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分析问题要一层一层,解决问题要一块一块

2021年3月18日  来源:第三只眼观 作者: 提供人:goulun70......

人脑子一动就俩事:

分析问题要一层一层,解决问题要一块一块,这就是“分层”和“解块”。


还是那句话:如何学习远远比学到什么更重要!

这话讲出来不是送给诸位聊闲天玩的,真得去用啊,小伙伴催三眼赶紧干正经事,道德经挖了个坑开了个头,赶紧继续填坑啊!填坑之前呢,有个东西必须要聊一下,就是如何学习道德经远比学习道德经更重要!

这就好比大家学数学,如果在啃各种公式例题之前,先有一门课叫做“如何学习数学”,这种的课才是最关键的,但想必神州老师们没几个会教这门课。

数学只是个例子,诸多学科之所以会存在,本质都是“看世界的方法”,或者叫做“观察事物形态”的方法。我们学习它们是要拿去用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神州教育问题就在于“为了学而学”。

拿数学去看股票,拿数学看为人处世,拿数学看食物链运作…甚至看万事万物,也都是可以的,虽然在有些领域用起来是有局限性的,但逻辑是死的,人是活的嘛。

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观察事物的方法不同,所看到的形态不一样,决定了人的思想力和实践力。

如果人们学到什么,而不能用它们去观察事物形态,那你学了它有何用?玩吗?嗯…高考就是玩!被逼无奈的游戏!

为什么大家毕业多年,再让大家去做初中数学题都不会?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学校也没教过“数学有啥用”,根本不知其所用,所以早早就忘记了。

道德经本身就是告诉人们如何观察事物的形态,而且是最顶级的观察方法。


先说版本;其实无论哪个版本,肯定都不是原版!

不仅古今年代相距甚远,今人读的都是各种删改版,就是老子同时代的人,读的也未必是原版,因为距离老子年代较近的一些书籍,在引用道德经之时,文字上也互相有偏差,传到他们手里的版本也不同。

但其实这些都无所谓,神州文化一脉传承,就像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通过现在也可以推究到以前,老子就算是没写过道德经,或者道德经干脆没挖出来过,那么通过诸子百家的“三”也能把老子的“一和二”给反推出来,通过中医也能反推,只不过在推导结果上表达肯定不一样,文字用的不一样,阐述过程不一样。

古往今来一谈到道,都用的是气、虚、空、有、无、天、地、阴、阳等等,能不能不用这些词?

可以!比如三眼就用假象、标准、形态等等这些现代词汇来表达。

文字都是死的,人是活的。文字能锁住具象化逻辑,锁不住抽象化的东西,抽象化的那个东西才是道。而且还真就得用现代词汇去写,虽然一定会很啰嗦,但是能够直接有效。

古今文字差异非常大,句子的逻辑都不一样,一个字现代人看起来是名词,古代却是个动词,那时候词汇量少,一个字表达的逻辑是纷繁复杂的。

比如“善”,现代人看它就是善良的善,代表好的意思,那干脆直接讲“良”不就好了,还加个善字干嘛?

这都是后来人给乱加的!现代很多词汇都毫无逻辑,都是乱说。文字的变迁就是人们“失道”的过程。

最优美的文字一定是字字都有独一无二的本源逻辑,就像是一个个代码,敲出来编成一个个软件,从而展示万事万物的形态,干净简洁利索没有废话!

三眼看“善”,不仅是个动词,如果用现代语境去描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逻辑——它是在一种高级的生存智慧,是顺应道的一种伪装。

比如“善于某某”,就是在(于)某某上,特别会顺应道的运动特点去伪装,从而获得益处。这一整句话归结一个现代词汇,就是“能力”。


再说抠字;

版本不同不仅是章节顺序不同,很多字也都不同,断句也不同,这时候很多阴谋论就出来了,说这是作假不让人知道真相,把“天书”弄成“地摊书”给老百姓看,甚至完全颠倒意思颠倒逻辑给人们脑子上锁。

这种成分有没有?可能有,但不会很多。

其实没那么夸张,要说《德经》改一改还有点必要,毕竟涉及到一些政治问题和现实伎俩;但《道经》就是底层代码而已,很冰冷丝毫没有“温度”,通过多角度抽象化(有、无、天、地、虚、静等)的去讲“道”,想努力把“道”给具象化,但老子开篇就说了,道是无法具象化表达的。

这就是一场思维游戏而已。

那是不是非要去抠哪个字“准确”、哪个字是原版,哪个更接近“原意”呢?

