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能够阅读,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打破了口头语言的局限,解决了将口头语言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难题。阅读这种新的方法保留了口头语言的表达力,同时又成功地克服了它的局限性:短暂性。语言记录的保存时间比口头语言更长久,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但是文字系统还具有更多的优势。言语是强有力的,但遗憾的是它存在一些结构缺陷。它只能以一系列词语的形式产出,而无法以更大的集合——语块的形式产出。说话者前一句刚说完,就必须构思接下来要阐述的内容。人们总是期待能够通过构思,略为流利地表达出既符合语法规则又包含预期信息的句子,但是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在人们的日常表达中体会到这种困难。我们的表达不时会出现这些错误:读音错误、语法错误和停顿等;我们经常在开始时利用某种句子结构表达某个意思,却在表达的中途转变了方向;我们常常依靠手势和面部表情来帮助我们传达意思。这些现象都反映了言语存在的固有局限,而并不是因为说话者个人存在缺点。
作为听众,我们受限于所听到的言语。他人表达的言语向我们传达了一定的内容。说话者产出的言语按次序出现,持续的时间即为说话者表达的时间,表达完成后立即消失,为随后产出的言语释放出空间。倾听的过程正如我们接下来要描述的一位名为露西的女工在传送带边工作的全过程。当设备以不可预测的时间间隔出现暂停、折返或改变运行速度等故障,而导致巧克力从传送带上掉落下来时,露西便要将掉落的巧克力包裹起来。就像包裹巧克力一样,听众必须在言语正在被表达时,把它们暂时包裹起来,他们一旦落后了,就只能别无选择地往嘴里或口袋里塞几个。
对于人类来说,言语的表达和理解根植于他们的固有能力之中,而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理解言语的速度要超过我们流利表达言语的速度。
坐在阅读这把“椅子”上,人们会感觉更为舒服。此时,你手里有一篇文章,准备开始阅读,宛如享受精心烹制的美食一般,而美食的准备过程则隐于厨房之内。这样的阅读体验,真是令人陶醉。我们虽然不是文章的创作者,但是却能控制自己理解文字的速度。并且,文本最大的优势在于: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文本并不会消失。语言也许起源于口语,但阅读却是其升级版。
假设文字并没有承袭口语的局限性,它是否拓展了人类的语言能力?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文字这一媒介使写作者创造出了比说话者所表达的内容更为复杂的文本。这就是在文字尚未出现的文化里,人们口头所讲述的故事和图书之间存在的差异。幸运的是,读者还是能够理解这些更为复杂的结构。在特定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的能力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而阅读正是人类能力得以提升的最好的例子。1
阅读可以引领人类的理解速度驶入快车道,实现从0到60的提速。听众必须花费同等的时间倾听说话者所说出的每一个字,读者却能使阅读的时间最优化,他们能够调整阅读文字的时间,如果有需要,读者会在一些文字上做短暂停留,等准备好继续阅读时,才重新开始投入阅读。但是人们在倾听别人说话时,无法跳过一部分内容而提前听到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内容(除非说话者将内容预先录制下来)。我们必须承认,不同的人在理解速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当然,差异的大小因人而异。从阅读的角度来说,阅读速度取决于读者的阅读技巧、文本的复杂性、读者是否第一次阅读该文本,以及读者是否需要细读该文本等因素;从言语的角度来说,理解速度取决于口头信息传达的内容和信息传达的方式(例如速度、口音和音量等)。尽管无法通过数字来准确衡量文字和言语两种形式的差异,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例子来充分理解两者的主要特征。设想一个优秀的读者(假设他是一位大一新生),终于可以抽出空闲时间阅读他人生中的第一本“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他沉浸在书里无法自拔,阅读时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兴趣。
这名读者能以每秒4~5个单词的速度进行阅读,并且充分理解书中的内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大约有77000个单词。以每秒钟5个单词的速度阅读,理论上来说,这名读者能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读完这本书。
但是我们都知道,4个多小时看完这本书似乎并不现实,因为这里我们忽略了许多影响实际阅读时间的因素:翻开纸质书(或者打开电子书)、寻找合适的阅读场所、回顾部分前文以便和将要阅读的新内容进行融会贯通、重读一个句子、更换阅读的场所、翻到正在阅读的一页、做白日梦、抚摸身边可爱的小猫咪、将猫咪重新放下,以及许许多多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常常出现的干扰因素。或者,读者需要暂时停下来,去体会阅读的内容,去思考、感受、期待后续发展;再或者,纯粹因为喜欢,读者再一次重新阅读了书中的某一部分,而阅读效率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我们甚至不用考虑你的电子阅读设备可能带来的全部干扰。因此,倘若你没有在4个多小时内读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完全没有关系。也许你实际耗费在阅读这本书上的时间确实为4个多小时。不妨将这4个多小时换算成EPA续航里程(7),因为这比在现实世界里更好实现,也更方便对其进行比较。
相比之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有声读物时长大约为8.5小时,其总时长包括了与文本本身不相关的时间(例如一些间隔音乐)。另外,有声读物这一媒介形式是一种有助于人们理解的、预先录制好的表演形式。有声读物的播放时间是人们预计阅读时间的2倍。尽管这个数字并不准确,但是倾听与阅读所耗费的时间的比率为2∶1,这一点确是真实存在的。英语口语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120~180个词,有声读物的录制指南中推荐速度为每分钟120~150个词。这几乎是有经验的读者的阅读速度的一半。有经验的读者每秒钟的阅读速度为4~5个词,即每分钟240~300个词。大多数有声读物和播客的播放器都允许录制者加快语速,但是除了简短的句子外,听众无法理解以每分钟300个词播放的录音。“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有声读物也许是父母驾车带着孩子出门旅行过程中的一个完美陪伴,但这并不是快速理解该故事的方式。2
我们不禁要问,前面提到的这些数字同样适用于其他种类的言语和文本吗?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阿伦·索金(AaronSorkin)是一位知名的电视编剧,他以连珠炮似的对话节目而闻名。也许你曾经看过由他编剧的新闻题材剧《新闻编辑室》(Newsroom)中的一段独白,杰夫·丹尼尔斯(JeffDaniels)因其在剧中扮演的角色而获得了艾美奖。3丹尼尔斯所扮演的角色说话语速非常快,大约可以达到3.5分钟489个词,每秒钟约合2.3个词。很难想象,竟有人能说出由如此之多的单词所组成的结构紧凑的句子!当然,丹尼尔斯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按照剧本将台词背了下来,并在表演的时候假装这是他即兴发挥说出的话。即便如此,他的说话速度也比每秒钟4~5个词的阅读速度慢很多。
阅读有许多优势。因为文本不会转瞬即逝,所以阅读的速度也是可控的,人们的阅读速度能超越理解言语的速度。如果只考虑速度,那么阅读胜出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将这种优势最大化?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固定的阅读速度,这个速度还有提高的可能性吗?人们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跑步的速度,为什么不考虑通过训练来提升阅读效率呢?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不再只是准备拼词大赛,让他们也尝试一下新事物,例如竭尽全力准备阅读比赛,最后在比赛中一决雌雄,看看谁读的速度最快,并且读音或理解的错误最少。
针对前文提到的现象,其实还有更进一步的科学解释。阅读过程实际是通过人的视觉系统完成的,而视觉系统的不断进化是为了解决许多其他的问题,如识别人脸和物体,感知到世界是一个稳定的三维空间,区别颜色、质地和外界物体的运动等,而非破译抽象的二维模式。阅读相比于言语的优势,只能扩展到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