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2. 如何构建一个有力度的归纳论证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作者:田洪鋆 提供人:yehe60......

在演绎论证中, 我们用可靠与否来评价论证和结论, 在归纳论证中, 我们会用可接受度或者力度的高低来评价论证和结论。除了完全归纳论证的场合, 我们也要尽量追求可接受度较高的归纳论证和结论。接下来我们仍然从前提、推理两方面来继续讨论, 如何构建一个有力度 (可接受度高) 的归纳论证。

(1) 有力度的归纳论证: 前提为真

① 前提在语言学意义上是一个断言。

这一点与演绎论证对前提的语言要求是相同的, 可以参照理解, 此处不再赘述。

② 前提来源于区域一的专业知识、三观等判断, 还可以来源于实验观察。

这一点与演绎论证略有不同, 我们在演绎论证的前提中讨论到, 演绎论证的前提几乎都是来源于区域一的两个模块, 专业知识判断、三观等。归纳论证的前提也来源于此, 这是没有问题的, 比方说哥德巴赫猜想中的前提都是来源于他的专业知识, 但是还有一部分归纳论证的前提可以来源于实验和观察。比方说我们通过实验发现金是遇热膨胀的, 银是遇热膨胀的, 铜是遇热膨胀的……于是我们大胆地猜测, 金属都是遇热膨胀的。在这个归纳论证中, 前提是通过实验被测量和观察出来的。再比如我们举例说每个大洲都有金矿, 这也是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的断言。但实际上不管是实验观察还是实地考察得出来的“前提”, 它们都是断言, 这些断言的背后也是人类的普遍认知就是区域一。所以,尽管归纳论证和演绎推理在前提的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 但是实际上也都是与区域一相联系的。

③ 前提从结构和功能上来看是结论的依据和理由。

这一点在演绎推理中也有了详细的描述, 本质上归纳论证在这个部分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参考之前的论述。

④ 存在无法穷尽的前提。

尤其在不完全归纳论证中, 由于前提数量无限, 所以存在着无法穷尽的前提, 至于是否存在未表达前提, 在归纳论证中略有不同, 归纳论证的前提都是同一层次的并行关系, 归纳论证的前提也许会存在被省略的前提、假设或者是这个前提得以成立的深层根据, 但这种假设在归纳论证中是存在于另外一个论证中的,也就是论证该前提是否成立的另外一个论证。从这个角度来说,归纳论证的每一个前提都是另外一个演绎论证的结论。但就归纳论证本身来说, 不存在未表达的前提, 只存在无法穷尽的前提。

比如在如下这个例子中:

三年二班有30名学生

S1是男生

S2是男生

……

S30是男生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 三年二班全都是男生, 没有女生。

S1到S30都是这个归纳论证的前提, 这是归纳论证, 而且是一个完全归纳论证, 但是S1 是男生这个断言是另外一个演绎推理的结论。

具有男性生殖特征的人是男生

S1具有男性生殖特征

S1是男生

所以, 单纯就三年二班都是男生这个归纳论证而言, 没有未表达前提, 都是并列的前提, 但是每一项前提S1 都是另一个演绎推理的结论, 归纳论证离不开演绎推理。为了提高归纳论证的可靠程度, 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 对归纳论证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 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 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

⑤ 前提必须为真, 结论才有可能为真。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可靠程度较高的归纳论证, 前提就必须为真,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结论才有可能为真。至于前提是否为真, 我们依旧可以参照演绎论证中前提为真的判断的三个标准,其中CRAAP的标准是非常客观的。需要注意的是, 归纳论证经常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 科学研究就是在归纳论证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 对该结论再进行科学分析而得出的对事物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2) 有力度的归纳论证: 推理成立 (前提能支持结论)

是不是有了前提、前提为真就能够作出有力度的归纳论证了呢? 也不尽然, 尽管归纳论证的前提满足了要求, 但是归纳论证还有另外一个要求, 即前提能支持结论。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之间必须具有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

① 前提是并列的, 从S1到Sn。

因为本书将归纳论证局限在最基础的类型上, 在这种完全归纳论证和不完全归纳论证中, 前提都是并列的, 从S1 到Sn, 这与演绎论证是不同的, 演绎论证的前提既有顺序也有层次, 简单的归纳论证的前提是某类事物中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对象的并列。

② 前提可以是完全的也可以是不完全的。

如前所述, 完全归纳论证的前提是完全的, 即被考察对象的全部; 但是不完全归纳论证的前提是不完全的。现实中完全归纳论证的情况比较少, 因此我们经常遇到的是不完全归纳论证, 前提是不能穷尽的。由于前提不能穷尽, 为了确保在不完全归纳论证的情况下结论能获得较高的接受程度, 我们就必须考虑前提的范围、数量、准确性等问题, 这是本书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

