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近些年来报纸和印刷媒体总体上都陷入困境。的确,因为广告收入的降低,许多报纸都面临破产。从2001~2009年间,1/5的新闻记者失业了。[1]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获取新闻和信息,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遭到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损失也越来越大。2008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人上升了19%,而且自此以后,这种上升的趋势明显上升。令人惊奇的是,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人们认为网络的可信度很低。据皮尤研究中心2009年的报道,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主流报纸和电视的报道都拥有较为稳定的可信度,而且稳定在并不算高的可信度上。对于7家印刷媒体,只有19%的民意表明他们“都相信或总体相信”所报道的。对于被认为电视中最可信的来源之CNN,也只有30%的人表示相信。为什么人们对媒体的信心如此不足?让我们试图寻找可能的原因。
[1] 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the Pew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2009, a biennial report, from which we draw heavily in this section.
4.4.1 媒体所有权的合并
虽然并非人尽皆知,新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媒体受控于越来越少的几家公司,这是过去30年中媒体大量并购的结果。自200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放松了对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所有权的管理后,媒体加速了被集中控制的进程。20世纪中期本有数以千计的独立媒体,到了1983年仅剩50家,而到2004年底,美国九成的媒体仅由5家公司掌控。我们希望大家明白这一点:媒体越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我们越容易得到被“操纵”的信息,或是政府自身或是媒体的控制者,会向我们提供有倾向的信息。
4.4.2 政府对信息的操纵
不仅从乔恩·斯图尔特的《每日秀》(The Daily Show)栏目中我们可以发现虚假新闻,联邦政府也涉嫌操纵虚假新闻。近些年来,从处方药计划、机场安全方案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等,都由政府资金支持,都是为取得受众支持而在电视上发布的虚假报道。在做相关报道时根本没有任何针对这些计划或方案的批评意见,也只字不提这并不是独立的合法报道,而报道的来源恰恰是出台相关政策的政府部门。
全国的大多数电视台自身都难以获得有关政府决策的详实信息,而政府的上述做法正好为电视台提供了素材。遗憾的是,被大多数观众视为新闻的,其实只是政府的宣传。
不仅是新闻报道,在报纸的社论或电视评论中也往往出现类似问题。以作家或发言人的身份发表的意见有些也最终被证明是花钱购买来的观点。2005年,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就花1万美元雇用专栏作家迈克尔·麦克马纳斯,让其撰写该部门所推方案的文章。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他的文章的栏目名为《伦理与宗教》。
军队有其操控媒体的独特方法:从禁止拍摄战死疆场的士兵到推出精心包装的榜样等等不一而足。有时候,操控的方式就是简单的封锁消息,轻者可以是善意的提醒,重者可以像2007年公之于众的直升机上的录像一样——杀死摄影记者、司机及其他平民。
4.4.3 媒体的偏见
一致公认的是媒体有政治倾向。但保守派认为媒体倾向于自由派,而自由派认为媒体倾向于保守派。
保守派通常认为,总体而言,记者和编辑比一般民众更倾向自由。一些民意测验也的确揭示了这是事实。但与此同时,出版者和媒体所有者往往倾向于保守派,这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他们的主旨和底线是赚取利润。埃里克·奥尔特曼在其2003年的著作中提到“自由的媒体”从来都是神话[1],至少在私下里,著名的保守派帕特里克·布坎南和威廉·克里斯托尔都坦然承认这一点。但曾任职于CBS的伯纳德·高柏则认为,媒体偏向自由派是不争的事实。[2]
我们并不想在此探讨到底哪些媒体具有何种倾向性。重要的是,即使某种结论和我们的偏好相吻合,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支持,纵然这些结论是记者、专栏作家或广播员告诉我们的,这些结论也并不比市井百姓的街谈巷议更加可信。当这些媒体不加论证地宣称符合我们偏好的结论时,我们尤其要谨慎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准备新闻的时候,除了出版或广播全部真相以外,还面临着很多压力。在我们看来,虽然存在着上述现象,新闻媒体总体还是可信的。正如CNN一样,ABC,CBS和NBC都总体可信。电台NPR也很优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等主流报纸以及一些新闻杂志都是总体可信的,虽然他们都难免出错。
媒体
仓促报道的新闻
著名的“全球变暖”呼吁者,詹姆斯·施耐德和他的随行记者,在周六被发现冻死在距南极站90英里处。发现者是一名驾驶雪上飞机练习紧急逃生的飞行员。
但是,Fox Nation的报道也许太快了,以至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则报道是多么讽刺——一个警醒全球变暖的人竟然冻死了,这的确很讽刺。然而,这个笑话却被Fox当成事实报道了。原来,Fox是从一个叫ecoEnquirer.com的专写讽刺搞笑文章的网站上得来这则新闻的,詹姆斯·施耐德这个名字也是该网站伪造的(这个网站其他文章标题包括“法院判决让渔民对鱼鹰道歉”以及“企鹅已经厌倦了媒体的过分关注”)。
有线新闻网络的出现影响着我们所接受的新闻。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CNN开了全天候24小时播报新闻的先河,FoxNews和MSNBC也不分昼夜地争夺着观众的注意力。为了长时间地有内容可播,不得不扩展“新闻”这个概念。这个结果不仅影响了有线新闻网络,也波及了传统的新闻节目。有关监狱生活或烹调技艺的“专题报道”越来越多地涌现于所谓的纯新闻栏目之中。加州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院的前主任本·巴格迪吉安指出,就百事可乐这样的商业广告而言,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是在不重要的新闻或情境喜剧栏目之后播放,而不是播放于卢旺达残杀、阿富汗游击战之类的严肃新闻栏目之后。
针对是否可接受来自新闻媒体的断言,很难把我们的建议只归为几点,但以下各点是值得记住的。
1.像常人一样,在新闻媒体工作的人有时也会犯错误;他们有时也会接受缺乏充足证据的断言,有时也忽略了审查信息的来源。
2.媒体也会承受压力,有时也会受到政府或其他力量的操纵。
3.除少数媒体外,大多数媒体都部分地受利益驱动,因而面临着来自广告、所有者和经理人的压力。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在很大程度上媒体是社会的折射。如果我们大众都满足于凭感觉、肤浅的、被操纵的新闻,那么最终我们也只能获得这样的新闻。
[1] What Liberal Bia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3).
