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析 人为什么要结婚

2017年3月21日  来源:金融界 作者: 提供人:我不存在吗
摘要: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主要有三个主要条件: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 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 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 ◆ 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

◆ 在文学家眼里,爱情是两颗心灵碰撞的火花,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 在哲学家眼里,婚姻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人要结婚是必然性,跟谁结婚是偶然性,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

◆ 在社会学家眼里,婚姻是出于社会协作的需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 在政治学家眼里,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林妹妹不会嫁给焦大;

◆ 在生物学家眼里,爱情婚姻与植物受粉动物交媾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繁衍的需要。

本文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分析工具,对爱情婚姻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得出婚姻交易本质的若干结论。写作中尽量避开一些艰深的专业述语和模型,力图用散文化的语言来阐述婚姻的经济学原理。

用经济学解析婚姻不是我的创意,是贝克尔(Becker)的发明。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Becker首次把经济学方法引入对婚姻行为的分析,写了《家庭论》(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一书,贝克尔“将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广阔领域”,因此于199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贝克尔的著作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婚姻问题的各个方面,时代的变迁和国情的差异使我们有了发挥的空间。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最崇高的东西,千百年来被人们歌颂赞美。经济学以人类的自私本性为假设,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人们如何做出理性选择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学问,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庸俗的科学”。

用庸俗的眼光来观察崇高的爱情,确实让人不习惯和难于接受,甚至使有些人极不高兴,认为是“狗眼看人低”。但无论如何,人可以看狗,狗也可以看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用经济学的眼光看,爱情婚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一、婚姻的性质

上帝从生理上安排了男女之间的需求。男人是女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同时,女人也是男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是单个的经济自由体,拥有自身的完全产权。婚姻是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跟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是,所付出的不是货币,而是他(她)们自己。每个男女都是一个制造爱情的个私企业,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等。

人人心中一杆称,爱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如年龄、身高、容貌、学历、职业、收入、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等。如果我们把上述各种因素进行适当归类,会发现主要有三个主要条件: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

◆ 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

◆ 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

◆ 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

在这些变量中,身体条件是随年龄增长而衰变的,是爱情婚姻中的减函数。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增减是可以凭经验进行预期的。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的高低好坏以及收入、财产、职业等,预示着将来家庭收入及精神生活质量的好坏,即婚姻效用的大小。

一般来说,男子对女方的选择较为看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还具有正的外部性(别人看着顺眼)。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在以上诸要素中,综合得分最高的人,就成了抢手的商品,如香港的李泽楷被捧为“钻石王老五”。但必需看到,每一个要素都是可变量,有的人很有钱,他(她)可能就不是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

有的人缺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年轻帅哥为何选择年龄较大的富婆做老婆的现象了,这就是各得其所。理性的个人总是在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恋爱是男女双方各方面条件均衡和博弈的过程,结婚则是对爱情交换的一种确认,结婚证就是一个标准合同。

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婚姻是一种交易。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有需求就必然有市场,婚姻交易存在着各种途径。婚姻介绍所是专门搜寻、处理、提供婚姻产品信息的职业机构,是为降低婚姻交易成本而产生的,它靠收取信息服务费和交易场地费来维持运转。

媒人与红娘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不可小视,但他们往往会为了得到一份厚重的彩礼和酬金而夸大当事人双方的信息特征,隐瞒某些对双方不利的信息。当代人最主要的求偶方式是在婚姻市场上自由寻找,通过舞会、聊天等社交活动来寻找目标。

近年来又出现了“非诚勿扰” 一类进行婚姻速配的电视栏目,把婚姻市场的概念诠释得一清二楚,对反对婚姻市场论的人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网络是一个新的婚姻市场,网恋的兴起源于低廉的搜寻成本。

在网上搜寻一个异性只需要几钞钟,送一束电子鲜花根本不花钱,同时还避免了面谈的紧张和尴尬,有人做过调查,容易陷入网恋的大都是性格内向、工作繁忙、外表不出众的网民,他们在现实中恋爱比一般人需要付出的成本要高。由于网络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太大,难于掌握对方完全、准确的信息,因此网恋者“见光死”的机率也非常大,交易成功率非常低。

大哲学家叔本华主张父母包办婚姻,他一再强调因爱情而结婚的人必定生活在悲哀之中,由婚配双方父母安排的功利婚姻常常比爱情婚姻更加幸福。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自由恋爱的婚姻模式更能体现自由市场交易的效率原则。前者重观察结果,后者重逻辑分析,都可以举出实例来证明各自的观点。我当然是支持经济学分析的,中国旧时代的包办婚姻的确比较稳定,但我认为并非原于“包办”本身,而在于制度约束。

