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种自我服务偏差和错误会阻碍人们思考和了解真相,包括:
· 错误地认为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 与别人比较时,高估自己的倾向
· 夸大自身优势和低估自身弱点的倾向
人们总倾向于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实际上事件本身已远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我就知道今天会下雨,”你发牢骚道,“但我却没带伞。”2004年,美国彩票强力球的累积奖金已经达到了1.16亿美元。当时我正在一所小超市排队购物,偶然听到了排在我前面的两个人在交谈,他们正准备购买彩票。
2010年5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之后,英国石油公司产生了自我服务偏差,大大低估了从损坏的油井泄漏到海湾中的原油量。英国石油公司还高估了自身控制局面的能力,以及阻止原油泄漏和在没有外界帮助下清除泄漏石油的能力。
路人甲:“你准备怎么买?是买你自己的号码还是买电脑随机生成的号码?”
路人乙:“当然是用自己的号码。这样赢的机会更大。”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的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会不止一次犯下类似的错误而深受其害。在这个案例中,对自己控制能力的估计错误与我们之前讨论的概率错误结合在了一起。虽然逻辑上人们都知道彩票号码是随机生成的,但仍然很多人相信使用自己精心选择的号码,尤其是自己的“幸运号码”能够增加中奖的可能性。实际上,80%的中奖者购买的是电脑随机生成的号码,而不是自己选择的所谓的幸运号码。
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够控制随机事件也会最终演变为迷信行为,例如参加重大比赛时穿上自己的幸运衫,考试时带上自己的幸运护身符。在比赛之前,大多数大学运动员或专业运动员都会习惯性地做一些迷信行为,例如吃一条士力架巧克力棒,使用特定颜色的鞋带或发带。一些棒球运动员为了打破低潮期或者保持击球率居然会抱着球棒睡觉。在某种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掌控比赛的信念也能增强取得成功的信心。实际上,人们发现,比赛前做一些自己信奉的仪式确实能够帮助选手保持平和的心态。
尽管如此,如果生活中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势的信念太强,反而会扭曲人们的思维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美国在1972年遭受安德鲁飓风以及2005年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时,几千人未能提前从受灾地区撤离出来。虽然很多人是由于缺乏交通工具无法逃离,但还有一些人迟迟没有撤出是因为他们认为形势还在控制之中,自己能够在风暴来临前及时逃离。结果数百人丧生。
如果这种错误走向极端,可以用人们经常听到的谚语来形容,“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人们愿望足够强烈,便能够掌控一切。心灵自助的精神导师们更是因为投合这种自我服务偏差而赚得盆满钵满。朗达·拜恩在她最叫卖的书《秘密》(2006年出版)中声称发现了幸福的秘密,并称之为“吸引力法则”。根据拜恩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完全控制生活中的一切。如果拥有积极的心态,你就像一块磁铁,能够吸引任何你想得到的东西,不管是一个停车位、一百万美元、性感的身材还是从癌症中康复。惟一的缺点是,如果没有成功得到想要的,我们只能去责怪自己,责怪自己的想法还不够积极。
在根本无力掌握局势的情况下,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全局的强烈信念可能会带来莫名其妙的内疚感,甚至会导致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性虐待、家庭暴力、挚爱的人死亡,尤其是死于事故或自杀,这些特殊事件的发生常常会导致人们的精神受到创伤。在创伤事件中存活下来的人常常认为自己本来应该能够想到,并努力去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实际情况是,人们对这些事情确实无能为力,但却仍然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形势,这种错误想法是导致人们停留在虐待关系中的原因,认为自己对虐待也负有责任。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陷入“只要……就好”的想法,相信只要自己能够做出行为上的改变,虐待就不会再发生。而实际上,需要为虐待行为负责的只有施虐者本人。
虽然抑郁症受遗传、生理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认为自己应当控制生活的信念也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参见“行动中的批判性思维:非理性信念与抑郁症”)。患抑郁症的病人可能坚持非理性的信念,这种信念便是生活只有两种选项,不是绝对地控制生活,就是完全失去控制。因为感觉缺少对生活的控制,抑郁症患者往往把自己的不幸与悲伤归因于他人的行为。这种消极行为的副作用便是与周围的人逐渐疏远,从而强化了抑郁症患者心中常出现的第二种非理性信念,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因此,他们这种扭曲的期望导致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也是一种认知错误。我们在下一节将对这一概念进行介绍。