[2] Bias,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2001).
4.4.4 电台访谈节目
表面上看起来,电台访谈会给我们提供大量传统途径的报道中无法获取的信息。在处理与政治议程有关的信息时,很多电台访谈节目的主持人的确搜寻传统的合法新闻的来源,并在证实了信息来源的限度内,向听众提供很多有趣的和重要的事实;但来自各电台的主持人们依据各自的偏见、强调对事实加以选择和报道,其中不乏失实的报道。其结果是,众多嘈杂的声音让我们莫衷一是。
4.4.5 电视辩论节目
上文已经提到,从政治观点看,有些电视台偏左,有些电视台偏右,所以观众从中获得的新闻往往带有倾向性。这一点利弊参半。其好处在于,人们可以看到与他们本来所持观点不同的信息、观点,其弊处则在于,往往片面地强化了观众的信念,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没有证据支持的观念。
乔恩·斯图尔特的《每日秀》往往从左派的视角(滑稽可笑地)触及新闻;而在科尔伯特报告中,史蒂芬·科尔伯特则扮演着右翼主持人的角色,虽然他本人是民主党(科尔伯特在之前出席乔恩·斯图尔特节目并与之唱对台戏时,称自己子节目中的特征是“目的明确、架子很足、缺乏知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出现于喜剧中心频道,当斯图尔特的节目不搞笑时,我们以为来宾科尔伯特是最好的、最严肃的。无疑,作为来宾时,他做右派比做左派更严肃。
MSNBC所提供的《埃德·舒尔茨秀》、《欧伯曼倒数》、《雷切尔·玛多秀》等节目都是从自由派的视角来看当天的新闻,所有的MSNBC社论也都体现了同一视角。
福克斯新闻的著名人物比尔·奥瑞利、格伦·贝克和肖恩·汉尼则都代表着保守派的观点和立场。
关于这个话题可以写出独立的一章,鉴于当今媒体给大众的影响,或许应该写这么一章。但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在面对政治新闻或者评论的时候,要让我们自己的耳朵更加机警(目光更加审慎)。虽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它非常重要,尤其是当你在缺乏证据支持的情形下准备接受一个主张的时候,特别的,面对那些你本来倾向于支持的观点的时候。
4.4.6 互联网
当今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互联网,它几乎让每个拥有计算机和上网设备的人,都可以与地球上任何其他拥有相同设备的人相互联系。虽然互联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评价此来源的信息时,应该比审查来自印刷媒体、广播或电视的信息时更为谨慎。
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商业来源和机构来源;第二类包括在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上的个人网站和团体网站。在第一类来源中,包括像律商联讯(Lexis-Nexis)信息库之类,还有新闻杂志提供的在线服务、大型电子新闻组织和政府机构等。第二类来源包括你能在网页上找到的所有其他信息——各种优质信息、五花八门的娱乐、时尚购物、广告、诱惑、欺诈性要约和彻头彻尾的谎言等。
媒体
评估网络的可信度:来自专业人士的提示
一项一年前的研究表明[1],在评估网站的可信度时,专家们所用的方法跟普通消费者大不相同。既然不同网站的可信度相差很多,我们需要尽力评估我们重视的网站的可信度。遗憾的是,就像上述研究所显示的,大众所用的评估方法远没有专家们所用的有效。尤其是在关注点上,专家们注意网站提供的信息本身,而普通网民更注意的却是网站的外观是否赏心悦目。页面格局、印刷格式、配色以及动画效果无不影响着普通人对网站可信度的认知,毕竟网上54%的评论都是关于这些的。然而,专家们所注意的却是网站信息源的质量和所提到的人物的可信度等等。只有16%的专家评论是与网站视觉设计有关的。
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呢?这是一条法则:无论网站的视觉效果多么吸引人,都不要因此左右自己的视听。一个色彩耀眼的设计不应该让我们忽视该网站信息的来源和所提及的人物的信用。
正如某个断言被印刷出来或在电视上播出来并不表明该断言为真一样,你在网上浏览到的信息也是如此。需要记住的是:从某个来源发布的信息的质量不会优于该来源本身。就某话题的媒体深度调查而言,律商联讯是优质的情报来源。律商联讯的信息库,包含从出版物(尤其是报纸和杂志)中广泛收集到的信息,特别是法律领域中的信息。但是从该渠道获得的社论并不比在报纸(毕竟,这是那些信息最初发布的地方)上读到的更有可能准确、公正或客观。
