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逻辑和记录历史的逻辑是相通的。在两种情况下,尽管所涉及的事件均含有大量的背景信息,但也都只能在极有限的空间里呈现。因此,结果是一样的,99.9999%的“事实”根本没有被提到。
如果新闻报道中的客观和公平意味着呈现所有的事实,而且是只呈现事实(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这样的客观和公平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人们只能了解全部事实的冰山一角,呈现所有的事实(就算人们能够获得全部的事实真相)是不可能做到的(见图12-1)。甚至呈现所有“重要”的事实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定义“重要”的标准是不同的。我们必须经常问问自己:哪些内容没有被收纳到这篇报道之内?要是不同的事实得以强调,又会怎样?如果这篇报道的作者和报道人物的观点截然相反,又会怎样?
图 12-1 任意一天世界上发生的事报道成新闻事件的百分比
例如,人们一般会根据事件是否对他们自身有重大意义来判断事件的重要性:事件报道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会花费我多少钱?会怎样影响我的收入、居住环境、休闲活动和我享用的便利条件?这些报道的事件又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对那些离我们很远甚至从未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人,对我们来说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完全又是另一回事,是根本不值得考虑的。因此,对于世界上哪些事件是重要的,媒体间的分歧很大。
媒体关注读者个人关心的问题。因此,尽管人们可能存有非理性的信念(例如,他们怀有非理性的怨恨),媒体也会将人们这些怨恨和敌意合理化。当美国普遍接受奴隶制时,媒体在报道中称奴隶制是自然的存在;当美国国内对奴隶制的存在产生分歧,媒体也随之改变,做出配合(每份报纸都会和读者的意见保持一致,将读者认为是准确无误的信息报道为是正确的)。
想想媒体是怎样处理社会中“耸人听闻”“激动人心”“令人厌恶”“大快人心”的事件的。例如,一名女性在法国蔚蓝海岸不穿衣服晒太阳浴是常事,不会招致人们批评,她的行为也不是新闻。但是,同样是这名女性,如果她在黎巴嫩海滩以同样的方式晒太阳浴,她的行为就会招来批评,她的行为也会被当做新闻来报道。或者以奥运会为例,每个国家的新闻媒体都密切关注着本国运动员可能会取得突破的项目。当某一运动员在这样的运动项目上取得金牌时,媒体会密集地进行相关的报道,好像这个项目比那些没有赢得金牌的项目重要得多。这些报道的受众也会为这些项目的“胜利”“激动不已”,而对其他项目的胜利不感兴趣。
人类的“客观性”是一个没有人能真正达到的理想。他需要一个人思想上的谦逊,以及在做判断时既考虑自己观点,也考虑其他来源的信息和观点。
观点
一般来讲,任何新闻事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解释。对不同观点持开放态度,愿意接受对自身观点的质疑,这对保持“客观”至关重要。通过图12-2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观点和同一事件的关系。只有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吸收不同角度的观点、看到每个角度的弱点和偏颇、并将所有了解到的观点综合成一个更为全面、更为广角的整体观点时,人们才能尽可能地接近并达成客观性。每一个角度都能够“纠正”其他观点中夸张和歪曲的部分,并且补充其他角度没有提到的事实。
图 12-2 关于同类事件的六个视点
只有将故事和叙述放到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并且从多角度来进行评论,我们才能(在记录历史和报道新闻中)获得“客观性”。例如,要理解英国与其殖民地北美的战争(1776~1783),人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英国政府的角度、殖民地领袖的角度和本土民族的角度。
为了达到客观性,我们需要:
(1)确定新闻报道和历史记载中作者的观点。
(2)确定新闻报道和历史记载的目标受众。
(3)确定文章中否定和忽视的观点。
(4)区别新闻报道中的原始事实和报道中加进去的解释和编造。
能做到以上几条,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独立判断,能够更具洞察性地理解哪些信息是最可信的、哪些是最不可信的,这样,新闻媒体想操纵影响我们就没那么容易了。当然,如果我们不能查找多方面的信息,不能确定信息的可信度,要做到不受媒体的影响就很难了。
客观的形式
“客观”可以呈现为三种形式为:两种是真实的客观,另一种则是虚假的客观。我们将在下面的篇幅中探讨这些“客观”形式。
1.思想上谦逊的客观
第一种客观形式是基于思想谦逊的客观,也就是承认我们的无知。因此,一个批判性的新闻受众知道获得一则信息与判断这则信息的真伪之间是有区别的。他们知道新闻中呈现的事实未必就是真正的事实,也许是宣教、误传、曲解或真假参半的信息。了解到这些,批判性新闻受众就会意识到他们在新闻中了解的信息并不等于自己知道了事实,他们就会放弃原有观念,以尝试性的态度吸收不同信息来不断接近事实(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这就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陪审员不会根据案件一方的观点就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一样。
不幸的是,思想谦逊是人身上罕见的品质。世界上大多数人每日接收到的仅是有限范围的观点,对人们影响最大的也是自身文化中的主导观点。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而这种自信其实正好证实人们不具有“客观性”的证据。许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思维谦逊,更不会努力去做到思维上的谦逊。
2.公正的客观,多角度思考
第二种形式的客观是优于第一种形式的。要做到公正和多角度思考首先要做到思维谦逊,其次在解决问题时从多种互为冲突的角度进行大量的推理。这种客观与洞察理解重要事实以及大规模冲突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关。拥有此项客观能力的人可以对事件有多方面的洞见。他们能够权衡不同角度的利弊,乐于扮演质疑者的角色,但是决不会为了质疑而质疑。他们反对政党路线、社会中心的心态以及思想的同化一致。他们在思想上是独立的、锲而不舍的,并且具有整合性的思维特征。
3.诡辩的客观
第三种形式的客观是“诡辩”的客观。这种客观是人们在学习新的观点时,有着强烈动机来捍卫预设观点造成的。这种心理状态在一些人中很普遍,这些人常常为了获得金钱(和提高名望)而为强权利益辩护。为预设观点、经济利益辩护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因为这里常常涉及金钱、地位和名望。通常来讲,律师、政客和公共关系专家常常扮演这样的角色。
许多国家的新闻评论员也常常扮演这一角色。他们评论的立场和受众的世界观是一致的。受众也会根据评论员的观点是否反映了主流观点来评判这些评论员是否达成了客观。
对主流观点偏见的知觉
人们认为和他们看法一致的观点就是客观的,不一致的就是存有偏见的,这是一件相当自然却又缺乏批判性的事情。因此,如果新闻评论将主流观点稍微转向自由方向,那么只有有自由思维倾向的受众才会认为这些信息是客观的。如果将主流观点向保守方向偏转,那么只有在保守派受众的眼中,这些信息才是客观的。因此媒体发表自由还是保守的言论取决于他们受众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