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尝试感同身受

2020年7月13日  来源:灰度决策:如何处理复杂、棘手、高风险的难题 作者:(美)小约瑟夫·巴达拉克 提供人:pigu61......

尝试感同身受

如果你正面临很难解决的灰度问题,同时你还不想回避这些基本的人性义务,那么你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难题呢?挑战在于将你看作“其他人”——局外人或者受害者,不能把自己看作内部人员、决策者或者占主导的一方。更难的挑战在于通过强调人性的方式,来掌握或感知“其他人”的经历。

做这件事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花点时间试着去回答一个老问题。古代希伯来哲学家、神学家希勒尔曾对其进行清晰的阐释。他曾和一个愿意转信犹太教的人谈话,但是这个人只有一个条件:希勒尔要给他解释全部的犹太教经典,在此期间要用一只脚站立。希勒尔很容易解决了这一挑战。他只是说:“你们自己憎恶的事也不要对你的邻居做。这就是全部的犹太教经典,其他都是评注,去学吧。” [1]

这句话的重点词在于“憎恶的”。希勒尔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实际上,对于受你决定打击最严重的那个人,我们要寻找方法问你自己和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变成什么样,将会帮助你思考和感受当时的情况。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父母、孩子或者你爱的人陷入这种不利处境时你会作何反应?如果你是多发性硬化症或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受害者,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想,怎么思考?你急切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孩子、父母或者伙伴患上多发性硬化症或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你该怎么做?你认为墨林和他的公司对你或你挚爱的人应该承担怎样的基本义务呢?

和希勒尔的指导类似的版本是一个黄金法则:“己所欲,施于人。” [2] 在西方,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作基督教义的箴言,因为在有些教堂里这句格言会被当作临时教义。但是这种观念失去了希勒尔想要我们问的问题的全部力量。这个黄金法则并不只是基督教义,它出现在每一个主要宗教中。有些哲学家认为黄金法则是重要道德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3] 我们很容易在每天实际的道德指导过程中听到它的回声——就像美洲土著居民的名言说的那样:“穿别人的鞋走1英里 [4] 路才能感同身受。”

将黄金法则当作礼拜训导那样忽视,而不是将其视为几乎普遍的人文主义,是很严重的错误。道德想象从根本上来讲有一种世俗版本,希勒尔的版本有着更明确的指向性,他问我们会憎恨什么?这个问题存在了2000多年,因为它督促着我们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德想象。它推动我们带着想象和同情思考其他人的经历,将其当作一种理解特殊情况下人性的基本义务究竟是什么的方式。

问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但它仍然很难唤醒你的道德想象力。这是以正确的方式与其他人或通过其他人工作的过程为什么重要的另一个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对于面对灰度问题的管理者和团队来说,找到方法避开组织泡沫,直接听取决定所影响的人的想法,或能够直接、具体、有力地描述自己经历的人的意见是非常有效的。

另一个方法就是让别人扮演局外者或者受害者的角色,并尽力做到生动形象且有说服力,使其他人至少能听到一些事情,有关受灰度决策影响的人的基本急需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方法有时会被描述成确保每次会议都有个“大老粗” [5] ,他能直接、立刻说出一些尴尬的现实问题。 [6] 在凯西·汤姆森的案例中,艾丽莎·威尔逊自己就作了这样的角色,她告诉与她共事的管理者,她很担心汤姆森会因为丢掉工作而备受打击,可能会在大街上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策略都是认真思考第二大问题的方式。我们要忽视经济、股东、利益相关者,并努力唤醒自己的道德想象。第二大问题告诉我们,实际上:不要以为你的社会地位或者在组织里的地位可以免除你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义务。不要掉进你自己的利益、经验、判断和已有的看世界的方法等这样的陷阱。你要努力从你自私自利的牢笼中逃出来。你要努力尝试自己或者和其他人一起想象,如果自己就是那个人的话会怎样想?真正需要的、想要的是什么?

[1] Rabbi Louis Jacobs:The Preeminent Rabbi of First Century Palestine,My Jewish Learning,http://www.myjewishlearning.com/article/hillel/(accessed 7/10/15).Reprinted from The Jewish Religion:A Companion(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马太福音中称,“别人对你怎么样,你就应该对别人怎么样,这就是律法先知”(Matthew 7:12[King James Version]),马可福音中也称,“正如别人会对你做的那样,你也要对别人做同样的事”(Luke 6:31[King James Version]).

[3] 儒家传统包含了一个相似的准则。比如,当有人问孔子是否有一个字可以当作人生修为的准则时,他是这样回答的:难道不是恕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对其他人做。请见Antonio Cua,Dimensions of Moral Creativity(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8),56.Other examples are cited in Michael Shermer,The Science of Good and Evil:Why People Cheat,Gossip,Care,Share,and Follow the Golden Rule(New York:Times Books,2005),25-26.黄金法则不仅被广泛地发现并传播,还可能成了很多道德理论的根基。比如哲学家Simon Blackburn给出理由,他认为黄金法则是Kant的道德理论根基重要的组成部分。请见Simon Blackburn,Being Goo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16-119.

[4] 1英里≈1609米。

[5] 这里指充当会议中直言不讳角色的参会人员。——译者注

[6] Bryn Zeckhauser and Aaron Sandoski,How the Wise Decide(New York:Random House,2008),160.

核心义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