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存活者偏差
看上去没钱的有钱人
我最近看了一本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两位“专家”写出这本谬误百出但读来有趣的书,试着找出富人常见的一些特质。他们检视了一群目前有钱的人,发现这些人不可能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称这些人为聚财者,愿意延后消费,以便积聚钱财。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来自简单但有违直觉的事实:这些人看起来比较不可能像是非常有钱的人—要让人觉得你有钱且在行为上表现出有钱的样子,显然是很花钱的一件事,更别提得花时间去花钱。要过着有钱人的生活很花时间,你得找时间去买时髦的衣服、熟悉波尔多葡萄酒、认识昂贵的餐厅。所有这些费时甚多,因而无法将心力放在真正该放的地方,也就是积聚名目(和账面)财富。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外表看起来不像有钱人的人,最有可能是巨富。反之,言谈举止看起来很有钱的人,财富流失很快,难以扭转。
我不觉得积聚钱财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地方,尤其如果一个人笨到不懂得靠财富获取一些有形利益更是如此,除非经常数钱能让他感到乐趣无穷。我可不想为了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亿万富翁,而牺牲个人嗜好、知性的愉悦以及平常的生活品质。而且如果必须养成斯巴达(甚至更穷酸)的习惯,一直住在首次购买的简陋屋子里,我看不出成为巴菲特有什么意义。盛赞他那么富有,生活却如此俭朴,我不懂是为了什么。如果俭省度日是最终的目标,那么他应该去当僧侣或社会工作者。我们应该记住:致富纯粹是自利行为,不是社会行为。资本主义的优点在于社会能够善用人们的贪婪,而不是他们的善行,同时也不需要颂扬这种贪婪为一种道德或知性成就。读者很容易看得出来,除了索罗斯等极少数例子外,我对有钱人缺乏好感。成为有钱人不是一种道德成就,但这不是那本书最严重的瑕疵所在。
我们说过,聚财者是《邻家的百万富翁》一书中的英雄,他们延后支出,把钱省下来拿去投资。这种策略无可否认或许能够奏效,除了物质享受之外,钱花了就没了。但这本书提到的好处似乎言过其实。细读他们的论点,可以发现他们的样本包含双重的存活者偏差。换句话说,他们是错上加错。
赢家的能见度
第一个偏差是,他们挑出来当样本的富人,有如打字机前的幸运猴子。作者没有试着去修正他们的统计学,因为他们只看到赢家。他们没有提到积聚错误东西的“聚财者”,譬如努力积攒即将贬值的货币,以及后来破产的公司股票;也看不到他们提及的有些人是因为幸运才能投资致富。矫正这种偏差有个方法:把所谓富翁的平均财富降低,比如说打个对折,因为这种偏差导致我们观察到的百万富翁,其平均净财富增加得相当多,这么一来的话,输家也会榜上有名。这么做肯定会使结论受到修正。
表现最好的最容易被看见
第二个瑕疵比较严重,是我已经谈过的归纳法问题。他们的题材专注于历史上不寻常的事件,接受他们的论点,等于接受资产价值目前的报酬永远不变。1929年股市大崩盘之前,投资人也是普遍这么认为。本书撰稿时,资产价格出现了有史以来声势最浩大的多头市场,20年来资产价值激升。若在1982年投资1美元买股票,迄今已增长约20倍,这还只是一般股票而已。样本中也可能包括有些人投资的股票,表现优于平均水准。几乎所有的人都能从资产价格的膨胀中赚到钱,换句话说,1982年起的证券和资产价格上扬,令几乎所有的人都变得富有。在市场涨势没有那么强劲的期间,运用相同策略投资的人,最后获得的成果当然不同。如果那本书写于1982年或者1935年,内容绝对不一样。试想在1982年,股票价值得经过通货膨胀率的长久侵蚀;而在1935年之前,人们对股票市场是缺乏兴趣。
或者,假使美国股票市场不是唯一的投资渠道。于是有些人把钱省下来,不买昂贵的玩具或去度假滑雪,而像我祖父那样改买以黎巴嫩里拉计价的国库券,或者像20世纪80年代我的许多同行一样,向米尔肯(Michael Milken)购买垃圾债券(junk bonds),他们的命运将如何?将历史往前推,如果聚财者像我曾祖父那样,买的是有沙皇尼古拉二世签名的俄罗斯帝国债券,而且还本后还买更多,或者购买20世纪30年代的阿根廷不动产,下场将如何?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犯下忽视存活者偏差的错误,连专业人士也不例外,有时甚至更为严重。怎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受到的训练,是要善用摆在眼前的信息,忽视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
我们做个简短的总结:我们经历的现实只是所有可能出现的随机历史中的一个,我们却误将它当做最具代表性的,忘了还有其他可能性。简言之,存活者偏差是指“表现最好的最容易被看见”。为什么?因为输家并没有现身。
落入陷阱的大师
基金管理界到处都是大师级人物。但显然的,这个领域充满了随机性,大师也可能落入陷阱,特别是如果他没有受过适当的推理训练的话。撰写本书时,有个大师养成了很不幸的习惯,就这个主题发表著作。在同行协助下,他针对“罗宾汉”式的投资策略,计算其成功概率。这种策略是指把钱投资在一群经理人中表现比较差的人身上。也就是说,你得把钱从赢家那里取回来,改投资到输家那里。这和一般人认为应该投资赢家经理人,把钱从输家经理人那里撤回的想法大相径庭。这么做的结果,他们的“账面策略”(paper strategy)获得的报酬远高于紧抱赢家经理人的策略。在他们看来,这个假设性的例子证实了我们不应该只跟随比较优秀的经理人,而应该转投资于表现最差的经理人。至少他们想要传达的似乎是这样的信息。
他们的分析有个严重的缺点,学财务经济学的研究生应该能够一眼就看出。他们的样本中只有存活者,忘了考虑已退出这一行的经理人。这种样本只包括仿真期间在操盘,且迄今仍在操盘的经理人。没错,他们的样本包括表现不好的经理人,但也只是表现不好或事后有改善的,并没有已退出这一行的人。所以在某个时点表现不好的经理人,把钱交给他们去投资,后来他们的绩效转好,投资人当然可以获得正报酬!要是他们的表现继续很差,他们就会被迫退出这一行,不会留在样本中。
如何进行合适的仿真?比方说,可以找5年前负责操盘工作的一群经理人,然后进行仿真,直到今天。退出这一行的人,显然绝大多数是操作失败者,因为在油水这么多的这一行,极少成功者会因为赚太多钱而退出。接下来我们将用比较技术性的方法,探讨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