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著名导演兼编剧诺拉·艾芙隆(Nora Ephron)曾写了一部很有名的作品《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I Feel Bad about My Neck),但是与人们对自己的阅读感受相比,这种恼怒程度简直不值一提。我们总以为别人的阅读速度更快,所以要加快自己的阅读速度,如果阅读速度提高了,那将会是极大的优势。人类如果能够拥有比当前速度快10倍的阅读速度,就好比拥有了一种认知上的超能力。你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纽约时报》评论家的水平,你能读完《无尽的玩笑》(Infinite Jest)和《维基百科大全》。那么,人类的阅读速度到底能有多快呢?
显然,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读者的阅读技能和目标,以及他们阅读的内容。他们读的是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的物理讲座内容还是美国名人消息网的网页内容呢?让我们基于眼睛和文本的特性进行一次严格的计算。
这是一个合理的数值,可以作为正常阅读情况的参照标准。这个数值比实际情况要高,因为这是一项不切实际的假设: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每次注视时人们都能识别所有7个字母;眼球没有回读运动;人们在没有停顿的情况下以平稳的速度阅读。同时,它还排除了扫视、行扫描、眨眼和其他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占用的时间,并且忽略了一个事实:更长的单词需要不止一次的注视。这个估计的数值还有一些保守,因为读者能够从近窝区接收一些信息,单词中所有的字母并不都需要被识别,每个单词的平均长度可能比5个字母要长一些。一些人每秒平均注视次数大约为5次,一些更短的单词则没有被注视。但是人们可以将该数值作为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以这些数据作为参考,读一篇备受学前班推崇的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8)所撰写的309个词的文章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既然大多数的词会被注视1次,有些词会被略过,而有些词会被注视2次,注视的次数将会是词数的80%~90%。一篇包含309个词的文章将需要一分钟的时间来读完。该文章附在这一章的结尾,如果你感兴趣,想要检验自己的阅读速度,可以去尝试一下。不同的人的阅读速度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常规的阅读速度可能比我预估的更快或者更慢,文本细读的程度也会不同。有时单纯追求阅读速度反而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与之相比,每分钟阅读的单词数量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可以快速浏览文本,但这显然是不同的:人们也许捕捉了要点并获取了一些具体的信息,但是却错过了大部分内容。
我已经描述了一个典型的熟练阅读者的阅读行为。他的表现还有多大的上升空间?一些人声称他们知道成为超级读者的秘诀,并乐意分享给他人,同时收取适当的费用。
人们想要提高阅读速度的这一强烈需求已经催生出了一个稳定的消费市场,它向人们兜售能极大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从而使人们在特定时间内的阅读词数超过所估计的数值。其中,具有突破意义的便是伊夫琳·伍德(Evelyn Wood)推出的“阅读动力学”计划。在肯尼迪总统的推动下,该阅读计划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一度非常流行。12据说肯尼迪是伍德的粉丝,曾邀请伍德的教员到白宫培训政府人员。伍德是一名教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她的职业要求。“为什么我坚信可以用许多专家都认为是不可能的速度读完一本书?也许是因为我所笃信的宗教信仰告诉我,‘人一旦获得知识便能获得救赎’,‘人若是无知就不能获得救赎’以及‘上帝的荣耀是智慧’。”13她的阅读计划被改编成一系列科技产品(例如书、盒式磁带、CD、DVD、应用程序、网站和YouTube视频等)。这种方法以各种形式被反复包装,不断推出的频率甚至超过了披头士乐队的歌曲。直到今天,伍德的品牌仍然存在,尽管该品牌在其所创造的市场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20世纪70年代是伍德品牌的全盛期,几乎每个人都尝试了她推出的“阅读动力学”计划。14当时,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节目的首席主持人史蒂夫·艾伦(Steve Allen)将伍德的阅读计划推向了最高点。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是20世纪70年代一位令人难以琢磨的媒体理论家,他在电影《安妮·霍尔》(Annie Hall)中客串的一个滑稽角色让人印象深刻。他所饰演的角色曾经说过一些非常滑稽的台词,例如“读写能力是工业机械化过程中所有项目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它也将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感禁锢在了机械化的碎片矩阵中,该矩阵是维护机械化社会稳定的必要因素”。此后,作为大学教授的麦克卢汉开始从事速读研究,他曾经向心存疑虑的同事们夸耀说,他一分钟能读1500个词,每周能读完35本书。作为一名研究信息时代技术影响的早期理论家,麦克卢汉并没有出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尽管最初他坚信速读揭开了传统阅读模式中隐含的更深层的模式,最终他却得出结论,认为速读只适用于浏览垃圾邮件。15