三眼认为对于大多数字是不用细抠的,极少数个别需要细抠一下,比如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但值得细抠的非常之少。

因为看道德经一定要有“整体观”!没有整体观细抠啥都没用,纯是娱乐较真而已。

分析问题要一层一层,解决问题要一块一块

什么意思呢?

老子写道德经其实都是“土话”,就像在咖啡馆聊家常,有一个话题叫做“道”,围绕这个话题东拉西扯想到哪聊到哪;

是不是感觉很不严谨?对头!道就不能严谨的去讲,如果能具象化逻辑表达,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叫“悟道”。

这就好比父母交给孩子做人经验,告诉孩子要“中和”一点啊,这东西怎么具象化?不可能像做数学题一样拿逻辑推导的。

而这个“中和”只讲一次,孩子是不可能领悟的,需要多角度反复去讲,刺激孩子多思考多领悟,总有一天会悟出来“中和”为何,孩子长大了再传给他的孩子,同样的无法具象化描述,只能多角度刺激领悟,子子孙孙传递!

中国文化传承的“道”就是这么样一个“无形”东西,它无法具体描述,但它有着“无用之用”,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绝大多数人只能敬仰它,而使用不到它,但是人们又都活在“道”里,百姓日用而不知。

比如诸子百家、中医都是道推导出来的,它们都是“无用之用的用”。大家以为这些“用”(百家与中医等)是中国文化的根子,那是因为“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儒家讲仁是有形的,法家讲权术是有形的,中医望闻问切是有形的。

而这些有形的根子在于无形的“道”,那才是根子。诸子百家根子一样,只是用法不一样。这里引用老子的话说就是:

“恒无欲也,以观其;恒有欲也,以观其所。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讲到这里就要引出一个很重要的一句话,也是本篇主旨:

分析问题(悟)要一层一层的;解决问题(用)要一块一块的。

前者是东方思维特质,后者是西方思维特质。

一层一层是“向上”抠根,也就是“从三到二到一”这个过程;

一块一块是“向下”去用,也就是“一生二再生三再生万物”这个过程,不断地将无形有形化,不断具象化、逻辑化从而可实操。

三眼之前文章写过,悟道是“归根”,用道是“顺应”。

这时候诸位肯定在想:讲这个有何用?

三眼答:有大用!超乎诸位想象的大用,此谓妙用!

举个例子诸位就明白了,比如:

我们去看人,之前讲过看人就是看其“抽象形态”,人的言行都只是表达结果,表达背后有个无形的东西再推动,可以叫它意识、心理、观念(三观)、念头(善恶)等等很多词汇,现代社会东西方融合搞出很多词汇,但都大同小异。

那个抽象形态才是人的本真!

而念头啊、意识啊、心理啊什么的,本来都是空的,就好比刚出生的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他的脑子里哪有什么所谓三观啊?这时候他的言行是本能驱使的。(这里延伸一下,佛家认为此时也不是空的,此话题我们假设是空的,“相对”成年人的空。)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那个“中空”的地方会填进去“道德”,填进去的道德不同,充满中空的形态就不同;形态不同,导致人的言行就不同。

这个词现代叫做“意shi形态”,这可是管理核心中的核心啊,因为讲这四个字三眼被删了好多文。

道德管理等同于shi形态管理,但是此“道德”绝非诸位认识的那个道德,这个文末咱们聊。

比如认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些“一对对”的东西就如同老子讲的“一生二”;而对错、好坏、善恶、是非等等这些再次复杂组合,组合出人生理想、做人方法、志欲喜好等等,决定了人的一生轨迹。

好了,我们看人是为了“看透人”,也就是知道他下一步会怎么做,轨迹都在你的眼中,他就是透明的。

而要知道一个人“往哪走”,就要知道他“从哪来”,这才是一个完整轨迹!或者可以归结成一个问题:道德是如何产生的(从无到有,填满中空)?