说过婚姻,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爱情。毕竟爱情和婚姻是有关系的,尽管不是必然联系。爱情是个恒久的话题,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它下一个权威经典的定义。我不想引用别人下的定义,因为爱情实在是个性太强,似乎找不到共性。

我只想说,爱情也是一种交易。贝克尔说,“上帝目光所及,均可交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它的运作也始终遵循着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一般认为,爱情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出于何种非理性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作出反应,没有任何爱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报的,用更哲学一点的话说,表面上是我们爱对方,实际上是爱自己,因为所爱之人其实是自我的对象化。

只要我们对爱情现象稍作一些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

1、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愉悦情愫,其本质是快乐之美,人们从爱情中能够获得甜蜜与快乐;

2、爱情的享受,是人们用约会时间、甜言蜜语等主要投入,辅以花前月下楼台馆所等要素投入而生产出来的;

3、生产爱情的收益,取决于当事人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人力资本投资,如语言天赋、性爱技巧以及得自文艺作品的爱情观念。在这三个判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爱情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交易。

“鲜花插在牛屎上”是爱情交易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可以从人的消费偏好与信息不对称理论中得到解释。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时间里的偏好是不尽相同的,胖瘦高矮,各有所好,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不再赘述。

信息不对称是指相互之间的了解程度不一至,局外人对局内人的了解有局限。一对在别人看来极不般配的男女,他们也许正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发掘出对方潜在的,别人所不容易发现的优点。

二、成本与收益

恋爱婚姻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直接成本是寻找目标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金钱、财物。你要与对方见面,得牺牲一些时间,还要请对方吃饭喝茶,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你还要刻意修饰一番,比如买件体面的衣服等等,这些都是直接的成本。

你为了追求对方,必然要放弃做别的事情,放弃对另一个目标的追逐,这是机会成本。从寻找目标到谈恋爱到结婚,都是成本的耗费过程。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出现了婚姻介绍所、出现了电视速配。在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中,人们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时间多,金钱多,爱情光顾的机会也更多。

选择结婚和选择单身都是人们在成本与收益间权衡的一种理性的选择,结婚的目的在于希望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结婚给人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明显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获得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

康德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合法使用对方的性器官”。研究表明,性快感是仅次于毒品提供的生理快感。婚姻使性伴侣长期化、稳定化,使性生活安全化。特别是在艾滋病威胁人类的今天,稳定健康的性伴侣对谁都有好处。

2、通过男女互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的、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男女,通过婚姻的形式可以使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是一个互补双赢的方案。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和两个人的生活开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比如住房和家具,一个人生活用一套,两个生活也是用一套。再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或者女主外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更高;

3、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比如一个人支持另一方做生意,最后实现总效用的增加;

4、起到防灾保险的作用。

比如一方生病了,有人照顾,并且在因生病的失业状态下有人支付医药费用。印度农村流行女儿远嫁,明显具有防止农业欠收风险的功效,两亲家不在一个农业区,同时受灾的可能性较小,若一方遭灾另一方有能力接济。

5、可以分享家庭商品增值。

婚姻作为耐用消费品,具有逐渐积累增值的特点,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婚姻的某些独特效用会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知识和智慧的交融、小孩带来的乐趣等等。

有了那么多的好处,大多数人当然选择结婚了。婚姻是一种缺乏需求和供给弹性的商品,“一个石头一个坑”,综合得分再低的人最后都有一个归宿,除非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但是也有不少人选择独身,尤其是女子单身现象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些现象可以用成本分析模型加以解释。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女博士、高级白领及一些事业有成的人找不到对象,原因就在于他们进入爱情门坎的机会成本太大。

现代社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子面临着许多选择,她们有很好的工作机会,经济独立,前程美好,无须依赖男性,如果选择婚姻要放弃的东西太多,或者投入的成本太大,她都会舍不得。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她们自然选择独身。

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和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的群体就会赿大。可是上天就是那样吝啬,不可能把好处全让你占了。单身女子事业心赿强,越希望有美好的感情,以获得补偿,但是在期望值较高的情况下,婚姻变得更加不易,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用最接近经济学意义的话说叫“路径依赖”。

严格意义上的独身(一辈子不结婚)现象是很少的,更多的则是迟婚。迟婚的原因除了以上分析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 受教育时间长,从小学到博士,在学校里足足要呆20年,好多商机都错过了。

◆ 性开放的影响,婚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解决性问题,在不结婚也很容易获得性生活时,许多人会不忙于结婚。

◆ 社会约束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婚姻的成本和相对收益,比如住房价格上升导致婚姻成本上升,被迫迟婚。

