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瑞幸爆雷,让我们见识到了最高规格的“黑公关”

2020年4月3日  来源:autocarweekly 作者: 提供人:abc9998......

文|karakush

无巧不成书,就在我大车圈黑公关之妖风又刮回来的时候,昨天瑞幸爆雷刷屏。

瞬间让我们见识到了隔壁最高规格的“黑公关”。

据媒体报道,某对冲基金为了做空瑞幸,证明其财务造假,委托调查公司,派出92个全职和1418个兼职调查员,在全国900多家门店蹲点,收集25843张购物小票,大量内部微信聊天记录,关联人与企业的工商信息,并录制11260个小时的门店录像,最终得出了瑞幸造假的判断。

这手段,1、舍得下本;2、委托专业机构;3、符合人民群众期待。

瞬间把我大车圈的黑公关手段秒成渣渣。和隔壁博士生比起来,我们也就是小学生玩泥巴的水平吧。

比如最近,甲车企监测到了一波异常的、有组织的负面攻击,经过“深度调查”后认为是对家之一的乙车企组织发起的。因为攻击内容大多是厚此薄彼的产品对比,当甲的产品被薄进地心时,乙的产品则被厚上天了。

截止3月23日,攻击数量已经达到了743条。其中,668条是攻击旗下两款重点车型,113条攻击车机问题,145条攻击变速器,119条攻击发动机,还有48条攻击企业。

我们能知道得这么细致,是因为甲车企针对此事的调查情况汇报,被贴到了网上。文件的真实性也得到了甲的确认,称是内部文件,不清楚如何流出,正在排查原因。

甲车企还对媒体说,已经和乙的高层进行了交涉,对方删除了部分文章,也进行了道歉。

然而乙车企显然不是这么个意思。他们对媒体表示,对于文件的真实性不作评论,但始终相信清者自清,自己永远不会做出攻击竞争对手的事。

与此同时,其品牌公关部还针对媒体采访,发布了一个盖戳的回函,指出他们最近也掌握到网上有不利于自家产品的文章800多篇,对标的恰恰是甲的产品,但也并不据此认为就是甲操纵的。

瑞幸爆雷,让我们见识到了最高规格的“黑公关”

熟悉套路的朋友一定晓得,乙车企妥妥是在进行反击。言下之意是,甲的指控不仅武断,面对相同的处境,甲的表现还比较小气。宝宝也一样苦,但是宝宝就不说。

进一步诛心而论,如果甲车企认定乙是在蓄意攻击,那么按照同样的逻辑,乙也可以认定甲是在蓄意攻击。

事情至此,我们也不方便判断究竟谁是谁非。按照以往黑公关事件标配的悬疑惊悚性,里面至少还可以藏三到四层反转剧情。

我们甚至也不好判断,此事究竟是告一段落了,还是一卷沉重的大幕刚刚被掀起。只是从大的层面来说,即便这桩了了,黑公关也只会暂时低调,而不会彻底离开。

瑞幸爆雷,让我们见识到了最高规格的“黑公关”

这是个盘大根深的老问题。

很多人感叹,世风日下,民心不古。但是这个解释经不起推敲,因为民心不能更纯朴了。没有一家车企在道德层面上认同黑公关的行为,甚至几乎所有业内人士对黑公关都恨之入骨。

前年便因为一起轰动业界的黑公关事件,八家车企义愤填膺地组成了“中国汽车行业自律联盟”,旗帜鲜明地反对黑公关、黑媒体,誓要净化汽车行业的舆论环境,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

不仅如此,大家还都有崇高的觉悟。

比如这次,甲车企在流出的文件里就敦促,疫情期间,国内汽车市场尚待恢复,作为中坚力量应同气连枝,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市场之中,共同引领中国汽车向上发展,不应窝里斗。

而乙车企也在回函里呼吁,疫情当前,倡议大家将工作重心放到复工复产上,提升产品力和服务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携手共建中国品牌美好未来。

伟光正,还识大体。

被敦促的和被呼吁的对象,在用高度一致的政治正确进行思想互搏。到底是谁在逆正义洪流坚持黑公关,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汽车界的黑公关事件从没有固定的角色分配。这一轮的受害者,很可能会成为下一轮的施害者,攻防换手之间,没有一片指甲片是无辜的。

混战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企业从事黑公关的逻辑预设:我不干,别人也会干;等别人来干我,不如我先把别人干死。

这种防御心态的根基不是简单的利己,而是现实主义且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所以对于黑公关,我的看法比较悲观,不存在自律的可能性,不存在消灭的可能性。它所指向的本质不在于可以被规训的商业逐利意识,而是一种生存本能。

瑞幸爆雷,让我们见识到了最高规格的“黑公关”

生存危机感越重的企业,越容易去干黑公关。资深业内人士或许可以回忆起第一批开干黑公关的车企,十之八九是私营企业,因为早期他们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压力,没有成熟品牌的光环加持,也没有国营铁饭碗来护体。

