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放弃愚蠢的坚持

2019年5月28日  来源: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作者:王春永 提供人:我不存在吗

放弃愚蠢的坚持

有一人在农村老家旧屋子的麦缸里,发现了一只死老鼠。经过一番勘察,他明白了“悲剧”的前因后果。这只老鼠因为偷吃麦子,掉进了缸里爬不出来。但这是一只坚强而有主见的老鼠,它开始在缸底咬起来,终于咬了一个洞。但它没有想到的是,它咬透的洞正好被一根粗大的圆木顶住。于是它又开始咬这条粗木。可是方向却是顺着圆木的中心。它咬了二尺多深,终于又饿又渴,精疲力竭地退回到缸里,力竭而死。

在为这只坚忍不拔的老鼠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有时放弃比坚忍不拔更重要。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举步维艰时,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坚持到底,一条路跑到黑;而是停下来想一想,观察一下,问一问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向对不对?是不是已经到了应该放弃的时候?管理学家菲尔茨曾经说:如果一开始没成功,再试一次,仍不成功就应该放弃,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天生有一种做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再看它一眼,你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个圆完成。这就是“趋合心理”,是促使人们完成一件事的内驱力的原因之一。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试验。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箅的题目。结果,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下来,因而很快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它,因而一直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心态叫“蔡戈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种动机因未得到圆满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内驱力过强,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比如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还有一个重要会议,读到凌晨4点也手不释卷。如果是这样,就需要调整这种过强的完成驱动力,否则就可能成为时间管理的障碍。

一个经常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保留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生活得丰富多彩;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过紧张和狭窄。对于后者来说,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改变不做完不罢休的态度,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还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过度紧张,等等。

我们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着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生活。有人会强迫自己织完一件毛衣,结果虽然不喜欢那件毛衣,但却觉得非穿它不可。对于有些事,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告诉我们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帮助吗?是否有无法克服的阻力?比如我们希望在一个公司里步步高升,但是公司里高层全部是家族成员。可能的回报是多少?我们值得为10万元进行一年的努力,但却不值得在一个只能创造几元钱利润的客户身上浪费三个小时。未完成计划或维持现状需要付出多少?是否有足够的本钱等待回报?很多人在巨大回报出现之前的那一刹那倒下,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本坚持等待。我们是否在维持一种必然没有回报的现状?如果一个同事答应帮助我们却食言,那么就要调查一下他是否经常食言。如果是,就应该断绝这种过高代价的关系;如果不是,那么就宽容一次。是否在参加结局早已决定的竞争?在有些比赛和选拔中,早就有了内定人选,无论我们有多努力也没有任何机会,那么就别在这种不诚实的竞争中“陪太子读书”。

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把脱笾之马一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我们可以先从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强迫自己去成功

一位新移民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次,在一家餐馆打工时,他看见报纸上一家公司的招聘启事。他权衡了一下,就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就要得到那个年薪几万元的职位了,经理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在澳大利亚,公民普遍都有私家车,没车的人寥寥无几。可这位移民刚到溴大利亚不久,哪里有钱买车学车呢?然而,他定了定神回答道:“我有!我会!”经理说:“那好吧,你被录取了。四天后,开车来上班。”

为了生存,他在一位朋友那里借了几千溴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二手车。第一天他跟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一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到了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时至今日,他已是这家公司的业务主管了。

当你面对一堵很难攀越的高墙时,不妨先把帽子扔过墙去。将帽子扔过墙去,就意味着你别无选择,为了找回帽子,你必须翻越这堵高墙,毫无退路可言!正是面临这种无退路的境地时,人们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不给自己留退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给自己一个向梦想冲锋的机会。

既然正常人通常会陷人沉没成本误区,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沉没成本谬误。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视为转换角度利用沉没成本,来强迫自己成功的一个例子。

本章谈到那么多例子,都是因为沉没成本的存在而舍不得理性地放弃。但是碰到一些不理性的放弃冲动时,沉没成本又可以把你往理性的方向拉一把,这时候它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有目的性。

很多女性都会为自己制定一个健身计划,比如每周至少去三次健身俱乐部跳有氧操,但是大多数都不能按原锻炼计划实施。因为总是有很多事情占用掉她们的时间。为了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锻炼,给自己制造一个沉没成本!在每月初甚至每个季度初把所有费用预先支付,并且不可以退费,这样在嫌麻烦不愿意去锻炼的时候,也会因为已经付了钱而改变主意,还是去健身。

一旦在某个城市找到一份工作,那么,换个地方重新安置下来的代价就会很高;一旦买了一台电脑,学会了怎样使用其操作系统,那么,再去学另一种操作系统,其代价会变得很高;同样,参加了一家电信公司的积分计划的人换一家公司,代价也很高。问题在于,一旦做出了类似的承诺,比如接受了工作或结了婚,讨价还价地位就会被削弱。如果我们回顾一个沉没成本部分,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因此,如果你是公司老板,那么就可以利用员工预期的搬家成本高,向他们支付较低薪水或降低加薪幅度。如果你是卖电脑的,那么就可以给新面市的可兼容的外围设备标出更高的价码,因为你的顾客不会轻易转向同样是新面市但是却不兼容的技术。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女孩子想把男朋友永远留在自己身边,那么她该怎么做呢?当然,她有很多的办法,但是有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是大家都不容易想到的,就是多多地让男朋友请她吃饭,给她买东西。久而久之,她的男朋友会觉得已经在她身上投入了太多的“成本”,就更加舍不得离开她了。

协和谬误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