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生活满意度理论
总体看来,享乐主义理论和情绪状态理论都认为幸福与感觉有关,而生活满意度一般被认为主要跟个人评判有关。我们可以有很多方式来解读生活满意度理论,但在这里,我主要分析一种最普遍、最有说服力的方式。一个人要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就意味着按照你自己的标准判断,你的人生足够顺利。也就是说,将所有因素纳入考量之后,你认为人生中有足够自己在乎的事情。因此,生活满意度就是你对自己人生的综合评估。这种关于幸福的理论有其迷人之处,因为这样一来,你便成了自己人生的主宰,你幸福与否取决于你自己认为什么最重要。
人们常常将生活满意度称作“享乐”的产物,也就是心情快乐的产物。他们将生活满意度的测试与感觉的测试混为一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之所以将研究重心放在生活满意度而非感觉上,就是因为幸福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我们快乐与否的问题。许多人除了自己的快乐之外还关心很多事情,生活满意度则体现了这一点。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或科学家或许并没有生活得很快乐,但他可能还是对自己的人生感到非常满意,因为他得到了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生活满意度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因为它实则追踪的是人们的价值观。起码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生活满意度有多重要?
实则不然,至少生活满意度反映价值观的方式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人们可以在感觉很差,甚至在感觉生活对他们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仍然感到满意。正如我们在比卡姆的案例中所见到的,就算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旁观者也完全无从知晓,在这个人的生活当中,他在自己所在乎的领域里是否进展顺利。
为什么生活满意度与我们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之间联系如此松散呢?有两个原因。首先,生活满意度需要你对生活做出全面的评判。然而生活是复杂的,有苦有甜。你可能很高兴自己拥有一份有趣的工作、出众的滑翔技术、有爱的家庭和运转正常的手提电脑,但自己的腰疼、孩子常常一起厮混的怪朋友、你对丈夫撒的谎,以及父母的去世则让你感到沮丧。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你在某处得到一些,另一处就失去一些。那么将这些得失加在一起结果如何呢?没有人知道。
人生不是一套按部就班的体操动作。假如你想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自己的人生,那结果一定非常随机。(就连体操比赛的评分也有随机的成分在里面。)按照你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你可以简单地给自己的人生打4分或7分。然而就算你自己的评分是7,也不表示你的人生就一定比4分的人生要好。这就像投硬币进行选择一样,都是天意。
其次,生活满意度需要你对生活做出特殊的全面评判:你不仅要评判自己的生活是否顺利,还要评判对你来说够不够顺利。你的人生令人满意吗?假如你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挺奇怪的。跟什么相比令人满意?可能有人会说:“跟你自己的目标或抱负相比呗。”但是你得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算“令人满意”?是实现12%就够了,还是你想要做到74%?或者是100%?这个问题本身究竟重不重要?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该如何评判消费品是否让自己满意。举个例子,假如你点了一份全熟的牛排,却上来一份生的牛排,那么由于你对食物有明确期望,因此自然而然就会得出结论——生牛排不尽人意,所以你让服务员把它拿回去。但当人生中出现不如意的时候,你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人生不是消费品,你不能让人把它拿走升级,也不能下次换去别的地方选购。不管怎么说,人生入场是免费的,你出生了,生活便开始了。因此很难为“足够美好”的人生设立一个标杆。你可能会满足于2分的人生,也有可能8分才会令你满意。就算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也有可能只是因为你降低了标准,只有发生特大灾难才会令你感到不满。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嘛。
因此,假如你随意制订了一套计算生活中好与坏的方法,那你还得再做一个随意的决定,看看“足够美好”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先掷了一次硬币,然后又掷了一次硬币。这种随机性可能并不明显,因为人们往往习惯于用某种特定说法来概括此类判断。例如,除非情况特别坏或特别好,你可能都会说“还行”,或“挺满意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不管如何设置生活满意度问卷的测试量表,结果常常集中在75%这个分数上。人们的惯常想法就是,人生没什么可抱怨的,但也不算完美。“还可以吧。”
由于我们没有充分理由认定只有一种判断生活满意度的方式,所以与我们生活是否顺利无关的事情也可以被拿来当作部分判断依据。如果你比较重视像感恩或坚毅这样的美德,那么你可能会决定更侧重于人生中积极的方面。这么一来,假如你对生活产生不满,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又或者你会在形势不太乐观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事情上,以此来振作自己。但假如你对生活表示满意仅仅是因为不想成为满嘴抱怨的人,那我们便无从知晓你内心究竟觉得自己的人生顺不顺利。
因此,就算在逆境中的人们声称他们对生活很满意,也并不表示他们的生活真的一帆风顺。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居民多半表示他们很满意自己的生活,但我们还是不知道他们是否觉得自己的生活很顺利。就像那份揭露了这项发现的文章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说不定他们只是在尽力从(在他们看来)糟糕的情况中发掘一些闪光点。与此类似,关于德国人和英国人的大型长期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配偶离世或失业期间依然声称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我们根本不清楚他们在经历这些困难期间是否真的认为人生依旧顺利。但研究人员要求他们解释自己为何对生活感到满意时,参与研究的埃及受访者并不总是回答“因为我的人生很棒”。他们会说:
