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16章:信仰是一种“风险共担”

2025年1月3日  来源:非对称风险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提供人:goulun70......

对称性,到处都是对称性。信仰需要门槛。

——————

 你斋戒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宗教了。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刚好结束了令人筋疲力尽的希腊东正教的4月大斋戒,其间的大部分时间不能食用动物制品。斋戒在西方其实很难,因为人们平时的饮食习惯主要包括黄油和奶制品。但是一旦你开始斋戒,复活节就更值得庆祝了,就像人们口渴时喝到清甜的泉水一样兴奋,因为等待和渴望使你付出了代价。

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神学吗?为什么耶稣基督必须是一个人?因为他要牺牲他自己。现在我们可以就此问题继续展开讨论了。

帕斯卡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信仰并不是一个免费的期权,你可以无害地自由选择,哪个宗教对你有利你就加入哪个宗教。在事关信仰的方面,你的付出需要与你的收获对等,不然事情就太简单了。所以为正确处理人类之间的事务而建立起来的“风险共担”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与神的关系。

神不喜欢廉价信号

哪怕我活到125岁,我也会记得那个讲阿拉米语的马若拉小村庄,还有那个圣塞尔吉乌斯教堂(用当地的话来说就是“Mar Sarkis”)的祭坛。几十年前对那个教堂的拜访让我开始痴迷于那个被忽视的古老语言。当时那里的人们依然讲着耶稣基督曾经使用的西阿拉米语。在耶稣基督时代,黎凡特人在沿海地区说希腊语,在乡村地区讲阿拉米语。对于那些研究《塔木德》的人来说,西阿拉米语对应的是“耶路撒冷语”或者“巴勒斯坦阿拉米语”,而在东部地区的巴比伦阿拉米语则不同,后者更接近现在的叙利亚语。看着孩子们用一种古老的语言互相交谈、嬉笑打闹,那景象真是令人着迷。

如果一个城镇还保留着个某古老的语言,那它就值得人们去探访古老习俗的痕迹。这个镇上也的确有一个古老习俗的遗迹:圣塞尔吉乌斯教堂祭坛上的排血管道,这让我终生难忘。它其实是基督教之前的其他宗教的遗迹,早期的基督徒把这个异教徒的教堂改造成了基督教的教堂。即使冒着得罪人的风险,我也得说,早期的基督徒其实就是一些异教徒,因此也很难说他们对异教教堂会有多大程度的改造。正统的历史说在尼西亚会议(4世纪)之前,基督徒使用异教徒的祭坛是很平常的事。但是这个祭坛是一个证据,证实了我的一个猜测:早期的基督徒和犹太教徒在习俗上与其他闪族宗教教徒没有太多区别,他们很可能共享宗教场所。许多被基督教封圣的圣徒早期都是其他宗教的信徒,后来才皈依了基督教。所以,封圣可能也是早期基督教劝化教众的一种方式,那时候可没有电话、传真机或沙特王子资助的宗教网站来劝化别人入教。

在黎凡特和阿拉米语的口语中,“祭坛”仍然是“ma ba”,即“割喉祭祀仪式”,这个古老的传统在伊斯兰教留下了印记:清真食品都要用这种方法屠宰动物。“qorban”在闪族语中的意思是“靠近(上帝)”,它最初是通过献祭的方式完成的,现在这个词仍在分享圣餐时使用。

实际上,什叶派伊斯兰教的主要人物之一侯赛因·伊本·阿里将自己的死作为一种献祭,并在死前向真主说:“让我成为你的祭品。”这是最高级别的牺牲了。 [1]  

至今,他的追随者们仍会在他的纪念日——阿舒拉节上忠实地体现“风险共担”的精神:他们用铁链自我鞭打,直至伤痕累累。这种自我实施的鞭刑在基督教中也有,信徒们将其视为对基督受难的纪念,中世纪时曾经十分流行,现在只有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方才能见到了。

在东地中海的异教信徒(希腊–闪族)认为,不向神献祭就不是虔诚的信徒。他们认为神不会接受廉价的空谈。这其实也是一种显示性偏好。另外,祭品会被完全焚烧,这样就不可能有人食用祭品了。当然事情也不尽然,大祭司会分得一部分祭品,在基督教之前的古代社会里,祭司职位在讲希腊语的东地中海地区是一个相当有利可图的职位,大祭司的职位通常是拍卖获得的。

实物献祭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就有,此后的犹太教和早期的基督教都有实物献祭。《圣经·希伯来书》写道:“为着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但是基督教最终放弃了献祭的做法,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为全人类牺牲了他自己。但是如果你参加天主教或者东正教的周末礼拜,你仍然会看到模拟的祭品,他们用红酒代替了鲜血,在仪式结束以后,红酒会被倒入排血槽,和马诺拉祭坛的构造一样。

模拟的献祭仪式包含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耶稣基督具有人性,而且他为了我们牺牲了他自己。

我们的救主,在他被出卖的那一夜,在最后的晚餐中,建立了他的体血感恩祭献,借以永留十字架的献祭于后世,直到他再度来临。——《礼仪宪章》

这种献祭后来被模拟的场景取代,仪式仅用来引导人们缅怀耶稣的牺牲精神。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马书》

犹太教的情况也与之相似:1世纪第二圣殿被毁以后,动物献祭仪式就停止了。在此之前,以撒和亚伯拉罕的寓言标志着人类献祭逐渐从亚伯拉罕宗教中消失了,这也是对“风险共担”的一种坚持。但实际上,动物献祭持续了一段时间,只不过后来人们用了别的称呼来指代这一仪式。上帝用非对称的礼物测试了亚伯拉罕的忠诚:将你的孩子(耶稣)奉献给我。这样的献祭不像普通人互赠礼物时,彼此带着心照不宣的互惠期许,也不像普通人献祭时,只是将你收获的一部分献给上帝以期获取其他的好处或者未来更多的收成。亚伯拉罕的献祭是无条件献给上帝的礼物中最崇高的,这不是一笔交易,因为它终结了所有的交易。大约在1 000年以后,基督徒们完成了他们的最后一笔交易。

哲学家摩什·哈尔伯塔认为,早期的信众张贴以撒的画像,还把对主的信仰当成礼品互赠。为什么动物献祭仪式依然持续了一段时间?

迦南人的习惯势力是很强大的。迈蒙尼提斯解释了为什么上帝没有禁止当时常见的动物献祭仪式,他认为原因是“上帝认为那样的禁令会违背人的本性,人们通常会固守自己的习惯”,相反,上帝引导人们逐步将其互赠礼物的习俗转变为对上帝的礼拜,以及对上帝创造的现实与虚构生命的崇拜。因此,动物献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基本上是自愿的。这是亚伯拉罕宗教的标志:首先没有动物崇拜;其次信徒献祭是出于对神虔诚的崇拜,而不是贿赂神的手段,以期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这种贿赂神的企图在阿拉伯世界一直延续到6世纪,他们不仅企图贿赂自己的神,而且想贿赂其他部落以及他们的神。直到后来在麦加出现了类似于联合国那样的联盟,包罗了商品贸易、对外关系和各种宗教崇拜的协调机构。

“没有奉献的爱就是偷盗。”(普罗克汝斯)——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种爱,尤其是对上帝的爱。

证据

总的来说,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礼拜场所的焦点,也就是主教站立的地方,代表了对信仰这场“风险共担”的承诺、投入和担当。没有献祭的信仰在历史上是很新的,曾经的祭品就是明确的证据。

信仰的力量并非来自神“显灵”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而是取决于信众基于信仰的鼓舞而在其自身的“风险共担”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1] 这可能只是一个传闻,并不可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