婚姻中的另一个现象是“红颜多薄命”。红颜薄命,古今皆然。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虽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但结局却无一善终;褒姒、赵飞燕与皇帝们誓结生死,却均被处死,还落得祸国殃民的罪名;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张爱玲凄凄惨惨,黛安娜香消玉殒,梅艳芳英年早逝……对这一现象,经济分析方法也可以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从产权经济学和契约经济学的角度看,帝王们与美人签订的契约为“私人契约”,与臣民们签订的契约为“江山契约”,国家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总爱把原因归为“红颜祸水”,在江山与美人之间选择江山是最理性的选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了江山,美人难保,江山巩固,何患无美人呢?两相权衡,自然是牺牲美人以保江山。

对于普通美人的命运多舛,我们可以利用博弈论原理,从两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美女是男人们追逐的热点对象,假如最初有10个男人追,美女们总是在10个男人之间挑肥减瘦,并从一些外在信息上对追求者做出判断和选择。

随着追逐者的增多,男人们也对美女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好男人们逐渐失去信心,纷纷退出角逐。在众多男人的博弈中,“劣币驱逐良币”,有钱有权的花花公子成了最后的胜出者,女人的命运也就注定要悲惨了。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女人总找不到优秀男人的道理。

研究表明,美女家庭的暴力发生率比一般家庭要高得多。而在不幸的婚姻中,男子更具有先动优势,又具有较低的退出壁垒,而女子则处于明显的后动劣势,而且有无限高的退出壁垒,结果自然是女人吃亏,难免红颜薄命的结局。

另一种情况是,美女们自侍先天的美貌资源,“学得好不如长得好”,放弃学习上进,但毕竟红颜难驻,最后缺乏的是自立能力。她们从最初在众多男人的追逐中捞取好处(比如经济实惠、虚荣心的满足等等),到最后游戏人生,玩弄男人,跌入万丈丈深渊,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最终毁灭了自己。

三、性事和生育

说到婚姻就不能不提到性。我们悲观的看到,现代婚姻家庭正从复杂的感情关系中剥离,只剩下性和经济两种功能。它们是支撑婚姻大厦的两根再也不能拆除的柱子。

然而,性资源是有限的,20岁开张,60岁打烊(男人可能稍长一些,据说有些人的性事可以相伴终身,但我没有见过),总共才40年,也就是14000天,如果按平均3天一次性事,一辈子能消费的性资源也就4600单位。

性资源的过分开采会危及婚姻企业的持续经营,资源闲置浪费又会导致无序开采,红杏出墙。资料显示,在离婚案件中,80%以上与性危机有关。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性是参与者互有所得的生产和收获,换句话说,也是一种交易。性交的生产过程和其他生产过程相同,也有会计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直接支出、间接开销、怀孕风险、体力的支销、违反道德标准的精神负担以及可以扣税的支出。

性行为是有成本的,在决定性选择之前,双方需要有个理性的思考:是否能预见并能负担得起这些成本,或者换句话说是性行为的后果。还要考虑使用减少负面结果的手段,比如安全套,避免意外怀孕和性病艾滋病。

世间没有免费的性事,做爱必需是参与者充分合作才能产生“效应”的人生体验,要达到理想境界必需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双方不能逃避其应付的责任;二是彼此都要明白身兼施受双重角色。就是说,性行为的伙伴都在追求同一目标,这种特性使性爱和一般日常活动尤其是商业交易有所不同。性行为与生俱来,但具有强烈的理性成分,比如艾滋病令人们在性爱方面较为谨慎。

对体制内的交易双方来说,性就象一块永远嚼在嘴里的口香糖,它的好处是随时都有东西让你咬,不至于空虚,不至于牙痒,缺点是赿嚼赿无味,到最后就成了一种纯粹的习惯。老婆漂亮且不收费,男人们为什么还要拈花惹草呢?除了前面所述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外,还可以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中找到答案,因为妓女们的专业化分工使其性技艺精湛,能够提供妻子所难于提供的“差别化”服务。

说到婚姻和性,生育也就不得不顺便提一下了。爱情的结果是婚姻或性事,现实中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只到性事为止。性的结果是生育,注意这里所说的是性的结果,不是说目的,性的目的主要是快乐,生育只是性的副产品,婚姻的目的之一才是生育。现在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生育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观点完全相反。著名社会学家马尔萨斯认为,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家庭规模的扩大,原因是好的医疗条件会使儿童死亡率降低,收入的增加将会使人们早婚并且不大节欲,从而导致生育率提高。

