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高收益交易员约翰

2025年1月4日  来源:随机漫步的傻瓜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提供人:goulun70......

第一章我们谈过塔利波的邻居约翰。他35岁,自佩斯商学院(Pace Graduate Business School)毕业后,在华尔街当企业“高收益”债券交易员已有7年的时间。华尔街上有两家性质相近的公司,抢着提供他优渥的分红合约,他趁机漫天开价,结果在创纪录的极短时间内当上主管,手下带领10位交易员。根据合约,他可以从历年结算的利润中抽20%。此外,他在操作时也可以投资个人的资金,这可是很大的特权。

约翰这个人称不上聪明,但据传很有生意头脑。据说他相当“务实”且“专业”,让人觉得他生来就是个生意人,从不发表什么高调或不适当的言论。大部分情况下,他冷静沉着,极少在无意中泄露个人的喜怒。即使偶尔诅咒一两句,听起来也很专业,这里可是华尔街!

约翰穿得无懈可击,部分原因在于他每个月到伦敦一趟,因为他的单位在那里设有卫星组织,督导欧洲的高收益债券交易活动。他穿在赛维尔洛(Savile Row)订制的深色西装,打菲拉格慕(Ferragamo)的领带,足以在别人脑海里留下华尔街成功专业人士的印象。塔利波每次碰到他,总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的穿着太糟。

约翰的交易台主要负责“高收益”债券的交易,买进价格“便宜”,但获利率可达10%的债券,而公司的借款利率只有5.5%,因此公司净赚4.5%,这也称做利差(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听起来似乎不多,但他可以运用杠杆操作,让这些利润产生倍数效应。他在各个国家这么做,按当地的利率借款,然后投资于“风险性”资产。他能够不费吹灰之力,跨越几个洲,执行面额高达30亿美元以上的这类交易。他卖出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债期货,为赚取利差的交易做避险动作,因此他的赌注限于两种商品之间的差价。他认为这套避险策略可以保护他,像是包了一层保护膜,不受讨人厌的全球利率波动影响。

随机性的力量

约翰有亨利当他的左右手。亨利是个外籍数字专家,英语讲得很滥,但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据信至少与约翰不相上下。约翰不懂数学,只好依赖亨利。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的头脑加上我的生意经。”亨利会把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评估结果交给他。每当约翰感到忧心忡忡时,就会叫亨利再交一份最新情况的评估报告。约翰聘用亨利的时候,他还是运筹学专业(operations research)的在读研究生。他的专长领域称为计算财务(Computational Finance),顾名思义,似乎只专注于通宵运行计算机程序。亨利的收入在短短3年内,从5万美元增加到60万美元。

约翰替公司赚得的大部分利润,其实不是来自前面所说各种商品间的利差,而是来自约翰所持证券价值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其他许多交易员也模仿约翰的交易策略而买进它们,造成这些资产的价格上扬,因此利差越来越接近约翰所相信的“合理价值”。约翰相信他用来计算“合理价值”的方法相当扎实。他有一整个部门协助他分析和决定哪些债券具有吸引力,并且拥有资本增值潜力。对他来说,长期获得这种高利润是非常正常的。

约翰为他的雇主赚得稳定的利润,或许稳定一词还不足以形容。每一年,他创造的营业收入约为前一年的两倍。去年他的收入激增,因为分配供他操作的资金,远远比他最疯狂梦想的还多。他拿到的奖金高达1000万美元,不过这是税前金额,他必须缴纳将近500万美元的税额。32岁时,约翰的个人财富为100万美元。到了35岁,财富已经超过1600万美元。大部分财富来自奖金,但也有不少是个人的投资组合赚来的。这1600万美元中,他坚持拿将近1400万美元,继续投资他的业务。由于可以运用杠杆,也就是使用借来的钱,所以他维持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组合,其中3600万美元是向银行借来的。然而杠杆产生的效果是,一点点小赔滚成了大损失,把他清洗出场。

短短几天的时间内,1400万美元化为乌有,约翰也丢掉了工作。一切事情都发生在1998年夏,高收益债券价值大跌。市场急转直下,几乎他所投资的每一种东西,走势都同时对他不利。他的避险策略已经失灵。他对亨利很恼火,怪他没有算出这些事件有可能发生,或许程序出错了。

刚开始发生损失时,他的反应是不理会市场的走势。这是很典型的反应。他说:“如果一天到晚在意市场的起伏变化,你会疯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噪声”指向回跌,但通常也会被反方向的“噪声”给抵消。亨利向他解释的事情,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这个意思。不幸的是,“噪声”一直往同一方向累积。

这和《圣经》所说的循环一样,约翰花了7年的时间成为英雄,但7天的时间就把他打成白痴。约翰现在成了贱民;他失业了,打电话给他也不回复。他的许多朋友处境也相同。怎么会这样?他有那么多的信息、记录完美无瑕,还有精密的数学技巧可以利用,怎么会失败?他是不是忘掉了随机性的魔影了?

由于事情来得迅雷不及掩耳,把人震得瞠目结舌,约翰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市场的跌幅不是很大,但他运用的杠杆太大了。更叫他惊讶的是,他们计算这种情形发生的概率是100万亿亿年才有一次。亨利称之为“10西格玛”(ten sigma)事件。亨利即使把概率调高一倍,也似乎于事无补,因为这么一来,概率也只是100万亿亿年才有两次。

约翰何时能从这场惨剧中恢复过来?或许永远不能。原因不在于约翰赔了钱,而是他整个毁了。对好交易员来说,赔钱是必须习惯的现实。但约翰赔掉的钱多于他准备输掉的,他个人的信心已荡然无存。

但还有另一层原因使得约翰可能永远爬不起来。其实约翰本来就不是当交易员的料。他只是在市场热络起来时,碰巧躬逢其盛而已。

约翰说自己“毁了”,但是他的财富还有将近100万美元,可能令地球上99.9%以上的人艳羡不已。然而由上而下,掉到某种财富水准,和由下而上,挣到某种财富水准,两者毕竟不同。从1600万美元减少到100万美元,不像从零到100万美元那么愉快。此外,约翰羞愧不已,至今仍很怕在路上碰到老朋友。

对最后的结局最不满意的,应该是他的雇主。约翰经过这场浩劫,还留下一点钱,保存了100万美元。除了情绪上筋疲力尽,这次惨剧并没有夺走他的一切,他应该很感谢才对。他的财富没有成为负值,但他的最后一位雇主却没有那么幸运。在7年当中,约翰为他所服务的纽约各投资银行赚了约2.5亿美元,但在短短几天内,却赔掉最后一位雇主6亿美元以上。

成功的傻瓜

这里要提醒读者,不要以为所有的新兴市场和高收益债券交易员的言谈举止都像卡洛斯和约翰,只有最成功的交易员才像,或者说只有在1992~1998年多头走势期间做得最成功的交易员才像这样。

以他们的年龄来看,约翰和卡洛斯仍有再创事业第二春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到金融市场以外的地方另谋出路,才是明智之举。他们在这一行没办法生存。为什么?因为在和他们交谈之中,很快就会发现他们都具备极成功的随机性傻瓜的特质。更叫人忧心的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和雇主也有相同的特质,因此也都永远被逐出这个市场。本书会一再提到这些特质,它们可能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你看到它们的时候,能够一眼就认出。不管约翰和卡洛斯去做什么事,他们仍将是不懂随机性的傻瓜。

不管约翰和卡洛斯去做什么事,他们仍将是不懂随机性的傻瓜。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