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习惯性狡辩:防御性归因带来的否定与怯懦

2021年9月13日  来源:职场手记 作者: 提供人:yehe60......

突如其来的争吵,打破了办公室的寂静,并使同事们为之侧目,

“我没错”

他激动的吼道,

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庞,挥舞的手臂,无不在诉说着他的愤怒,

他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应该愤怒,即使是在这种公开的场合之中,哪怕对面站着的是他的主管,

一次疏漏,使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作为项目主力的他,却并不认为自己错了。

“都是因为宣传周期不足,和我没有关系。”

伴随着主管的一声叹息,同事们默默地低下头。

“又开始狡辩了”

他们内心轻叹。

第一则:辩解到狡辩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

在办公室这个集体生活之下,我们每天相处8个小时,共同完成工作、共同分享快乐与悲伤。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拥有互相感知的能力,我们在工作中无法避免的会产生误解、争吵与指责。

人在面对指责时,有多种应对方式,根据个人不同的性格与认知,往往表现为辩解或狡辩,在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习惯性狡辩:防御性归因带来的否定与怯懦

01 辩解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无法完全的感知他人,那么在相处中自然也会由于各种误会而产生误解,从而出现了指责他人的行为。

我们不仅会指责他人,也会不断地面临他人的指责,而在面对由于他人误解出现的指责时,辩解便是我们的应对方式。

辩解的定义:在受人之责时,对其中的误解之处进行解释。

对于辩解来说,其本意是对他人的误解进行解释,通过对误解之处的解释,来明确问题责任并解决问题。

“举例:领导指责他项目失败,使公司蒙受损失(问题),但实际上是由于供应商缺货导致的货物延期(误解),他表明了这点(辩解)。”

现如今许多人,将辩解作为一种贬义形容词,认为辩解是一种自我开脱的方式,原因在于辩解经常伴随着争吵与愤怒。

但对误解之处进行解释,实际上是一种合理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是合理的,工作中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在辩解,实际上是在狡辩。

02 狡辩

我将坦白自己不知、未知的事实,不以为耻——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

如果说辩解是对误解的解释,那么狡辩则是通过虚假的解释,对真正的事实进行掩盖,以逃避自身的责任。

在办公室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同事在受到指责时,通过狡辩去逃避责任,甚至于将责任推到其他同事身上。

“举例:领导指责他项目失败,使公司蒙受损失(问题),这是由于他错误的估计了货物数量(责任),而他却说是供应商供货能力不足导致的(狡辩)。”

正如前文所说,人们在进行狡辩时,关注的并不是问题如何解决,而是责任如何划分。

当人们在通过狡辩短暂的逃避了责任之后,也就有了应对工作“问题”的办法,从而放松了对工作严谨性的关注。

由此,工作中出现了更多的问题,也就有了更多的狡辩,最终形成了“习惯性狡辩”。

习惯性狡辩:防御性归因带来的否定与怯懦

第二则:他不得不狡辩

辩解是对误解的解释,狡辩是通过虚假信息掩盖错误,而当狡辩的不断出现,则使人产生了“习惯性狡辩”的问题。

“习惯性狡辩”,在办公室、公司、生活中,实际上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评价,毕竟没有人愿意和一个从不认错,从不承担责任的人在一起。

许多人认为“习惯性狡辩”是责任心缺乏导致的行为,诚然责任心确实影响着我们主动承担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狡辩行为,都是出自于责任心导致的,我们可能在工作中勇于承担,而在生活中进行了逃避。

因此,单单从责任心来解释这种“习惯性狡辩”的行为,似乎是陷入了“轻率概括”之中,那么除了责任心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我们陷入了“习惯性狡辩”的困境?

01 怯懦

掩饰真理是卑鄙,因害怕真理而撒谎是怯懦。 —— 奥格辽夫

怯懦指的是胆小懦弱,在面对问题时,习惯性的进行逃避或依赖,以减轻自己的焦虑。

从人类进化角度来看,如果在部落冲突中表现得怯懦,自然会被部落撇弃,从而无法生存与繁衍,似乎会逐渐被进化所淘汰。

从进化心理学来看,怯懦却有他存在的意义,因为“怯懦”可以有助于群体的分工,因此在社会文明出现后,怯懦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

怯懦虽然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但对于我们个体来说,其并没有足够的帮助,反而影响到了我们对责任的感知。

