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01 数据,即权力

2020年10月10日  来源:智本社 作者: 提供人:dangji15......

这篇文章提到一个关键词:时间失踪。

“2016年,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时限是1小时,2017年,变成了45分钟,2018年,又缩短了7分钟,定格在38分钟——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全行业外卖订单单均配送时长比3年前减少了10分钟。【1】”

从平台方来说,“吞掉时间”是算法带来的技术革命。外卖平台实时收集海量的配送数据,人工智能算法通过深度学习,优化派单,压缩时间,提升配送效率。这就是美团的“超脑”、饿了么的“方舟”的力量。

对于平台公司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根据美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美团外卖的订单量达到25亿,每单收入比2018年同时期增加了0.04元,而与此同时,每单成本则同比节省了0.12元——这也帮助美团在2019年Q3,多赚了整整4亿元。【1】”

但是,对于骑手来说,“效率就是生命”。

骑手们的收入被系统的算法支配着。骑手的收入取决于接单量、准时率、差评率、投诉率。其中,准时率是最重要的。因为差评和投诉主要原因是超时,如果超时,系统会自动扣提成,接单量再大也是徒劳。“准时率低于98%一单扣一毛钱,低于97%一单扣两毛钱。”

过去几年,配送里程增加,配送时间却在减少。

“美团研究院在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外卖产业发展报告中称,2019年骑手日均配送里程相比2018年增长约5.5%,日均配送里程大于50公里的骑手比例从2018年的13.8%增至2019年的18.2%【2】。”

为了与时间赛跑,骑手不得不超速,甚至闯红灯、逆行。这导致骑手的交通事故率上升。“现实数据有力地佐证了这一判断——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数据显示,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伤亡。【1】”

系统规划的时间是最短的,有时没有考虑路况、雨天、单行道、红灯等现实问题。这就迫使骑手拿生命派单。

文章发出后,这一缺乏话语权的群体备受社会的关注。

有人拿出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批评平台算法“不计偶然性”特别违反正义原则。系统算法计算的是最理想的极限时间,却忽略了现实诸多偶然因素,如电梯拥挤、雨天堵车、电动车故障等。【3】

有人拿出尼克·西弗的“算法文化”,认为平台的算法,除了包括理性程序外,还要包含制度、交叉环境等,并建议研究者应该从人类学地探索算法【1】。

有人拿出港交所的“ESG信息披露”,指出美团等上市公司需要披露包括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信息。在这里,骑手的生存环境属于社会责任的范畴。上市公司必须“不遵守就解释”“过去三年每年因工亡故的人士及比率”。期望这一披露制度倒逼平台重视骑手的交通事故风险,并给予更多的保护【2】。

但是,平台却将皮球踢给了消费者,推出新功能,增加“愿意等待系统”。言下之意,顾客是上帝,不是我们要求骑手快,而是你们(消费者)要求骑手快。

虽然评论区对这一踢皮球行为很气愤,但是除了骂资本家无良外,也没有别的好办法。随着热度退却,骑手每天与死神赛跑的状况并未改变。

这到底是什么问题?

算法优化配送,提升经济效率,这是技术进步,利好于消费者(尤其在疫情下),利好于平台。理论上来说还利好于骑手,节省了不必要的路程。但是,人们总觉得其中有问题,又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最后只能从情绪道德上谴责资本家剥削,从社会责任上呼吁资本家手下留情。

其实,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算法支配骑手是一种垄断行为。这种技术性垄断,很可能构成平台滥用数据优势,以及价格歧视中的大数据杀熟。

在反垄断法的框架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三类垄断行为中的一类。在大数据时代,平台可能滥用大数据的支配优势。

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权力。

数据本是用户的一项私人资源,数据所有权也就是一项私人权力。但是,现在大型平台没有采用分布式系统,私人数据被中心化的数据库垄断。因此,私人的数据所有权被剥夺,科技公司便产生了所谓的大数据支配优势。科技公司往往在不告知用户的前提下采集、占有并使用私人数据。

数据为何成为科技公司一项“关键权力”?

用户在平台上留下的任何结构性的和非结构性的数据,经过科技公司的数学模型分析后,变得具有预测性。隐秘在用户深处的欲望、需求、情绪、情感可能被算法洞悉,科技公司可借此推送信息,引导消费,改变甚至控制人们的思想及行为。

2018年,Facebook陷入“数据泄露丑闻”。在听证会上,有议员质问扎克伯格:“Facebook在窃听用户说的话?”扎克伯格婉转地回答:“我们允许用户上传分享自己拍摄的视频,这些视频的确有声音,我们也的确会记录那些声音,并且利用对这些声音的分析来提供更好的服务。”

滥用大数据支配优势的极端情况是大数据杀熟。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一种差异化定价行为。比如,某电商平台上同样一件商品,老用户和新用户客户端上所显示的价格不同。又如,当你急于在某个网络平台上购买飞机票时,票价却莫名其妙地上涨了。

亚马逊是大数据杀熟的“始作俑者”。2000 年,亚马逊针对同一张 DVD 碟片施行不同的价格政策,新用户看到的价格是 22.74 美元,如果是算法认定有购买意愿的老用户,价格会显示为 26.24 美元。如果删除 Cookie,价格马上又回落。很快这种策略被用户发现并投诉,亚马逊 CEO 贝索斯公开道歉,说这仅仅是一场实验,也承诺不再进行价格歧视。

在美国,大数据杀熟为何被禁止?

算法 / 数据 / 权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