人得适应自己的境遇。我接受我的命运。
日子好一天坏一天,最不受干扰的人才能活下来。
神明希望我们这样。对生活满意时就说感谢神明,感到疲惫时也说感谢神明。我们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其实他们的意思是:“生活就是在要害处给了你一击,但你又能怎么样呢?”你在脑海中为自己的孩子规划的可能不是这样的幸福。
更令我们困惑的是,有时人生中的重大变故会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匪夷所思的影响,或甚至根本没有影响。在一项研究中,透析病人所反映的生活满意度丝毫不输给身体健康的人,不过同时他们也表示,愿意放弃余下寿命的一半来换取正常的肾脏功能。换句话说,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报告竟然没有体现出巨大不满,很有可能是由于为了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他们把自己与其他病人做对比。
在一项针对结肠造口术病患的研究中,那些只能永久使用结肠造口的人竟然比临时使用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高。这是为什么呢?永久性的结肠造口表示你余生都只能用结肠瘘袋来处理自己的排泄物。真的会有人觉得,这要比临时有这种需求更好吗?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康复希望的病人只是降低了自己对于“足够美满”生活的标准。他们的实际病情确实更严重,但他们对生活更满意。
你可能会觉得生活幸福对人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假如我们认为生活满意度就能代表幸福与否,那么有一大堆积极乐观的囚犯,正在他们看来空虚、痛苦、压抑的生活中受苦,却依然对自己的人生表示满意。这种对于幸福的解读可不怎么鼓舞人心。
或许,想要说服人们接受生活满意度其实没有那么重要这个看法很难。当我们试图想象一个对生活感到满意的人时,脑中会浮现一些约定俗成的形象,比如格蕾塔姑姑回想起自己极其成功的一生。而由于大部分人只有在真正走投无路时才会承认自己对生活不满,所以我们对于这类人的刻板印象就是:鲍勃叔叔身体不佳,壮志未酬,婚姻摇摇欲坠。
但是在上面这两个例子中最显著的并不是人们对于生活满意或不满意的评判,真正突出的是他们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格蕾塔姑姑已经实现了职场抱负、成就非凡,但是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更上一个台阶,也就是说,她的人生如日中天,但她自己却并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她的人生依然是成功的。倘若鲍勃叔叔降低自己的标准,认为人生本可以更糟,这样一来,虽然他的生活一塌糊涂,但自己却挺满意的。可惜,即便如此,他的人生还是一场灾难。他们各自对人生的满意程度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他们的幸福程度难道不应该有着天差地别吗?
很明显,当人们谈论幸福的时候,有时他们脑中想的却是生活满意度。因此,形容那些唯有自己对生活满意的人是“幸福”的可能也不是什么错误。但这种想法具有误导性,而且对于我们的研究没有什么帮助。
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性
但这并不表示生活满意度研究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即便人们本身对生活是否满意并不重要,但只要我们了解某一群体是否比另一群体对生活更满意,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们的相对福祉水平。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些例外,不过总体来说,生活满意度较高的人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对于生活中某些特定的方面更加满意,一般在其他测试中的结果也比别人更好。即便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标准都很低,都觉得只要活着就很满意,上述规律也有可能继续存在。不过,我们讨论到的那些缺陷会导致人们非常担心生活满意度测试的可信度。既然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看法非常重要,那么研究人员可能得想办法设计出更好的方式来获取这类信息。
有一种有趣的推论,它认为大部分人其实都有理由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在最后一章中,我们也会看到,大部分人确实都拥有美好人生。这并不是说他们一定生活优渥或是达到了心盛的状态,而是一种广义上的肯定,说明他们的人生值得选择,他们有充分理由认可自己的人生。在致悼词时,人们有理由形容他们的一生是“美好的”。
比卡姆和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生活的认可或许并不是无稽之谈。正相反,他们似乎确实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他们的人生有起有伏,值得肯定。倒是我们犯了大错,认为生活满意度可以告诉我们人们过得究竟好不好、人生是否欣欣向荣。很明显,生活满意度没有这些含义。
总结一下,幸福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章和第三章所传达的主要信息:关于幸福的情绪状态理论体现了我们的本能反应,解释了幸福生活在世人眼里为何如此重要。本书中剩下的章节将以此为背景。享乐主义理论也证明了幸福的重要性,但似乎不太符合一般大众对于幸福的解读。生活满意度理论乍一看似乎有理,却不能解释我们人为赋予幸福的价值。“我只想让我的孩子生活幸福”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要比“我只想让我的孩子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意”更加铿锵有力。毕竟,如果你只想让孩子感到满意,那就让他们想想《圣诞颂歌》里悲惨的小蒂姆,然后学会知足常乐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