反过来说,像大众这样的明星合资企业,从事黑公关的概率就极低,不(只)是因为他们的合规严,法务硬,采购不同意……而是从动机上就纯粹没有必要性,直到现在也没有。

同理,生存环境越恶劣,黑公关行为就会越猖獗。这也是为什么近期妖风回袭的原因,车市太烂,活下去太难。越是要共克时艰的时候,反而越不可能和谐共生,因为从我们商业的意识形态来讲就不支持这个理念,而是遵循最大化地去占有有限的资源,提高自己的生存概率。

所以即便组成联盟,很遗憾也都非常塑料,只是有名无实的共同体。可以回顾一下过去但凡有的联盟,到底干成过什么。

瑞幸爆雷,让我们见识到了最高规格的“黑公关”

在动机之后,才是其他的催化因素。

比如,以往很多人认为,黑公关是网络时代催生出来的营销方式。基于互联网,才形成了有组织、有分工、最主要有利可图的产业链条。

这有一定的道理。在此之前的竞品攻击,往往仅限于终端层面行为。比如,4S店的销售代表张三同志跟你说,隔壁对家的车很垃圾会断轴。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黑公关则是被提到了品牌层面行为,背后离不开这个手段实现产业化之后变得越来越便利。同样是怼,舆论在与企业资本苟合之后,影响要扩大得多,形态也要恶劣得多。

然而,再恶劣还是几乎没有犯忌成本。这也是促成黑公关愈演愈烈的因素之一。相关法律法规是存在的,但是要达到犯规犯罪,接受足以杀鸡儆猴的处罚,要求有点高。

按照此次甲车企的说法,应对措施也只是:和对家企业领导进行交涉;和参与执行的公关公司进行严厉的交涉;以及对涉事的分发公司发送律师函警告,一旦证据充足会进行行政投诉、法院起诉。

一种粉色小拳拳捶在你胸疼在我手的即视感。

当然,因为此次黑公关的行为本身也比较淳朴。七百多条攻击,大致通过三条路线发出,都是老套路了:

一是把通稿通发到五门五垂(五大门户网站、五大垂直网站)和自媒体号上;

二是通过分发公司,新建自媒体小号,同时间多账号发布相同内容;

三是通过代理公司,和自媒体大号合作,大规模下单约稿。

也就是说,是海量垃圾信息战。

退一万步讲,这种易于叫人看出端倪的操作,可能还是忘了脑子、摸着良心干的。

何况,内容很多时候是主观的,也就增加了定性难度。理客中的负面报道和黑公关之间,存在很大的弹性。毕竟从哲学上讲,我们所认为的理客中的真相,也只是无限接近于绝对的真相;而即便是虚假,也是一种对真相的背离,所以一定会有真相的成分。

据统计,六成的黑公关操作,都是基于对真实新闻内核的恶意曲解。好比说甲车企就指出,此次攻击的重点内容,包括“严重偏颇”的行业市场分析。至于到底偏不偏,偏得公道不公道,都是得另看。

瑞幸爆雷,让我们见识到了最高规格的“黑公关”

说起来,汽车黑公关有一点好,不会出现那些特别不走寻常路的邪典操作。

圈外的例子,比如上个月,社交应用Soul的运营合伙人和员工,故意在对家UkiAPP上散布涉黄有害言论和图片,“设局”恶意举报,导致对家APP被下架处理三个月。这件事是构得上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涉事人被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了。

毕竟我们都是老实人。

毕竟汽车有些特殊。

去年末,新华多媒体数据发布的《2018-2019网络“黑公关”研究报告》显示,黑公关高发行业,包括了新型服务业(11%),汽车行业(9%),餐饮行业(8%),教育行业(7%),而最最最最最大头的就是互联网行业,占比高达65%。光是去年,腾讯、美团、拼多多等等都屡遭“黑”手。

瑞幸爆雷,让我们见识到了最高规格的“黑公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么多高发行业里,只有汽车经营的是实体产品。

我们总以为牌多业乱的手机、家电行业应该玩得更过火。毕竟打开知乎、贴吧等地,夸张生动的水军让人过目不忘:“买XX冰箱,送嗡嗡款拖拉机,售后绝对世界一流,收费还不解决问题。”

但是和那些非标业务不同,基于制造工业的实体产品,总还有统一的标准和规格。舆论再妖,铁皮该硬还是硬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黑公关,最后还是都落实到产品。有物质基础作担保,就有一定的反黑资本。

瑞幸爆雷,让我们见识到了最高规格的“黑公关”

总体来说,我不认为黑公关可以被消灭,它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背景。但是我也并不认为存在即合理。

我们能做的,大概是努力去辨认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努力认清自己的局限和恐慌,然后试着再努力一些,避免那些平庸的恶,也避免变得犬儒主义,好别把这个世界让给你鄙视的那些人。

瑞幸咖啡 / 资本泡沫 / 黑公关 / 爆雷 / 数据造假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