简单化,这样做就是为了探索更广泛的预期和可能。学术上鼓励人们带着好奇心去提问或参与持续讨论全球性问题的对话。但学术界同样也充斥着让人们时刻保持警觉的竞争。因此,你不仅需要知道其他观点的存在,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它们强化自己的立场。我们会在第八章中进一步探讨这种形式的说服技巧。你要学会预设其他可能性,再利用它们让自己的观点在相比之下更令人信服。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例子都是有关推理过程的,即通过先前的陈述或前提推导出结论。清晰、有逻辑的推理是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研究和写作中,我们都倾向于将演绎和归纳结合起来运用,毕竟批判性思考需要通过多个层次展开。但如果具备很好的推理能力,我们就能构建出有强而有力的论点,避免落入逻辑上前后矛盾的陷阱。它们包括:

逻辑谬论(一些例子)

关于我们对逻辑的讨论,在这一点上最恰当的例子也许就是不合逻辑的推论(拉丁文:non sequitur),即结论与前提逻辑不符的推论。例:“阿道夫·艾希曼[6](Adolf Eichmann)是一位有条理、有能力的官僚,因此作为一名安全部门官员,他能作出出色的决定。”

认知偏见同样会扰乱我们的推理。之前提到过的“证实偏见”指的是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能证实自己已有认知的证据。同余偏见[7](congruence bias)也是形容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个理论的情况。它们都会影响我们在研究和写作时的推理过程,导致我们对那些本应纠正甚至最好是直接摒弃的信条死守不放。

轻率概括(Hasty Generalization)指的是作出判断时所依据的证据过少或者带有偏见性。例:“在伦敦旅行一周后,我可以告诉你:伦敦人很没有礼貌。”或者,“根据现有统计数据,可以说……”我们要小心任何以这种方式开头,后面却缺少引用的陈述。有哪些统计数据?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为什么只有一个来源?碰到这类文章时,我们最好将其搁置一边,找些其他东西读。

非黑即白(Either/Or fallacy):事实上明明存在多种选项时却只提出两种。这种谬误不仅铲除了存在细微差别的可能性,还武断地抹去了对问题进行讨论的需要。可谓十足地令人扫兴。例:“要么去开采煤层气,要么看着你的孩子在冬天冻死。”

无论是在书面上还是与人面对面,人们有时会采取“红鲱鱼”(red herrings),即转移注意力的手段来赢得一场辩论。你是否曾经要赢得一场辩论(假设你们正在讨论最后的预算是否公平),然后你的对话者突然讲道:“好吧,我有权发表我的意见了?”这就是一个“红鲱鱼”的例子,即通过提及不相关的问题来转移注意力。讨论的话题是预算,不是自由辩论。

稻草人谬误(Straw Man):顾名思义,此类论证指的是先将对手的观点进行曲解弱化再予以反驳,就像在攻击一堆没有生命的稻草一般。如:“一些当地居民可能会反对在附近盖高层建筑,因为(先不说其他原因)高楼会挡住他们的房子。但和开发失败可能遭受的损失相比,失去一点阳光根本不算什么。”可以看出,论点原本包含的信息更为复杂,可说话的人却断章取义,还滥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来支持己方的论据。

诉诸人身谬误(Ad Hominem):即所谓的“对人不对事”。例如:“他并非真的相信言论自由。他只是想为自己争取看色情片的权利而已。”此类谬误指的是攻击对方的宗教信仰或种族,而不动脑去讨论他们提出的想法。反之,一个人也可能会出于个人或文化上的原因相信对方提出的主张是可靠的,可如果我们抛开提出观点的人而只看观点本身,就可以透过表面的权威性来发现其中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的确需要试着了解作者的背景,因为它会向我们透露作者的论据要点。这引出了本章的一个次重点,那么接下来,我们简要讨论一下如何确定作者的立场并找到相关的暗示信息,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