③ 前提能支持结论, 且对结论的支持力度是很强的。

在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上, 归纳论证强调前提能够推导出结论, 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力度很强。这要求我们全方位考查前提的数量、质量、范围等因素。从数量角度来看, 前提的数量相对于要得出的结论而言不能太少, 比如要想研究中国死刑犯罪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数量超过1000 人的情况下, 只选取100个案例, 显然就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选取案例的时间跨度, 是研究近五年, 近十年, 还是研究1997 年《刑法》颁布以来的情况, 这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同时, 案件涉及的范围也需要考量。首先, 如果研究的是全国的情况, 但是只是将案例局限在某个省, 其余省份的死刑案例并未涉及, 这样就会以偏概全, 结果不会可信。其次, 涉及死刑的罪名一共有多个, 这些罪名都是研究对象还是只围绕一个罪名展开? 这些都是选取案例时应当考虑的情况。同样, 你的选择也会影响归纳论证的结论。更为复杂的情况是, 现实中还有一些冤假错案的情况, 是否也要将这部分案件考虑其中? 前提要想能对结论起到很强的支持作用就必须考虑到以上种种情况, 从而得到统计学意义上成立的结论。这方面有一个例子, 就是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Ⅲ期) 试验。前不久, 新冠疫苗临床Ⅲ期试验的启动仪式在中国北京、武汉、阿联酋阿布扎比三地, 以视频会议方式同步举行。入组接种人数已超过2万。随后,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分别与秘鲁、摩洛哥以及阿根廷签订有关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的合作协议并举行启动仪式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由此可知, 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数量庞大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前提能够支持结论, 获得可靠性比较高的结论。

④ 结论可以超出前提。

与演绎论证不同, 归纳论证的结论可以超出前提。对于完全归纳论证而言, 其结论没有超出前提, 但是不完全归纳论证, 结论是超出前提的。也就是结论是突破了人们对现有事物的认识,这也是新知识、新认识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3) 有力度的归纳论证: 例子

本部分, 我们用新冠肺炎疫苗 (以下简称“新冠疫苗”) 的临床试验过程来综合解释一下归纳论证的整体情况。药物临床试验是确证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必不可少的步骤。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 新药必须经过四期临床试验, 新冠疫苗也是如此。Ⅰ期临床试验主要是确认人体安全性评价的试验, 也就是要确保该药品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 同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的规律。Ⅱ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也就是说Ⅱ期临床研究重点在于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Ⅲ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 本期试验的样本量要远大于之前两期试验, Ⅲ期临床试验的目标是: ① 增加患者接触试验药物的机会, 既要增加受试者的人数, 还要增加受试者用药的时间; ② 对不同的患者人群确定理想的用药剂量方案; ③评价试验药物在治疗目标适应症时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目前,我国的新冠疫苗就处在这个试验阶段。而Ⅳ期则是新药获准上市后的进一步研究, 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查该药品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对于前三期, Ⅳ期临床试验范围较小, 规模不大。

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临床试验, 采用的都是结合统计学意义上的不完全归纳推理, 以新冠疫苗为例来说明一下。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 (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 及其代谢产物, 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人体接触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 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 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 当人体再次接触这种病原菌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新冠疫苗也是这种原理, 2020年1月24日, 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中国首株新冠病毒的毒种, 随即在3月16 日开始Ⅰ期临床试验; 4 月13 日开始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6 月19 日中国灭活新冠疫苗获批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Ⅰ期试验需要的志愿者并不多, 在武汉进行的新冠疫苗Ⅰ期临床试验一共有108位受试者, 他们被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 每组36 人。试验完毕, 陈薇团队发布消息,Ⅰ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和 T细胞。这也是由108个受试者的数据推导和确证出来的结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归纳论证。Ⅱ期临床试验一共有500位受试者, 选择了低中剂量的疫苗进行试验, 研究分为3 组, 即中剂量疫苗组 ( 250 例) 、低剂量疫苗组 (125 例) 和安慰剂对照组 (125 例)。试验目的是评估这种疫苗能否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及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结果显示疫苗在这两方面都产生了很好的结果。但是Ⅱ期试验的结果无法判断疫苗能否有效保护人们免于感染新冠病毒, 这需要Ⅲ期试验来进行验证。新冠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同时在中国、秘鲁、阿联酋、摩洛哥、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展开, 受试者多达几万人, 目前该试验过程还在推进中。8

表2. 4 归纳论证的论证过程示例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科学家根据疫苗原理分离新冠病毒的毒株研制成灭活新冠疫苗, 这是一个演绎论证的过程。为了验证新冠疫苗的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我们国家的法律以及国际惯例需要经过四期临床试验。每一期临床试验都需要根据受试者在临床试验接受注射剂量出现的反应和结果共同推导出该期临床试验的总结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归纳论证。由于每期临床试验的目标不同, 选择的受试者数量和范围都有所不同, 第Ⅰ期主要是针对武汉地区18—60 岁的居民展开。第Ⅱ期范围扩大, 在全国采样并将年龄段扩展至60岁以上。第Ⅲ期受试者范围急剧扩大,而且还在逐步扩大中, 这个阶段要通过大规模受试者呈现出来的数据状态来证明该新冠疫苗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经过第Ⅲ期临床试验, 如果结论与预期目标相符, 则标志着临床试验成功, 新冠疫苗可以投入生产。那么人类就获得了新的知识, 即新冠疫苗的产生以及对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这个结论就变成知识被存储在区域一当中, 人类也完成了对一个新事物的认识。

在这个例子中, 演绎论证 (新冠疫苗被研制出来) 是归纳论证 (新冠疫苗的疗效和安全性被验证) 的前提; 归纳论证的结论是演绎论证的大前提。也就是说一旦新冠疫苗的三期疗效确切, 安全性得以保证, 新冠疫苗的知识和原理就上升为一条知识, 是一个可信的原理, 可以作为后续演绎论证的大前提。归纳论证的前提来源于演绎论证, 归纳论证的结论回归到演绎论证的前提。这样, 归纳论证就将图 1. 3 中的区域一和区域二结合起来。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