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回应一个乞丐的乞讨时,著名演员W.C.菲尔兹(W. C. Fields)曾打趣道:“对不起,我的好伙计,我所有可用资金都被现金套牢了。”在凯恩斯看来,这不仅是乞丐遭遇的问题。他会说,菲尔兹将财富“束缚”在现金或支票账户中的行为,是在加剧大萧条。
由于凯恩斯的观点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才是大萧条长期存在的祸首”,因此他主张通过政府支出来提振消费。对凯恩斯主义者来说,国民经济就像一辆汽车。加速油门上标的是“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而刹车上则是“降低政府支出/提高税收”。一个政府,只要驾驶技术足够娴熟而谨慎,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这一章讲述的是一场对凯恩斯模型发起进攻的思想运动的故事,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们断言:政府通常是个糟糕的司机,经济的刹车和油门与财政政策无关。这场被称为“货币主义”(monetarism)的运动承认,经济确实有油门和刹车,但却坚持认为油门应该是“更高的货币供给”,而刹车则是“更低的货币供给”。关于“谁应该充当经济这辆车的驾驶员”的问题,货币主义者也不同意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授权支出和税收的国会应该充当这个角色。相比之下,货币主义者则认为监管银行业的美联储才是更合适的司机。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之间发生了一场大论战。以米尔顿·弗里德曼、卡尔·布伦纳(Karl Brunner)和艾伦·梅尔策(Allan Meltzer)为首的货币主义者尽管有着源自洛克、休谟、穆勒和李嘉图等人的一脉思想传承,一开始却受尽了讥讽嘲笑。但随着他们不断做出令人信服的研究,培养出勇于挑战的研究生,他们开始扭转对凯恩斯主义的颓势,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声望。直到最后,在卡特总统执政期间,国会终于要求美联储认真对待货币主义者的论点,而美联储主席也决定听从货币主义者的建议。
这场较量到如今胜负如何?大概算是五五开的平手。其结果是联邦政府将国民经济当成了一辆有四个踏板的汽车——两个油门和两个刹车!还记得可怜的哈里·杜鲁门曾想聘请一位只有“一只手”的经济学家的故事吗?如今的领导人恐怕只能和四只脚的经济学家共事了。更糟糕的是,这些踏板似乎并不像严格的货币主义者和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者所承诺的那样有效。
什么是货币?
要理解今天的宏观经济学,我们就必须回溯当年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之争的过程,并搞清楚货币主义模型是如何运作的。这就要求我们对银行和美联储有所了解。其中一些概念乍一看似乎很挠头,但费些功夫弄懂它们仍是值得的,因为货币主义理论如何赢得尊重的故事,是当代思想史上最引人入胜的史诗之一。
货币主义者指责凯恩斯忽视了货币和货币供给,这乍听起来很荒谬。毕竟,一个在股票和大宗商品领域发了大财的人,一个彻底改变了宏观经济学的人,怎么可能忽视“钱”呢?这就像是指责《白鲸记》(Moby Dick)的作者梅尔维尔(Melville)对鲸鱼视而不见一样。当然,货币主义者的头脑中对货币的理解,并不同于我们日常的货币概念。
什么是货币?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货币,包括贝壳和串珠,香烟在监狱里也常被当钱用。在今天的宏观经济学术语中,我们遵循美联储对货币供给的定义。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M1,它等于银行以外持有的货币数量加上商业银行支票账户中的资金数量,即“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请注意,公司股票和债券在此不被视为货币。更广义的货币供应指标包括储蓄账户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为什么会有人愚蠢到去争论货币供给呢?钱当然是多多益善,不是吗?还真不是。在闹剧电影中,笨手笨脚的歹徒扔下了装满钞票的手提箱,把钞票撒了一地,旁观者立即争先恐后地冲过去,希望能抢到几张。这些抢到钱的旁观者总是眉开眼笑,而恶党们总是嚎啕大哭。为什么经济学家会和这些恶党一起哭呢?当只有几个手提箱的钞票撒落,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大量装着钞票的手提箱涌向某个城镇,通货膨胀可能会随之而来。如果货币的数量超过了商品的生产能力,那么有更多钱可花的消费者就会抬高物价。这个城镇并不比以前富裕,更多的钞票并不会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就像每个人的工资末尾都加了两个零也不会改变什么。记住,财富是用它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来衡量的,而不是用金钱的数字。因为一美元可以兑换数千哥伦比亚比索,所以哥伦比亚的“百万富翁”和低收入美国人相比都算是穷人。即使给所有的哥伦比亚人箱子装满比索也没用,更多的纸币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欢乐。
