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作为情绪幸福感的幸福

2025年1月30日  来源:幸福 作者:【美】丹尼尔·M.海布伦 提供人:zhanbai93......

幸福隐藏的一面

我们对于幸福的描述还不算完整。目前为止,我们只讨论了人们能够感受或体验到的几类幸福。但是幸福远不止于此。我们来虚构一个人物罗伯特,看看他的例子:

罗伯特过着非常积极活跃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心情很好,他快乐,面带微笑,并且发自内心地感觉不错。他也相信自己的人生非常顺利,由衷地对自己的人生表示满意。然而当一天结束,在他独自一人、手头不再有工作的时候,他常常感到非常抑郁,有时还会在睡前崩溃落泪。他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几个月了。

总体来看,罗伯特所经历的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比例,也就是他的“享乐平衡”,似乎明显倾向快乐那一边。但是他幸福吗?

在我问到的人中几乎没有一个认为罗伯特是幸福的。在39位读到这个案例的学生当中,只有一个人认为他幸福,大部分人都回答“非常不幸福”。我请约半数学生解释他们的答案,只有一个人表示,实际上,罗伯特的经历整体来看很不快乐。以微弱优势胜出的最常见的解释是这样的:“内心深处,罗伯特的情绪状态很糟糕。”

这个结果非常有趣。很明显,即便你平时自我感觉挺好,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你有可能在情绪上处于不幸福的状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据历史悠久的心理学理论解释,很大一部分心理幸福感是无意识的。按照这种说法,很多困扰我们的事情其实都潜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尽管我们常常把这种想法跟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联系在一起,但你不需要信奉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可以理解无意识状态在人类幸福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确实,如今几乎每个人都已经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想法,也由此催生了数之不尽的电影和小说人物。在这些作品中,他们的幸福人生只是一个幌子,掩藏了郁积已久的苦闷和不幸,只待合适的契机爆发。举例来说,在电影《美国丽人》中,爽朗活泼的房产经纪人卡罗琳·伯纳姆举止阳光大方,但她的家人中没有一个会因此就认为她很幸福。她看似明媚的笑容下,隐藏着日积月累、溃烂化脓的痛苦伤痕,她迟早会爆发的(图4)。

在罗伯特的案例中,他工作时表现出的积极向上掩盖了深层的失调,全靠忙碌加以抑制才不致失控。尽管从表面上来看,他的情绪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他本人却绝快乐。他是一个不幸福的人。

幸福似乎不只囊括人们可以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和心情,还包括我们在无意识情况下经历的情绪状态。那么后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我们需要假定一些无意识状态下的心情和情绪。我不确定目前在该精神研究领域的知识是否足够让我们自信地发表见解。或许重点在于,在罗伯特之类的案例中,当事人更倾向于体验某些心情和情绪。例如,有时可能只需要再加上一根稻草的重量,人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也有可能一个人整体来说心情不错,但常常很容易被激怒或感到沮丧。仅仅是这种倾向于产生消极情绪的特质就会阻碍我们获得幸福。

图4 安妮特·贝宁在电影《美国丽人》中饰演的卡罗琳·伯纳姆

我们把幸福的这个层面叫作一个人的心情倾向。也就是说,在相同情况下,某些人会更倾向于体验某些特定的心情和情绪。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大致上是固定的,然而他的心情倾向却会随着生活状况发生改变。罗伯特这类案例表明,心情倾向是影响人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我们不太重视幸福的这个方面,因为心情倾向会朝我们体会到的感觉看齐。不过有时也不尽然。举例来说,一个男人正在哀悼他不久前离世的爱妻,为了振作起来,他可能会用琐事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看看电影、玩玩扑克。但他的密友不会因此就认为他很幸福,因为他的镇定和积极都是表象,随时可能消失,转化为焦虑或泪水。

作为情绪幸福感的幸福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认为幸福由两部分组成:你的情绪和心情,还有你的心情倾向。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

幸福意味着一个人整体来说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我们可以把幸福粗略地看作焦虑和抑郁的反义词,或是心理学家常说的情绪幸福感。考虑到这个专业术语已经有一定传播度,那么接下来我会常常使用“情绪幸福感”来指代“幸福”。

假如以我的学生的反应为参考,罗伯特的案例中有一点非常有趣,那就是几乎没有人提到关于幸福最流行的理论之一——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者认为,幸福意味着你的快乐体验多于不快乐的体验。享乐主义理论远比情绪状态理论更广为人知,或许是因为人们以为这两种理论之间没有差别。

但就像“罗伯特”的案例所体现的,这两种理论其实并不一样。人们似乎承认罗伯特的经历大部分是快乐的,但是从情绪方面来看,依然会认为他并不幸福。假如人们是以无意识状态作为依据来判断罗伯特并不幸福,那也就是说,享乐主义理论并不是人们的判断依据。从定义上来说,无意识状态并不是亲身经历,所以它们也不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或不快乐的体验。

事实上,这两种理论之间的鸿沟颇深。按照享乐主义理论,只要你的一段经历足够快乐,你就是幸福的。幸福就是一连串快乐的经历。而根据情绪状态理论,幸福意味着你拥有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就要试图找出这个人的基本情绪取向或行为举止,即从情绪角度来说,他对生活的回应是否积极?假如一个人幸福的话,那就意味着他从情绪上认可自己的生活。

我的同事马蒂厄·里卡德是幸福研究领域的顶尖佛教思想家,他用以下文字表述了一个非常类似的观点:“当我说到‘幸福’这个词的时候,我指的是从一个非常健康的大脑中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心盛感。这不仅仅是一种令人心情舒畅的感觉、一种短暂的情绪、一种心情,还是一种最理想的存在方式。”而且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我们人生中每时每刻的质量”。里卡德本人(图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众人交口称赞,都说他是一个极其幸福的人,我也这么认为。

图5 佛教僧侣马蒂厄·里卡德和他的朋友

你不用认可我所提出的幸福的三个方面,也不用同意我指出的幸福的无意识状态,不过你还是可以接受幸福的情绪状态理论这一基本观点。假如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情绪状态,你或许会更喜欢情绪状态理论的其他版本。有些读者则可能更喜欢另一套理论,如生活满意度理论。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理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