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3.阴阳界上的乡村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熊培云 提供人:gushang23......

永修隶属九江,紧邻南昌。西北是云山(又称云居山),属绵延于湘、鄂、赣三省的幕阜山脉之余脉,东北则是水域宽阔的鄱阳湖,连接高山大湖的是一条横穿永修全境的修河,经过县城后东行30公里,即由吴城注入鄱阳湖。

谈到这条河,我忍不住要多说几句。由于没有桥梁,直到2000年老家一带的农民都只能通过摆渡到县城。最难忘的是我小时候,村里人包括我的父母为了将各自种在池塘里的一点蒿笋挑到县城里卖,凌晨两点便要开始赶路,待赶到河边扯着嗓子叫醒船家,终于过了岸,还得挑好长一段担,才能赶上早市。这算是村里人唯一的一点副业,其时路上的艰辛劳苦,现在想起都令人心痛。好在虽是夜里渡船,村中父老一切安好。

但我知道,这条河是淹死过许多人的——且不说抗日时期在这里沉落了多少日本人和中国人。我曾经在民国图书《农村生活丛谈》(1937年申报馆发行)中读到作家汪锡鹏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他与修河摆渡人的一段对话。船家抱怨世道不太平,自己不单是招呼客人渡河,“还要招呼客人能渡过河去”。上了船却又过不了河的人有两种:一是穷人,唉声叹气,一时想不开,只好寻死;二是富人,一年到头在镇上大吃大喝,待上船后又醉醺醺往河里掉。而且类似悲剧“多的是,天天有,年年的这个时候有”。

可叹的是,类似悲剧并未终结。直到2000年,我还听到有农家妇女因为还不上贷款,当着同船的前来清收的乡干部的面,直接跳进了滔滔河中央。

关于修河,二十世纪有三个地方尤其值得记载:

一是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政府在20多年间先后征调了包括小堡村村民在内的七万民工,在山里将河拦腰截断,终于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土坝水库——柘林水库。想必是受了新安江水库更名为“千岛湖”的启发,又靠着庐山,为开发旅游,这片有着997个山岛的水域近年有了“庐山西海”的美名,吸引不少天南地北的人前来观光戏水。

二是前文提到的修河保卫战。1938年10月,冈村宁次率部兵临修河以北,占据了县城。为保南昌,蒋介石调集十几万部队布防在修河南岸。怎奈苦守数月,迫于敌人的迫击炮与毒气弹,又逢天降大雨,国军终于在转年3月功亏一篑。这年春天,日军若蝗虫过境般席卷修河南岸,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没过多久,待攻下南昌,便又扛着膏药旗继续南下西进,只留下一小股部队驻扎在县城。

三是涂家埠铁桥的历史。据我所知,早在南昌起义之前,涂家埠就已经通了火车,叶挺和贺龙率领的起义军当年便是通过这条铁路(南浔线)赶到南昌给自己的胳膊扎上白毛巾的。

关于这段铁路的历史,郭沫若曾经写过一篇《涂家埠遇难记》,当时他是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8月3日,正在九江的郭沫若在得知南昌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同李一氓、阳翰笙等人,坐上铁道上的“手摇车”往南昌赶。不料到涂家埠车站时,里面已挤满了由南昌北逃的程潜、朱培德的兵。他们被起义军缴了械,在弄清郭沫若的身份后,这些人立即舞动乱拳飞腿,将郭沫若从月台打下铁轨又从铁轨打上月台。

据说,这场混战不仅让郭沫若丢了北伐时期的一些日记,还丢了挂在腰间和藏在皮箱子里的不少支手枪。在“遇难记”的末尾,郭沫若不无感慨地说,“这武器没有成为人民的武器,而成为反人民的武器了。”

1904年,南浔铁路开始由商办江西铁路公司集资兴建,1907年1月开工,1916年5月竣工,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几段省内铁路之一。然而,据《永修县志》记载,仅是铁路线上的涂家埠铁桥便在北伐、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数度被破坏:

民国十五年,当北伐军进攻南昌时,破路队农民每夜手持铁锄钢铲,破坏南浔铁路和桥梁,截断敌军交通,阻止敌人援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民国十六年,“八一”起义前夕,铁桥曾遭到南昌朱培德军队的破坏。

民国二十七年,日军陷马垱,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军南下,6月13日,下令停止南浔铁路运输,17日开始拆毁南浔线铁轨,并炸毁全线66座大小铁桥。涂家埠铁桥桥墩炸塌。钢架坠入河底。

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前夕,南浔线铁轨被拆除并交付浙赣线使用,南浔铁路被破坏殆尽。

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溃逃时,将桥南第三孔,62.5米穿式桁梁炸毁。南端大桥坠入河底,北端钢梁横于桥墩,大桥支离破碎。

据当地老人们说,有一次炸桥时,附近一头老母猪的肠子都被震了出来。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