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适量的通货膨胀(3)

2020年7月16日  来源:卧底经济学 作者:[英]蒂姆·哈福德 提供人:frame99......

没错,但是恶性通货膨胀是灾难的结果——还是原因?

灾难是原因,随之而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使局面更加恶化。正如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胀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伊朗的恶性通货膨胀也并未导致制裁。

一般来说,恶性通货膨胀是因为当局缺乏足够的货币应对特殊情况——比如负担战争支出,或在社会和经济动荡税收不足时继续承担公务员的工资——所以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不断印钞。问题在于,尽管政府能凭空创造货币,但让民众接受货币并提供服务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印钞机持续不断地创造货币,购买货架上特定产品所需的现金数量就会不断增加。所以价格也将不可避免地不断攀升,从而带来不断自我强化的螺旋式上升:人们自然预期价格将进一步攀升,所以要求工资增加。很快,情况失控。不仅价格持续上涨,其上涨的速率也在不断上升——通胀加速。

当然,原则上说,在未曾经历诸如战争或革命等极端事件的经济中,温和的通货膨胀水平下也会出现类似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但历史表明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一些富裕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历了类似工资—价格循环的情况,石油价格上涨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两位数的年通货膨胀率水平,甚至曾一度超过了20%。但是每年20%的通货膨胀并不是50%的月度通货膨胀,远远不是。最后,中央银行设法阻止了这种螺旋上升演变成为恶性通货膨胀。

最终,像其他自尊自爱的超级英雄一样,你只需意识到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但你必须知道何时停止。

你的意思是,就像喝了几杯就得停下一样?

就是这样。偶尔喝几杯可以打发时间,但是经常喝酒却不是一个好主意。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任美联储主席的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都在解释,他的工作就是“聚会一开始,就把酒桶收走”。聚会主人不仅不希望场面失控,还必须未雨绸缪,因为酒精具有延迟效应。明显喝醉的人,肚子里的酒精可能后劲绵长。货币政策也是一样:效应会有延迟。

的确,偶尔也有人说我高估了自己的酒量。有什么指标能作为印钞过量的警示吗?

有几个,不过——不幸的是——它们都不太简单明了。

第一个警示指标是,人们在决策时开始明确考虑通货膨胀。正如我们所见,在某种程度上,轻微的通货膨胀是有利的,因为人们不会做出更深一步的考虑——就像我们的经济学教授在6%的通胀水平下收到3%的加薪——这使得实际价格能在需要的时候更容易向下调整。然而,如果通货膨胀攀升至每年25%,大多数人就会在日常事务中做出特别考虑,因为忽略通胀将造成过大的个人损失。他们会把通胀写进合同,为交易带来附加成本——由于他们将通胀预期纳入思考范畴,降低通货膨胀的工作将更加困难。

第二个警示指标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错误投资”。要弄清其含义,记住即使是最热切的支持者也承认,印钞存在限制。最终,特定时间点下,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力都是有限的。工厂的数量有限,一天中的时间有限,引入新技术的速度有限。印钞的意义在于使经济达到或接近潜在生产力水平。但如果经济已经达到了供给能力的极限,多印出来的货币最终会去哪里?新货币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人们就会开始投资资产,比如互联网股票、上海的公寓,或者由重新打包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由于资产价格的上升,这些错误投资最初获利颇丰,但最终泡沫会破裂,经济会受损。

问题在于,错误投资的发生并非总是显而易见。想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时任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带来的影响吧。当经济遇到困难时,格林斯潘就通过货币政策压低利率水平。这催生了互联网、次级贷等一系列泡沫,并最终导致了摧毁全球经济的信贷泡沫。奇怪的是,在格林斯潘治下,通货膨胀总保持在温和水平。因此,当时大多数人并不认为他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甚至在事后人们也并不肯定。

所以你用通货紧缩吓唬我,现在又让我担心通货膨胀过高。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两瓶啤酒——对不起,是2%,为什么2%是神奇的目标值?为什么通胀目标不是1%,或是4%?

这是当下非常活跃的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也是著名的学者——在2010年提出将通货膨胀目标定在4%的想法。分属左右两翼不同派别的诸多顶尖学者也给出了调高通胀目标的理由,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学教授、教科书作者、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的高级顾问格雷格·曼昆(Greg Mankiw)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被称作“共和党人的克星”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调高通胀目标有个简单直接的理由:它将降低通货紧缩发生的可能性,由于通货紧缩十分危险且极难治愈,这么做将很有必要。

其他理由则喜忧参半。通货膨胀4%可能比2%更有助于价格的合理调整——特别是,当实际工资必须下降但名义工资保持不变时,更高的通货膨胀将使实际工资下降得更快。这没有错,但也有个坏处:在价格黏性极强的世界里,更高的潜在通货膨胀将造成扭曲。作为证明,想象一份每三年才更换一次的菜单。当潜在通货膨胀为2%时,重印时的价格较之前上升了6%;但当潜在通货膨胀为4%,将产生双倍的价格扭曲。通胀目标该高还是该低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调高通货膨胀目标的另一个理由也具有两面性,它将使债务化为乌有。毫无疑问,金融危机之后,过高的债务负担带来了严重问题。经济女神挥舞着她的魔杖,减免大量债务,这将有助于经济恢复增长,因为获得了好处的债务人比失去了一切的债权人更有可能去消费。一场出人意料的通胀也会达到与女神的魔杖同样的效果。这一论点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让债权人受损并不公平——比如那些为养老而储蓄的人——而其他人却因此受益;其次,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未来的债权人将要求更高的利率水平,而未来借款人将因此受损。

你这个两面派,真不知该怎么说你好。

我只是想解释双方的论点,因为这真的是平衡之术。之前告诉过你我觉得你应该怎么做,你也可以考虑“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目标”(以下简称“名义GDP目标”)。

这是个问题吗?

是的。原谅我用了个术语:名义GDP目标是当前经济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我来介绍其基本概念。假如你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通胀目标2%。这就意味着名义年均GDP增长率就是5%~3%的实际增长加上2%的通货膨胀。所以你可以设定一个5%的名义GDP增长目标,而不用再瞄准2%的通货膨胀目标。

我明白概念了,但不明白这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设置名义GDP目标而不是通货膨胀的目标呢?

中央银行可以相对直接地影响通货膨胀,但只能相对间接地影响实际GDP增长,因此,名义GDP目标实际只是一个不断上下波动的通胀目标。当实际增长放缓时,中央银行就会提高通货膨胀目标,印更多钞票。当经济快速增长时,央行则收紧政策。(也有其他方法,但我想你大概明白了。)大概想法是,当我们需要较高的通胀目标时,名义GDP目标能带来同样的好处,但平均通货膨胀仍应是我们最初的目标值2%。

这听起来很聪明。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通货膨胀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