贝克尔则从经济学的角度,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富裕家庭会生较少的孩子,贫困家庭则倾向于多生孩子。我是赞成贝克尔的观点的。与贫穷家庭相比,富裕家庭的父母一般有较好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以及舒适的生活事业环境,如果想多养孩子,那么就要支付巨大的机会成本。

因此,富裕家庭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质量,更愿意在提高孩子质量方面增加支出,也就是说,他们养育孩子的直接成本也是很高的。利益权衡之下,富裕家庭就更倾向于在生育较少孩子的同时提高孩子的素质。

生男生女问题,也是困扰国人的一大心病。重男轻女现象至今难有改变,尤其是在农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男子在家庭中起支柱作用,他们承担着重体力劳动,并且由于男子社会活动范围较广,他们预测和抵抑风险的能力也较强,生男孩意味着更保险。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育一个男孩和生育一个女孩的成本是相同的,但收益却悬殊较大。生育女子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彩礼、女孩的乖巧带来的便利和愉悦。但生养男孩的收益则是倍数效应,生了一个男孩,还会引进一个女孩,而且在多数家庭中还是男子说了算。在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收益的大小是决定生男生女的关键因素。

四、婚姻的风险

如何看待婚姻的风险问题,经济学也可以小试牛刀。一般地说,在婚姻变故中,男方主动的较多,换句话说,花心的往往是男人,陈世美占多数。

有人从动物学的角度分析说,这是因为(男人天性中带有动物的原始性)雄性动物天性喜欢多吃多占,再加上女人生育子女后,生理上发生了改变,降低了性快感;女人因为(生产的疼痛和生活的烦琐)忙于带孩子,产生性冷淡,男人得不到满足等等,总之是女人的折旧率高于男性,这就使得男人们总爱寻花问柳。

经济学家们则用效用论来解释婚姻的衰变。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说的是人们在消费同一种商品时,其效用随着单位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比如一个饥饿的人吃包子,第一个很好吃,效用最高,感觉最好,赿到最后,赿没有感觉,如果继续吃下去,就会恶心呕吐,产生负效用。

如果我们把这条规律套用到爱情上,就会得到相同的结论,爱情的满意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初尝禁果的滋味一辈子不会忘记,年久月深,慢慢成了习惯,没了感觉,就象“左手摸右手”。既然在一起味同嚼蜡,各自另觅甘果,离婚也就顺理成章了。

婚姻变故的另一个原因,经济学往往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在谈到信息不对称时都会提到二手车市场这个经典模型。在二手车市场上,车主总是比买者更了解车况。在对车况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吃亏的总是买主。

男女恋爱过程中,双方既是车主,又是买主,他们总是隐满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公开或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如掩饰自己的缺点,张扬自己的优点。对方看到的往往是完美的你,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连情人头上长的虱子都是双眼皮的。

有一些信息是难于捕捉到的,比如性偏好、对父母的孝顺、发展潜力等信息。可一旦婚姻交易成功,进入了制度框架的约束内,双方的缺点就会慢慢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缺点不碍大事倒也罢了,人们总是宁愿修修补补,继续维持下去。你不情愿花20块钱车费去挑换一件缺一颗纽扣的衣服。倘若严重影响到婚姻生活质量的话,那么,重新选择另攀新枝就在所难免的了。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离婚的成本问题,这些成本包括因离婚给各自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离婚的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婚姻合约前的沉没成本,主要是双方在实现婚约中的交易成本,婚姻持续时间赿长,沉没成本赿大。

◆ 道德成本,即因离婚导致的品头论足,社区和同事对你的舆论等。

◆ 离婚对家庭、对自己心灵伤害的成本以及对下一次婚姻的负面影响。

◆ 解除婚约的交易成本,如诉讼的费用、耽误的时间和精力等。

如果离婚成本太大,人们就会继续维持下去,特别是在把离婚与道德问题联系起来的环境中,很多人会选择不离婚而维持“白开水”式的婚姻。倒过来看,如果婚姻的成本为零,就不会有人结婚。

结语

总之,婚姻是一种交易行为,而任何交易都是存在风险的。投资理论认为,“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但婚姻的制度约束及婚姻的性质决定了婚姻只允许有唯一的赌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由于女性的折旧率高于男性,因此女性的婚恋风险也较男性大得多。婚姻的风险来自多种复杂的因素,为了规避风险,人们在选择对象时,总是陷入周密的计算与考虑之中,房子、票子、车子、对方的职业、健康等非纯粹爱情因素成为婚姻是否安全的重要考量指标,婚前财产公证、家庭开支AA制等各种杂音乘虚而入,使原本应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婚姻蜕变成对数量的计算与追逐,使得爱情的领地越来越小,这种理性牢笼成为现代人婚恋中的不能深受之重。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