那么什么才是恰当的货币供给水平?简单的答案是:足够购买所有生产的商品,从而在不导致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实现充分就业。但这个简单答案回避了关键问题。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应该有多少货币流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人们在拿到钱后花得有多快。他们是倾向于在消费之前将钱持有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迅速消费?货币在经济中转手和流通的速度有多快?相比那些国民喜欢把钱放在装袜子的抽屉里几个月后再花的国家,货币流动迅速的国家就不需要那么多钱。经济学家的学术生涯和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都取决于这个简单的问题。货币存量每年周转的速度被称为“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经济学家将其与GDP进行比较,并给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income velocity of money,V),因此,V等于GDP水平除以货币供给量。
例如,如果GDP是24万亿美元,货币供给量是12万亿美元,V一定等于2。如果一年中资金周转两次,那么在其中某一天,人们就持有相当于6个月的收入(以货币或支票账户的形式)。
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人们不能以云淡风轻的态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呢?如果流通速度稳定,并且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给,政府就有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来对经济进行加速或减速。标着“货币供给”的油门和刹车踏板直接控制着经济的发动机。然而,如果流通速度不稳定——如果人们在持有大量货币和支票账户资金与持有少量资金之间摇摆不定——控制货币供给就没有多大助益,油门就会失灵。
为了简化说明这场争论双方的观点,可以大致说,货币主义者认为这个速度是稳定的,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它是不稳定的。难怪货币主义者把货币供给作为政府这辆车上最有力的踏板,而凯恩斯主义者则推崇财政政策,至于刻板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对发动机的重要性和雨刷器差不多。
在探索货币主义的历史及其支持与反驳证据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总结一下美联储是如何操纵货币供应的。三大工具最为重要。第一个,美联储控制着银行允许放贷的存款比例,即准备金率(reserve ratio)。假设美联储将准备金率设定为20%,那么银行可以将存款的80%用于放贷。然后假设我们的朋友克里斯(Chris)在一个活期账户里存了10美元。这会计入货币供给量(记住,货币供给量等于活期存款账户加现金)。如果林恩(Lynn)现在从同一家银行借了8美元,货币供给就会增加8美元。如果她把这8美元存入另一个活期存款账户,而布拉德又从中借了6.4美元,那么货币供给会进一步增加6.4美元。现在,如果美联储告诉银行,他们只能借出75%而不是80%的存款,银行将不得不收回部分贷款,这就会缩减货币供给。银行放贷越多,则货币供给量就越大。
第二个,美联储有时会放贷给银行。通过提高这些贷款的利率(贴现率),美联储可以抑制银行放贷,并控制货币供给。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工具,美联储买卖政府证券(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公司和个人在内的公众持有价值约20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券,这些债券每年向持有人支付利息。要理解这个工具,我们得更聚精会神才行。使用实例演示会有所帮助。我们拿出一张美元钞票和一张纸。在纸上标上“债券”。把桌子的一端定为“公众”,另一端定为“美联储”。记住,美联储持有的票据不被认为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如果美联储想扩大货币供给,它可以从公众那里购买债券。通过购买,美联储收到了债券(不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并给卖方一张支票(或美元钞票)作为回报。当支票被兑现或存入银行时,它就成为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当它被美联储持有时,它不被认为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相反,如果美联储向个人或机构出售债券,它会收到一张从个人账户提取的支票(或美元钞票)。于是货币供给收缩,因为购买方收到的债券不是货币,而美联储收到的资金一旦被美联储拥有就不再是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