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思维源于我们人类天生的狭隘倾向,我们生下来就倾向于从一个狭隘的、自私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我们天生就会认为世界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本能地以符合我们利益的方式解释情景和他人的行为。
同时,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合理的。当我们从自利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不管我们的想法是多么不合理、对他人多么有破坏性,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的思考是合理的。在我们看来,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正当的。我们自我中心的天性是批判性思维中最可怕的障碍。
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发展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因此,如果我们的信念和思维方式是非理性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是这种信念和思维方式的受害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会对生活进行更为合理的思考,这可以通过他人的指导和自己的经验来实现。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将合理行为作为榜样,我们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合理。然而,要人们放弃自我中心思维是很困难的,除非我们对这种自我中心思维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并且知道如何摒弃这种思维。人类的思维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总能伪装出合理的假象。
当然,表象上的合理并不等于理性真的存在。而且,很多看似理性的成年人行为其实是根源于自我中心或社会中心。人们对自身的大脑运作机制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认识到自身思维中带有的偏见、虚假、模糊不清和刚愎自用等。
自我中心是一种思维方式
自我中心思维的运作是无意识的,它存在于我们脑海中,而我们却否认它的存在。没有人会说“我的思考是自我中心性的”。自我中心思维的最终目标是自我满足和自我验证(见图11-2),并不尊重别人的权利和需要,只维护自身和与自身利益一致者的利益。在进行自我中心思考时,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些与我们观点不一致的人是错误的。
图 11-2 自我中心思维的两大基本动机
在我们的自我中心思维里,我们的家庭、孩子、国家、宗教、信仰、感受以及价值标准都是最优的。自我证实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即便在我们不公平地对待他人或损害别人的利益时,我们也会寻求这种确认。我们只重视那些我们可以掌控并用以支持我们的事实时,讨厌那些指出我们前后不一致的人。自我批评并不意味着行为的改变。相反,这种批评往往是用来避免这些改变。比如说,如果我说:“我知道我脾气暴躁,但是我没办法。我和我父亲一样爱发脾气。”这种自我批评是用以证明我继续发脾气是合理的。
人们的自我中心思维主要是为了验证我们当前的信念体系。如果受到认可,我们会感到很舒服,即使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不道德的。例如,如果我们从小被灌输某一个种族的人是下等的,自我中心思维就会使我们持有这样的观点:①我是没有偏见的(他们的确是下等的);②我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出的判断;③我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
这些信念在我们的思想中作祟,使得我们认为自己并没有对这些种族的人妄下结论,认为自己没有误解他们,相信自己只是简单地以事实为依据。尽管忽视了那些可以推翻这些信念的证据,我们却认为自己没有忽略这些证据,从不承认自己是一名种族主义者。
只有在自我分析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后,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只有在我们对自我中心思维进行分析的时候,自我中心思维才不会合理化我们的非理性行为。自我中心思维是一种高超的自我欺骗技术,为理性代替非理性设下了障碍。自我中心思维的自我欺骗程度越高,我们认识到自己非理性的可能性就越小,认识到自我中心思维之外的相关信息就越少,想要增加我们的合理信念和动机就越难。
成功的自我中心思维
虽然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思维是偏离理性的,但是它可以在非正常的逻辑中起到好的效果。例如,它可以使我们自私地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不用去担心其他人的权利。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在证据、推理合理性、客观性以及公平性等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却能“成功地”实现自我满足。因此,尽管自我中心思维天生存在缺陷,但是它可以成功地使人们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