如果在幼年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环境、稳固性等多种环节出现问题,幼年时不断面临希望-挫折的循环,则会产生怯懦的性格。

而怯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习得性无助”,在怯懦的情况下,我们不去承担责任,而是寻求依赖,如果环境中不存在依赖,那么则会转为逃避。

“举例:工作中出现了问题,许多人习惯性的去寻求同事的帮助(依赖),如果问题爆发后被指责,也会进行狡辩(逃避)。”

怯懦导致了许多人在面临问题时,没有勇气去面对问题,因此选择了谎言。

02 人际话语权

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苏轼

怯懦是狡辩的形成原因,但正如前文所说,许多人在某一些情境下选择了“狡辩以逃避”,而在另一些情境之下却选择了“坦白以承担”。

在社会之中,地位较高的人,往往可以拥有更多的利益与福利,并且随着地位的不断增高,其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利”的概念,其认为在当今社会,话语是权力关系的产物,因此话语权则代表了一个人的地位。

那么,许多人在面对指责时、面对自身的问题时,主动性的进行“狡辩”甚至配以愤怒进行反击,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争夺的方式。

在群体中,面临指责时主动表示“我错了”,并不只是一种承认错误的表现,许多人会随着指责方的地位,产生不同的感受。

“例子1. 领导:对领导表示“我错了”,实际上表现出了服从管理的倾向。”

“例子2. 同事:对同事表示“我错了”,实际上是承认对方更为优秀。”

许多人的狡辩是由于指责方的地位,而产生的深层次内核感受,做出的防御或是反击行为,其内在逻辑并没有考虑事实,而是考虑人际话语权的争夺。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逆向合理化”思维误区,我们通过狡辩行为来争夺话语权,是源自于我们认为有了话语权便有了地位。

但实际上,是有了地位才有了话语权。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我们的怯懦与争夺话语权?

03 自我防御:否定

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自我防御,指的是我们在面对一些使我们感到焦虑、威胁、伤害、恐惧等负面情绪时,产生的一种反应机制。

当我们产生负面情绪,这种反应机制通过对事实的歪曲,来保护我们排解负面情绪,以防止我们陷入情绪崩溃之中。

而否定则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为不顾现实的、无意识地对事实进行否定。

“举例:当面临指责时(伤害),我们感受到了焦虑(负面情绪),从而下意识的反对指责(否定),寄希望逃避指责(防御)。”

自我心理学倡导者安娜?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并不是一种“问题”,而是我们在应对焦虑时的本能反应,并不受我们的意志控制。

因此,我们在面对指责时愤怒狡辩后,逐渐形成“习惯性狡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性。

无意识的否定防御,掩盖了事物本身的对错,使我们即使在事后,也很难去注意到事情的本身对错之中。

第三则:错误不会毁掉我们

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

自我防御机制的否定表现形式,实际上产自于我们的防御性归因思维模式。

防御性归因,指的是由于我们没有进行理性的归因,从而产生了一种非理性的偏见。

表现形式为粗暴地将成功归因为自身,将失败归因为外部,从而防止认知失衡导致的自我否定。

但实际上,我们逃避自我否定,是由于我们认为一次否定则会摧毁我们的人生,因此要竭尽全力的去逃避否定。

“举例:面对指责,如果我们为了逃避自我否定,则需要愤怒的表达,竭尽全力的去逃脱指责。”

而这是源自于我们对错误的认知不同,许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不能犯错,一旦发生错误,便会面临父母的指责、老师的批评。

由此,错误与指责、批评深刻联系,从而使我们竭尽全力的想要躲避、逃脱错误,但我们并不是圣人,不可能一生不犯任何错误。

从我们出生后,我们便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习得的经验,从而使我们在社会中立足、谋求生存。

正如奥修在《智慧之书》中说的,经由欣然、欢迎地接纳自己的痛苦,使得恨转变为爱、痛苦转变成乐趣、凄惨转变成喜乐。

因此,即使是从员工管理角度来看,错误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坏事,因此许多企业逐渐的将错误的形容,更改为“优化点”。

错误是难能可贵的经验,我们考虑的不应是如何逃避它,而是如何解决它。

第四则:最后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去面对它。

孤注一掷的一句“我错了”,似乎用尽他所有力气,

他等待着主管的审判,并准备为此付出代价,

但预料之中的审判并未出现,他得到的只有一句:

那我们考虑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错误吧。

辩解 / 狡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