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坤鹏论:苏格拉底的探问(下)

2020年11月26日  来源:坤鹏论 作者: 提供人:yongyan32......
摘要:苏格拉底用一己之力、身体力行告诉人类以及他的后世同行,作为哲学家的力量不在于提出这样那样的哲学理论,而是在于他有能力逼使人们反思。 ——坤鹏论

历史小档案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时期

时间: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

哲学命题:如何能更好地活着。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

座右铭:认识你自己。

主要观点:

  • 人的本质是知,知是最重要的事;
  • 无知之知;
  • 知识(智慧)即美德,知德合一;
  •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 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一、苏格拉底的魅力

坤鹏论:苏格拉底的探问(下)

从世代流传的那尊半身雕像看,苏格拉底挺丑。

秃顶的脑袋瓜下,大而扁的脸,中间嵌着个大酒糟鼻,眼眶深陷,目光深邃。

要说他是最负盛名的哲学家,还不如说是仆役更恰当。

曾有一位善于相面的旅行者直言不讳地说,他拥有一张足以犯下任何罪行的怪兽脸。

结果苏格拉底非但没有恼怒,还乐呵呵地欣然答曰:“你真是了解我啊,先生!”

可能会有人好奇,就这么一个苏格拉底,既没潘安之貌,又整天不干活,也不考虑生计,他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这确实是个谜。

不过,据说,他很丑,但很温柔。

哦!不对,他很丑,但很有内涵,极具个人魅力。

什么丑陋的外貌,什么皱巴巴的旧袍子,在别人眼里皆浮云,他们眼中只有一个浑身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充满亲和力、让人甘愿追随的苏格拉底。

为什么?

首先,苏格拉底的智慧了得。

当时各个思想流派都有苏格拉底的追随者,其中包括:

贵族子弟如柏拉图、亚西比德(也有译为阿尔基比阿德斯或阿尔喀比亚德)等,他们想听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剖析和批评;

社会主义者安提西尼,他对苏格拉底安之若素的气度倍加推崇;

无政府主义者亚里士蒂帕斯,他期盼着所有人都如苏格拉底般向上开朗,这样无等级的社会制度就能运转自如;

……

总之,苏格拉底身边汇聚了社会上各个思想流派的先锋人物。

就连苹果的乔布斯乔帮主都曾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雅典政治家、著名将领、美男子亚西比德,曾这样描写苏格拉底的智慧:

“如果有人听苏格拉底讲话,那么,开始时他一定会觉得这些话很可笑。他的讲话在表面看来全是由名词和动词组成,好像是被严严实实地裹在山林怪神萨蒂尔的毛皮中。他讲负重的驴、铁匠、皮匠,好像总是用同样的东西表示同样的意思,以至于每个没有经验和笨拙的人都会嘲笑他。但如果一个人能体会到这些讲话中所显示的深刻道理,进而倾心听他讲话,那么,他首先就会发现,这些话都包含各种意义。然后他便会认识到,这些话非常神圣,比其他任何言语更含有道德的尺度,包括了大部分,或者精确地说,全部的东西,而每位追求美和善的人都应该思考这些东西。”


小知识

据柏拉图的《会饮篇》称,亚西比德既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情人。

这里坤鹏论要提一下古希腊的恋爱传统。

古希腊人认为男人之间的爱情是最高尚的,人们并不以此为耻。

据说斯巴达的300勇士,就是150对情侣组成的。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谈话,肯定了这种爱情。


坤鹏论:苏格拉底的探问(下)

其次,苏格拉底有情有义。

他曾在战场冒死救下了亚西比德一命,二人是“一起扛过枪”的生死之交;

他喝酒有度,酒量不错,不推拒也不嗜酗;

他会在学生邀约的宴席上开怀大吃,但也一定会在宴席上毫不吝啬地传授养生之道。

还有,苏格拉底真乃男子汉。

据说苏格拉底体格强健,平时狂热地坚持体育锻炼,甚至还精于舞蹈,当然,这也是为了健身。

他也许是天生从事男子汉事业的人,在当兵时,人们说他神奇般地承受难以想象的劳苦,比如:天寒地冻,别人把身子裹得紧紧的,而他却光着脚在冰上行走如常。

还有一次,战友们大多丢盔弃甲,仓皇逃窜,苏格拉底却作为唯一的士兵站在将军身边,沉着地喊道:“不要慌张,环顾四周,分清敌我。”

再次,苏格拉底敢于针砭时弊,对政治发问,而这一点无论在哪个时代都特别特别吸引怀有抱负、一腔热血的青年。

当时,在智者派的影响下,奥利匹斯山上诸神和道德、法律的信仰已被推倒。

只要不违法就能恣意妄为的个人主义让雅典人的精神松懈萎靡,也因此被训练有素的斯巴达人不费吹灰之力降服。

苏格拉底通过他的提问法向雅典的政治体系发出了一系列诘问,对于国家:

——难道还有比受控于冲动暴民下的民主政治更滑稽的吗?