在当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速读领域的专家或者企业家。16例如,曾出版《超级阅读秘密》(Super Reading Secrets)等一系列图书的作者霍华德·斯蒂芬·伯格(Howard Stephen Berg)就曾宣称,他每分钟能阅读25 000个词(约合每秒416个词)。伯格曾兜售一种名为“超级阅读”的产品,据说该产品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人们的阅读速度,保证人们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把阅读速度提高到每分钟几千个单词。他最大的突破是1990年作为世界上阅读速度最快的读者,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像其他自我提升的产品一样,速读产业也依靠论证和个人的推荐。“仅在8周后,我的阅读速度能达到每分钟30 000个单词,理解水平达到95%!”试想这样的宣传具有多大的诱惑力啊!而产品的设计者却避免对其实施细致的交互测试。
这些产品持续不断地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追捧,这一点足以证明许多事实:人们对更快的阅读速度有着强烈的需求;阅读会引发表现焦虑(performance anxiety);对于许多人来说,阅读有时是一种负担,是一项无法避免、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他们想尽快地完成它。这一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在利润,人们甚至愿意支付包括运输费和快递费在内的19.95美元去购买这样的产品。作为阅读领域的专家,而非销售或者精神病学专家,我的关注点在于这些体系是否能够奏效。利用专门技巧是否真的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读者会说:把钱省下来吧。这些产品承诺达到的效果和实际达到的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差距之大甚至引起了相关消费者保护机构,例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关注。如果考虑到眼睛和文本的基本特征,这些产品所宣称的效果不可能是真的。除非我们将阅读重新定义为迅速翻页,完全不考虑人们是否理解了阅读的内容,人们有可能每分钟读几千个单词,正如他们可以跑得比光速还快一样。
我已经提到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略读。采用略读方法的读者在读一篇文章时,注视的次数少而扫视的范围大。人们的阅读目的不同,有时需要略读。如果你在网上读一篇关于南欧经济复苏方案的长文,你对细节不感兴趣,只需了解文章的要点,这个时候你就会略读。你收到了来自密歇根州的儿时玩伴寄来的圣诞信,长达好几页,这时你也会略读。这些文本需要快速读完,不需要理解太多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称作“类似阅读”,而绝不是速读。
略读是速读课重点强调的技巧之一,尽管有时这样的课程不应被称为速读课。教师教授学生只阅读重要的信息,将其他信息一概略过。当然,难点在于,不读完文章,人们就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重要的。然而,略读在一些情况下确实是有用的。我们只是不想把略读这样的技巧与以下情况混为一谈,例如阅读一本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阅读生物学课本中的一个章节或者阅读美国国家税务局寄来的一封信等。
略读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技巧。略读时,人们的目标是在不影响内容理解的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问题是这些课程除了教授略读到底还教了什么。正如伍德时代的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开玩笑所讲的那样:“我参加了速读课程,并在20分钟内读完了《战争与和平》。”17为了规避与“速读”这一标签有关联的任何负面含义,有些产品在销售时被包装成“权威阅读”“突破性速读”“超级阅读”以及“有助于提高速度、加强理解和记忆的阅读动力学”。这些体系反复使用同样的方法,只是换了不同的包装而已。伍德的“阅读动力学”所概括的速读体系专注于改变读者阅读标准文本的方式。其他较新的方法是使用基于屏幕的技术工具(如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解应该发生的事和实际上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