就规模和影响力而言,成长最快的信息来源是在线的维基百科(wikipedia)。“wiki”是一种提供共同创作环境的网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上的页面数据。(wiki-wiki是夏威夷语里“快”的意思。)在2001年创立时,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拉里·桑格尔和吉米·威尔士决定其内容和结构都由用户来决定。广泛的参与性既是其强项也是其弱项。基于成千上万人的贡献,维基百科的覆盖范围极广。到撰写本书时,仅英语的维基百科就有超过200万的条目,另外还有200多种其他语言或方言版本的。由于只要拥有计算机和浏览器就可以进入编写页面,相关报道通常都很及时,往往在事件发生的数小时内就能看到相关的条目。
也正因为进入编写页面的便捷性,所写条目的质量间也存在着天壤之别。对于新出现的条目就须格外谨慎,它们更有可能包含着未经修正的错误。但随着更多的知情人访问该网页,该网页上所发布的错误信息会被逐步修正乃至消除。除对事实的误报外,偏见和遗漏也会影响该网页上发布的信息的质量;有时候,编写者会从他所支持的侧面来深度报道某个话题而对相反的立场却只字不提。但随着支持相反立场的人访问该条目,上述存在的错误就会得到修正。但在给定的时间进入给定的维基百科条目,都有可能遇到错误、遗漏甚至是恣意发表的信息。
对于获取某话题的相关知识而言,点击维基百科或许是很好的起点。但对于从该渠到获取的信息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如果相关话题对你而言是重要的或者是你要提交的作业,维基百科就不能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另一来自互联网的信息源就是博客。博客是在网站上公之于众的日志,大多数博客都由个人建立。起初,博客更像关于个人问题的公众日记,但如今的博客涉及各种话题。已建立的博客不计其数,而且随时都有人建立新的博客。
另一方面,在博客上能看到各种讽刺、恶搞或虚假信息。代表各种不同政治派别的博客应有尽有。没有负责任的机构在后台管理,所以,人们可以将其想发布的任何信息,包括各种坏消息,写在其博文中。你可以利用博客作为信息来源,但一定要多加小心。对于通过此渠道获得的信息,一定要验证于其他途径。
媒体
检验网络信息
除了我们已经提及的网站以外,这里还有一些我们推荐的网站。当你看到一条热议新闻时,你可以到这些网站找到这些新闻的根源。我们认为这些网站是迄今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我们自己也依赖它们:
Snopes.com——原创且最好的用来检测流言、故事、传奇以及任何其他奇闻异事的真实性的网站。丹尼尔·米克尔森和芭芭拉·米克尔森从1996年开始就经营这个网站。这个网站将网上一系列流言按真伪归类。它通常还提供关于那些流言的历史和流言本质的调查。
TruthorFiction.com——一个追求事实、揭穿骗局的网站。网站上主要是里奇布勒对一些时事的调查与发现。尽管对事件的分析不如snopes.com全面,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网站。
Factcheck.org——这个网站是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堡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前CNN和《华尔街时报》记者布鲁克斯·杰克森经营的。他本人完全政治中立,他的网站批判任何歪曲事实的政治评论。
PolitiFact.com——圣彼得堡(佛罗里达)时报经营的网站。记者和编辑检验政客、说客和利益集团的言论的真实性。鉴于其在2008年大选中的所作所为,该网站在2009年荣获普利策奖。
Consumerreports.com——评估包括医保和理财等消费者问题和消费品。不像一些有着类似名字的网站,这个网站没有广告,而且为了避免偏激观点常常退一步说话。它的评估和分析都细致严谨。这个组织会像消费者一样购买一些消费品,而不是让生产商直接提供。这更加提高了该网站的可靠性。
有很多清单和列表能帮助日常网站可信度评估。你可以通过www.library.cornell.edu/olinuris/ref/research/skill26.htm和www.lib.umd.edu/guides/evaluate.html来使用康奈尔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可信度评估清单。
Snopes.com的创始人芭芭拉·米克尔森曾告诫大家:人们往往会舒坦地听信谣言,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与他们相左的意见,接受吻合其意向的说辞。她说道:“当你在流言中寻求真相时,真相很难显现”。我们希望她不是过于悲观才这样说的。
请记住:在运用键盘和浏览器获取信息的时候,要注意甄别,不能轻易信之。
[1] Experts vs. Online Consumers, a Consumer Reports WebWatch research report,October, 2009. (www.consumerwebwatc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