——难道还有比整天内讧吵闹的政府更可笑的吗?

——难道还有比随意任免、罢黜、惩治官员更荒唐的吗?

——难道还有比无视才能,以字母顺序作为唯一标准,让胸无点墨的农民和手工艺者掌控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更让人啼笑皆非的吗?

同时,苏格拉底不仅提出问题,还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样的顺应自然的新道德才适用于雅典?怎么才能让这个国家得到救赎?

最后,苏格拉底受欢迎的最重要原因可能还是他充满智慧的虚怀若谷。

他从来不以智者自居,只说自己爱好智慧,但并不拥有智慧。

而他那令不少人厌烦的、从不给出直截了当答案的提问法,却是年轻人希望得到的。

他总是刚把他们引入问题的迷宫,便中止谈话,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苏格拉底影响年轻人的秘密正在于此,因为人,特别是年轻人,总喜欢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被强加说教。

二、为什么苏格拉底被判饮毒酒而死?

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最著名的事迹桥段主要有:

独断的他,曾命令年轻而天真的柏拉图放弃对诗歌的尝试;

狂热的他,有一次如扎了根般在同一个地方全心全意地思索问题,一站就是一天一夜,周围的人则拿出铺盖在一旁观看,还有人以此为赌注,看他到底能站多久;

当然,还有就是他最后喝毒酒前“著名的临终遗言”的场景,像极了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他,说出了最后一句流传百世的名言:“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他认为,尽管审判不公,但自己也不能做出逃狱这等不当行为,对他来说,好是具有普遍性的。

他说:“恶法亦法”,然后饮下了毒芹酒。

坤鹏论:苏格拉底的探问(下)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苏格拉底要被处死?

这就不得不提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政治逻辑:

假设智慧能够通过美德而获取;假设人们能在教育中明辨利弊,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规避欲望带来的恶果。

那么,错误和偏见就是造成所有罪恶的根源。

虽然反社会这样的冲动人皆有之,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愚昧之人。

但是,有知识的人一定能够更好地压制那种如野兽般残暴的冲动。

可是,当时的雅典政治体系却相信,数量重于知识,数量重于能力。

苏格拉底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数众多并不会让决定正确、英明,反而会表现为乌合之众。

因为一群人就是许多人聚集在了一起,这些人为了获得别人的接纳,为了证明自己是符合群体要求的,都磨灭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意愿、个性和自我。

要想让人们疯狂,只需要让每个真实的自己消失在人群里,只有当每个人的自我都消失在人群中,没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没有了自己的灵魂之后,才能被驱使着干他们任何事情。

相较于独处,群聚时的人们更容易昏庸、残暴。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伯温·哈尔说:“在人群中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人人都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愿也不敢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时人人都在说假话,做违心的事,结果就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从古代的战争到今天的消费行为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人类的集体失智。”

所以,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打理好一个国家需要的是人们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需要卓越的思想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关键的关键是,国家需要智者领导,需要有文化的贵族决定国家事务。

因此,苏格拉底是贵族式哲学的思想源泉,柏拉图很好地接过了这个衣钵,后世的尼采则对其心驰神往。

而当时管理国家的是谁?

是大众党,是民主派,是苏格拉底冷嘲热讽的胸无点墨的农民和手工艺者代表。

他们面对的是:

一批有文化的贵族图谋革命,并四处大谈贵族政治(主张实施斯巴达式的政治体制)拯救雅典的论调;

而且,就连自家的孩子在奉苏格拉底为师后,不仅对祖先的神祗不敬,对自己都敢当面冲撞和蔑视;

特别是当时正处于持续近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自己国家的人居然认为敌人比自己好,认为应该全盘斯巴达化。

这是啥?

这是可忍孰不可忍!