这时候就会有两种思维去研究,见图:

分析问题要一层一层,解决问题要一块一块

左边是“一层一层”的思维,右边是“一块一块”的思维。

右边思维的课代表就是西方心理学,比如把性格切成内向、外向、分裂、妄想、自恋、反社会、亲和、尽责、逃避、边缘、变态、强迫、依赖等等。

看着这些切割后词汇,是不是都是经验主义?切出来的都是各种结果表现,非要弄成一块一块的,而且理论上讲,当人类发明的词汇越多,切块就能越多,可以把人性格切成无数块,越来越细。

然后呢,形成右面的“格格”,把人们扔进格格进行归类,并把它成为一个学科,西学的诸多学科基本都是切块切出来的。

切块很容易衍生出一个问题,比如一个人即是内向,又分裂又自恋又变态又强迫又逃避又边缘又依赖…一个人就占了好几个“格格”,这可咋办呢?西学就把这样的“强者”单拎出来,形成一个特例去研究。

特例是不是真的特例呢?其实也不是,如果地球上人够多,特例就会越来越多,他就不是特例,又要对这些特例画一个“普遍性的格格”。

画格格的本质是啥?就是脑子在那里逻辑绕圈,在图片左边“圈圈”的外层一直晃悠,越绕越复杂,科班称之为“专业”!


左边呢就是东方思维,事物是一层一层的,万事万物都有个“1”(内核),而所有的“1”都源自“0”——有生于无。

只要找到那个“1”,即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1”推导2、3、4、5、6…万事万物都会有一条根本轨迹。

这种思维有何用呢?

比如当找到人们道德的“1”,即可在最根子上看到一个人的形态。也就是说,只要人心一动,就能知道它要怎么动,这都是有轨迹的!

人心一动就要有选择,有了选择就有了“正反”,也就是阴阳。这人天生有的向阴,有的向阳,察觉到这个根子,就能洞察其心如何去动。

古人讲三岁看到老是有逻辑依据的,儒家把人硬分成君子和小人也是有依据的。

所以鬼谷子开篇就讲:“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

大白话就是:万事万物(鬼谷子里多讲人心)都有个本源,本源动起来就像是一开一关不停运转,找到这个运转就可以找到事物(人心)的轨迹(命物)。

又讲:“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

大白话翻译:找到人心这个逻辑了,就能抓取到其变化(运动)的开关(三眼讲的机点)。

把人的“开关”找到了,那是开是关不就随便了?

纵横家多讲人心,因为他们的“用”是要出去搞外交,合纵连横忽悠人。但是纵横也来源于道,都源自老子咖啡馆聊家常。

老子的道是一种思维方法,三眼经常讲,思想是什么?就是观察事物形态的方法。

道,用现代语境来看,称其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顶点都不为过,属于“万套”的东西,只是老祖宗更多把它用在了人文上,搞出了诸子百家的各种花活,自然科学呢就是中医了!

所以,如何学习道德经,就是学习如何“归根”。

万事万物都有根,根要是归位了(悟),再去开枝散叶(用)就灵活自如了。

毛爷爷:会提出问题(抠根,一层一层),就是会解决问题(切块,实操)。


最后呢,咱们把前文那个坑填上,道德是个啥?

这是俩东西,道是道,德是德。

德就是人心轨迹的表现,它也要遵循道,是道的“一种应用载体”。

道的载体多种多样,“德之道”在逻辑上与武术之道、伐木之道、搬砖之道等等一样。

只是“德”这种东西对于社会管理更加重要,因为它无形中推动着人们的行为。

道呢?此处可以理解为“人的思想性”。

意识形态是管理核心的核心,等同于道德管理,管理的不仅仅是人们内心的“对错”(阴阳方向);更是“思想往哪走”。

如果诸位细品爆炸的信息,您会发现信息都是把人引导着“向下走”,让人的思想形成“一块一块”的,教育也是如此“技工教育”。

所以为何三眼一直讲,道德是最为高级的一种谋略,您就想啊:

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弄成一块一块的,并且规划个既定方向,是不是最高级的谋略呢?

啥叫认知?得能跳出块块呀...

分析问题 / 分析问题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