我们可以从很多有权力有地位的人身上发现这一点,如成功的政治家、律师、商人等。他们通常都善于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大量诡辩的言辞能够将他们不道德的行为合理化。这个过程很简单,比如:“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虽然我们希望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实并不是这样。毕竟,我们只是按照既定一贯的方式在做事情。”当然,合理化的过程也可以变得非常复杂,如同高深的哲学、观念学以及党派斗争一样。
尽管自我中心者可能在合理化过程中引用道德准则,但是他们自身并不诚心尊重和遵守道德准则。只有当道德准则可以让他们谋求私利的行为合理化的时候,他们才会想到道德准则。
自我中心思维在本质上不同于道德准则和真正的良心。我们不可能在自私地为自己着想的同时又真诚地考虑到他人的需要。只有当为了自己私利而不得不去考虑他人的需要时,自我中心思维才会促使我们去考虑他人。因此,只有当一个组织有能力决定政治家连任与否时,这个自我中心的政治家才会去考虑这个组织的公共利益。政治家关注的不是这个组织的意见,而是组织对他连任的影响。他真正关心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只要对他人的关心是出于私利的考虑,这就不能视作真正的关心。
越来越多的公司老总对外夸大公司的预期利润(以便以较高的价格卖出股票),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在公司投资中赔钱。多数CEO在操作数据时从不考虑投资者的利益。他们称提醒过“投资需谨慎!”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回避了自身行为的不道德本质。
高度娴熟的自我中心思维存在于各种情形之中,甚至包括两个人之间的简单互动。想象一下马克斯和玛克辛夫妇像往常一样到音像店租影碟。马克斯想租一个动作电影,而玛克辛想租一个爱情电影。虽然玛克辛通常会放弃自己的选择来满足马克斯的欲望,但是马克斯从来不会去迁就玛克辛。马克斯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他会告诉玛克辛,他的选择是更好的,因为他选的电影中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动作,而爱情电影总是冗长无聊,他选的总是获奖电影,没有人喜欢看那些会让人哭的电影……说出了很多理由。其实他掩盖了真实的原因:马克斯只是简单地想看他喜欢的电影。在他的意识里,就应该看他想要看的电影。
马克斯的自我中心甚至向他自己掩饰了真相。他无法理解玛克辛的想法,也看不到这对于玛克辛的不公。他的自我中心思维使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同时还将推理中的缺陷合理化,他是成功的自我中心者。
不成功的自我中心思维
当自我中心思维不成功时,它带来的问题不但影响他人,还影响自利者本人(见图11-3)。让我们再回到马克斯和玛克辛租影碟的事件里。想象两人逛了很长时间的音像店,马克斯通过自私的论点让玛克辛迁就他对影片的选择。但是,有一天玛克辛决定不再迁就马克斯的自私行为。她开始感到愤恨,认为马克斯可能并不是真正关心她。她越这么想,就越意识到马克斯与她交往时的自私行为。她不再愿意迁就他的电影选择甚至其他决定:什么时候及去哪里吃午饭;什么时候去见他们的朋友;等等。
图 11-3 失败的自我中心思维
玛克辛开始感觉到被马克斯操纵和利用,进而产生出对马克斯的防御态度。她开始反抗,不再一味迁就马克斯的单方面决定,当她不同意他的选择时,就会提出反对意见。
问题转向马克斯,他的自我中心思维已经不再有效。当事情不能按照他期望的方式进行时,他会特别生气。他没能洞察到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也没有意识到他对待玛克辛的方式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而玛克辛的怨恨让她产生了报复行为,马克斯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玛克辛可能决定,她以后不会再附和马克斯的电影选择。她可能会寻求某种小小的惩罚去宣泄她的不满。如果她同意马克斯选择的电影,她可能会在整个看电影的过程中表现出生气的情绪。他们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中,两个人都不开心。
这仅仅是失败的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例子。自我中心思维及其等效的社会中心思维(在本章稍后讨论)可能会导致社会偏见、社会冲突、战争、种族灭绝等各种灭绝人性的行为。尽管有时某人或某团体可能因为自我中心思维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最终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人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设想一下,一个帮派骚扰一个人可能只因为这个人穿着的运动衫与他们帮派的颜色相同。刚开始时只是口头攻击,紧接着就发动身体攻击,这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帮派成员也要为袭击事件负责,因涉嫌故意伤害而被捕甚至坐牢。
即使不对别人造成直接伤害,自我中心思维也可能会导致慢性的自怜或抑郁。出现这种问题的人常常会这样想: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在我认为一切都很顺利时,我又必须面对另一个问题。还有完没完?生活似乎充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我的导师对我期望太高了。我父母给我的钱太少了。我的老板认为我工作得不够好。我的妻子总是对我抱怨,现在我又得弄清楚如何伺候我的这个车。生活真是让人讨厌,我不知道事情为什么永远不按照我设想的方式进行。
自怜的人没有办法认识到生活中积极的方面。他们对快乐视而不见,总是自怨自艾。他们总是抱怨承担了不必要的痛苦,对自己说“环境这样糟糕我怎能过得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思维本身不能进行自我纠正,个体成为自我中心思维的受害者,因为他只选择关注消极事件(见图11-4)。
图 11-4 思维中的问题:自我中心思维和非自我中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