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城市之死”的热门话题

2020年7月15日  来源:卧底经济学 作者:[英]蒂姆·哈福德 提供人:frame99......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在伦敦市中心的大英图书馆里完成的,但你们现在读到的这些文字除外。我现在的位置是风景秀丽的湖区,距伦敦有5个小时车程。在这里,很适合思考“城市之死”这个热门话题。别忘了,假如城市的全部意义仅在于传播知识,而现代技术已经使知识的传播穿越空间,距离不再是问题,那么,“城市”是否已成了一个历史名词?经济学家亚当·贾菲、曼纽尔·特雷詹伯格与丽贝卡·亨德森曾做过一项著名研究,他们的研究为城市中的知识外溢现象提供了许多极为有趣的直接证据。他们在研究中分析了专利局提供的官方记录,发现各项专利如果只是改进、改良了从前的某个发明,即某项“母”专利,所有后来的专利极有可能与“母”专利出自同一城市。具体说来,假如各种“点子”真的能毫不费力地在全世界传播开,那么“母”专利、“子”专利同城诞生的可能性仅为目前的1/6~1/2。不过,他们做研究的时间是20世纪末,数字技术自那时到现在,中间又有了飞速的发展。而数字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轻松而有效地向全世界传播知识。如此看来,城市中的知识外溢效应及其存在的理由一定正在逐渐削弱,对吗?

如果不细想,我们不难找出些能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就说我吧,打我前几天住进湖区以来,我都做了哪些事情?我一直在进行着一项知识密集型活动:研究城市经济。我有条件做研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就表明,城市经济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这里比在大英图书馆更适合做学术研究,或者至少,在这里做研究便宜些:伦敦的上网费实在太贵了!我就在温德米尔湖的山坡上,通过点击各个顶级学术杂志网络版的链接,差不多可以读到任何我需要的学术论文。并且,我还在网上找到了亚当·贾菲的联系方式,他虽远在马萨诸塞的家中,我还是既轻松又省钱地找到了他。我给他留了封简短的电子邮件,约他明天小聊一番。

总之,我做这项知识密集型工作,似乎只需要无线信号、一部移动电话,外加一个安静的小空间就足够了。而这些东西的供给量在湖区要比在伦敦大得多。难怪许多时评作家称数字技术正在使城市变成过去时。但不要忘记,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件事:对于“现代传媒是否将导致城市的消亡”这个问题,那些评论家(包括我自己)未必能做出最公正的评论。对这些知识传播方面上的变化感到最为欣喜的人就是作家、学者与各类顾问,他们的生活能够最迅速、最直接地从中获益。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用力地思考一下上面的问题。

我对亚当·贾菲提出,城市与创新正在逐渐脱钩。他的反应是:“胡说!”他自己做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知识地理正朝着更加集中的方向发展。实际上,没有几个经济学家认为信息技术将会彻底地消灭城市及其提供的地域性知识集中。

为了理解其中的原因,不妨假设这样一个世界:到处是泥泞的马路,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街上还有拦路抢劫的强盗,以及其他一些问题,总之,远程贸易成本奇高,根本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理性的做法应当以生产自给自足的产品为主。此时大城市一定非常少:一方面,向大城市输送食物费用太高;另一方面,大城市将生产出来的制成品输向其他各地也同样因为成本太高而无法实现,于是也就没有钱购买食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城市总要依赖于高度发达的运输网。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现在想向世界各地运输货物变得容易多了,于是,城市发展起来了。更多的食品从很远的地方运进城市,城市也生产更多专门化的制成品,并且能够卖给遥远的顾客。“距离之死”并未使世界各地的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相反,世界因此更加参差不齐,各地差距逐渐拉大,大城市愈加活跃。而且随着运输成本逐渐下降,理性的人们不会分散到乡村,而会聚集到城市,或最起码聚集到市郊。从历史上看,运输基本货物,如食品,情况的确如上所述。对人的运输,包括通勤的上班族等,情况也是如此。那么,对思想的运输呢?结果也是愈加集中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往往都集中于一小块地方。有些产业需要雇用有某项专业技能的工人,这类产业也倾向于聚集到一处发展。经济学家通过综合全美国4 000多项商业创新的地理位置,结果发现这些创新中一半以上都只出自三个区域:加利福尼亚州、纽约—新泽西一带,以及马萨诸塞州。工业聚集在这些地方,高技术产业尤为如此,而重大创新则集中程度最高。从某个特定的行业看,这种集聚效应甚至更加显著。人们在计算机领域的各项突破差不多有半数出自加利福尼亚,制药方面的创新几乎有一半出自新泽西,而新泽西州的人口还不到全美总人口的3%。可见,这是个参差不齐的世界。

有证据显示,世界各地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我们比较一下埃克森美孚与微软这两家世界领先的公司。旧经济的代表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全球设厂,开采、提炼、销售石油产品。新经济的代表微软公司统领全球软件市场,却只在西雅图郊外一处设有厂址。大多数经营高科技产品的公司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创新力强的城市。的确,硅谷的地域面积比曼哈顿大,但硅谷这样一个小地方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恐怕甚至能令纽约的制糖业与服装业相形见绌。

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两类易于运输的商品。第一类商品能够在一处制造,多处销售(因为运费十分便宜)。现在中国制造的各种商品也都能先集中到一起,再完好无损地运到世界上各个遥远的城市。第二类“商品”就更好运输了:它们是一些指南、说明书,上面告诉人们如何制造某种新药或包含新款手袋的设计图纸。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