之后,雅典战败,民主政府暂时垮台。

不过,民主派毕竟根基深厚,他们又通过颠覆活动复辟了。

新仇旧恨交加的雅典民主派领导者认为,苏格拉底是革命派的精神导师,必须杀死他,这样才能扭转贵族式哲学、年轻一代沉迷辩论之学等歪风邪气的泛滥。

结果苏格拉底被按上腐蚀人们的思想、亵渎神明的罪名推上了法庭。


小知识

伯罗奔尼撒战争

它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

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古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

战争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了战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

几乎所有希腊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的希腊语世界。

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坤鹏论:苏格拉底的探问(下)

三、为什么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分界人物?

其实,哲学家并不是在苏格拉底之后才有的,在《西方哲学第一人》中,我们已经知道在他之前的古希腊已经有了很多诸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著名哲学家。

但是,为什么西方哲学史却以他为分界线?

这是因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属于自然科学家,他们只对外界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原理进行探究。

苏格拉底并不否认那类研究的价值,但是,他认为,人的心灵比草木山石乃至万物星辰更值得探究。

当他被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神谕称为希腊最智慧的人,他却说这是支持不可知论的论调——“只有一件事是我知道的,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之知。

当怀疑开始萌发,特别是怀疑在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中萌发,哲学便诞生了。

他带着满腹疑问四处游历,探寻人的灵魂,他总是质疑那些“理所当然”之事。

因此,苏格拉底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哲学最好的代言,没有之一,他是彻头彻尾的完美代言。

他用一己之力、身体力行告诉人类以及他的后世同行,作为哲学家的力量不在于提出这样那样的哲学理论,而是在于他有能力逼使人们反思。

可惜,自他之后,哲学史中再无一人能够如他一样,更无人达到他这样的高度。

另外,正是由于苏格拉底的殉难和圣经中时常提及的耶稣以及早期基督教殉教者的死亡有些相似之处,所以他能够长久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与其哲学学说相比,苏格拉底对后世的影响,更多是因为他那种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独特的个人魅力。

他的人格和他这个人一起被写进了人类的历史,自那以后,就成为了一种影响越来越深远的文化力量——人们普遍倡导的,那种建基于自身内部的、坚定独立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神圣信条——做一个内心自由的人,为了自己而向善。

当时的军事家色诺芬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苏格拉底谈话的内容总是围绕着人生这个主题。他探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何谓理智,何谓疯狂,什么叫勇敢,什么叫怯懦,何谓国家,何谓政治家,什么叫对人的统治,什么人是统治人之人,他还追问其他类似的一切。他坚信,只有了解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正直善良的人。”

苏格拉底如此烦人地问来问去,就是想让人们知道,为了真正做一个人,应该怎样处世行事,正确的思考服从于正确的行动。

这背后的支撑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理念。

他坚信,人有德性,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什么是德性?

他认为事物都有各自固有的性质。

比如:衣服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性质,但供人穿在身上的性质始终是最重要的,换言之,不能穿在身上,就不能称之为衣服。

这个最重要的性质就是德性。

也就是说,衣服的德性是穿在身上。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德性是能够理性判断善与恶的知。

因为,人本来就是道德性的生物,当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时,才是最幸福的(福德一致)。

但是,当人所作所为不道德时,实际上人的内心会受伤,这对于人来说是不幸的。

为什么很多人的内心平静迟迟不至,即使拥有财富、健康、名誉也得不到幸福,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德性。

苏格拉底相信,人们只要学习何为善恶,掌握了关于德性的正确知识并付诸实践,就可以得到幸福。

知识(智慧)就是美德,只要正确地理解何为善恶、何为美丑,就可以磨砺自己的灵魂,关照灵魂不足,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变得优秀。

而优秀的灵魂可以:以财富向无助的人施以援手;以健康向周遭的人提供帮助;以名誉、人气向更多人传播知识。

认为知是最重要之事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知德合一,是唯智论。

当然,事物都是两面的,正是由于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徒子徒孙给西方哲学划了一个圈——理性,这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而自然却被西方传统哲学遗忘了,一直遗忘到了费尔巴哈和尼采的时代。

因为苏格拉底基本上只问只说不写,所以,他的言论主要靠其学生柏拉图传承。

有人曾这样总结道:“如果对苏格拉底没有多少意见是一致的话,也许只有一件事除外,那就是,他是所有人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尽管没人确切地知道他说过什么——更别提他想过什么了。”

是啊,苏格拉底的足迹在哲学中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找不到他本人。

我们知道的苏格拉底,其实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

不得不承认,朦胧之中才有完美。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苏格拉底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