第二种自我服务偏差是在与别人比较时过高地估计自己。与他人相处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上。显而易见,不可能大多数人都处于平均水平之上,但是这种自我服务偏差能够增强人们的自尊和自信。然而,如果人们忽视这种偏见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导致人们拒绝为自己的缺点承担责任。美国皮尤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90%的美国人同意大多数美国人体重超标,但是只有39%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体重超标,而实际的调查数据是70%的美国人体重超标。显然,实际的体重超标情况与人们对自己体重的估计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自我服务偏差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大多数人在成功时将功劳归因于个人,但失败时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大学生通常将好成绩归功于个人因素——聪明、快速理解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技巧。相反,成绩不好时他们常常归因于不受控制的外部因素,例如老师判分不公平,考试那天有点感冒。与此类似的是,当涉及减肥这个问题时,很多人都认为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新陈代谢的速度太慢,而不是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其他自己能够控制的因素。然而,当体重超标的人减肥成功时,很少人会将成功归因于活跃的新陈代谢,而是归功于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明智的选择。
这种自我服务偏差也可能发生在职场。当办公室雇员在调查中被问到“你是否在工作场所曾遭受过他人的背后中伤、粗鲁或无礼对待?”89%的受访者回答“是”。然而,当回答同一项调查中的另一个问题时,99%的人认为“他们从来没有对同事无礼或引起一场冲突”。换句话说,在别人做出令人不愉快的行为时,大多数人会立刻抱怨,但却很少有人去想自己的行为也可能是同事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错不在我:人们为什么会为自己的愚蠢看法、糟糕决策和伤害性行为辩护》这本书由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伦森共同撰写。书中提到,认识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认知失调与心情不愉快。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并维持心目中良好的自我形象,人们会本能地矢口否认自己的行为,或者因为自己的缺点而去责备别人,从而将这种差异减少到最小。然而,这种合理化行为会妨碍人们意识到自己根深蒂固的错误看法和行为并做出改正。作为批判性思维者,人们需要积极地处理这种认知失调带来的不愉快,并努力克服对自身的错误看法。
行动中的批判性思维
非理性信念与抑郁症
阿尔伯特·艾利斯(1913— )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他认为,非理性想法是导致个体抑郁、愤怒、能力不足感和自我憎恨的主要原因。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包括:
· “我必须特别优秀,否则就会毫无价值。”
· “别人必须对我体贴周到,否则就是差劲至极。”
· “世界应当给予我幸福,否则我会死去。”
· “事情必须在我的绝对控制之中,否则我便不能享受生活。”
· “因为一些事情曾经对我的生活造成了强烈的影响,这些事情会永久地影响我的生活。”
根据艾利斯的说法,抑郁症患者感到悲伤的原因是,即使他们有能力和正常人表现得一样好,但他们还是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被人抛弃。这种疗法的目的是反驳这些非理性信念,让积极、理性的信念取而代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治疗师会提出类似下面的问题:
· 这种信念有证据支持吗?
· 与这种信念相反的证据是什么?
· 如果你放弃这种信念,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为了帮助病人改变非理性的信念,治疗师们还会采用其他方法,例如同理心训练、自信心训练以及鼓励病人发展自我管理策略。
讨论问题
1. 讨论哪些认知错误会促使非理性信念的产生。列出其他基于认知错误的非理性信念。
2. 你是否有一些非理性信念,它们妨碍了人生目标的实现?如果有的话,有哪些?
参见Albert Ellis, The Essence of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Ph.D. dissertation, revised, May 1994.
第三种自我服务偏差是人们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优点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但对自己的弱点却估计不足或视而不见。人们倾向于将自己拥有的个性或能力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例如幽默感、智力和吃苦耐劳等,却贬低自己缺乏或欠缺的能力。在一项针对智力天赋很高但学习成绩一般的男学生的调查中,这些学生非常轻视学习的重要性,反而重视其他的兴趣爱好。意识到自己拥有对生活而言至关重要的个性和能力,能够增加自身的价值感并更容易达成人生目标。然而,这种倾向也会导致过分自信,拒绝寻求他人的合作,或对他人的技能漠然视之。
医生过度自信和过快做出结论已经被认为是错误诊断的关键因素。根据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美国每年由医疗错误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为44 000至98 000人。而在所有医疗错误中,诊断错误造成的病人死亡率最高。美国医学会建议,医科学校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内在的认知错误,例如会造成诊断错误的证实偏差和自我服务偏差,并且应该开设有关批判性思维技巧与策略的课程以消除这些偏差。作为批判性思维者,除非人们愿意对自己做出坦诚的评价,否则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提升自我和克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