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决定论:能否选择其他行为

2020年7月19日  来源: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作者:【英】彼得·卡夫 提供人:heidong86......

决定论:能否选择其他行为

1814年,法国科学家和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对决定论有过一段这样的描述:

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如果有一个智者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中从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的公式中。对于这位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也只会像过去那般出现在他面前。

当然,这段决定论描述的图景也包括人类在内。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看到了把心灵、自我与身体区分开而导致的问题。我们本能地想把一个人视作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当然,与树、泥沼和热带雨林不同,人这个生物体具有心理属性;与牦牛、树懒、苍鹭和鲱鱼不同,人这个生物体能够区分现象与本质,并以概念的方式理解它们,毕竟只有人类才能设计出“经验机器”这种思想实验。

但显然,人类也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由于某些基因存在,人类至少有一些行为模式是固定的;当然,这些基因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决定如何行事。但是,一个人的神经结构和受到的教育,即其自然本性和经后天培育而形成的特质,都不是人自己能控制的。假如这种说法正确,那的确就存在着一定的因果链条。我们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最初状态,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或任何一种宇宙创世假说,追溯到数十亿年前,追溯到太阳系为自然进化创造了条件的那个阶段。正是它们导致了你和我的出现,导致了我们具有现在的神经系统,甚至导致了我们扔石子、进行哲学写作和阅读等具体行为。

以决定论的视角来看,整个世界的运行都要符合特定的自然法则、自然规律,满足特定的因果关系。简单地说,只要最初的环境与发展规律是确定的,那随后出现的所有事情就都是必然的。必然?好吧,科学决定论并不完全等同于逻辑决定论。在逻辑上,我们可以设想被抛出的石子没有掉落到海里,而是飞向了月球,甚至可以设想它长出了天使般的翅膀。但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石子是不可能飞向月球的。由于地心引力,石子会以大约9.8米每二次方秒的速度下落,不存在任何其他情况。在这个世界里,洒了的牛奶无法再流回到奶瓶里,普通人也不能挥动双手就将大海一分为二。

牛顿曾说:“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轨迹和距离,却无法计算出人类内心的疯狂。”虽然决定论并不要求人们一定要计算或预测将来发生的事,但它确实意味着只要知道最初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运动的规律,我们就完全可以知道将来要发生什么。

决定论也不是指心理决定论,比如声称人的行为全都由自利的心理动机决定。在继续讨论自由意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决定论最常见的形态及其立场为何是错误的。

当践行某种行为,比如打扫花园、帮助穷人或者阅读时,你或许会说“我就是喜欢打扫花园”“我就应该帮助穷人”“我就想要读书”。这时,有人就从中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你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自己享受赏花的快乐,逃避内疚的折磨,满足读书的欲望。也就是说,你始终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个结论意味着,所有行为都不可能是真正利他的,所有的动机都不可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与这个结论犯了同样错误的还有另一个说法,即因为基因是自私的,所以人就是自私的。我们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个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假设所有行为都出自纯粹的自利动机,这个假设或许很有趣,但它与我们看到的许多事不符,因为有时候,人们的行为似乎就是出于纯粹的利他动机。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相信“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个理论,你才会将所有行为都看作自私的表现,才会将一位母亲冲进着火的房子里救自己孩子的行为也看作自私的,认为她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自责或逃避他人的谴责。可是,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想,不过是简单地否定了利他主义的存在,而并非通过经验观察发现了利他主义不存在。也就是说,你需要重新界定人们之前所理解的“无私”与“自私”。换言之,有些人“自私地”追求德行,有些人“自私地”追求钱财,而你还是更喜欢前者而非后者。

再回到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者眼中的世界:一方面,自由意志说明人们的行动是自由的,人们有能力在多个备选对象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决定论者眼中,人们的选择和行为早已由神经系统决定了。这两者似乎是不相容的。更准确地说,在环境始终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自由意志要求人们有能力选择不同的行为。而这时就出现了冲突,因为在决定论者看来,人虽然也可以有不同的行为选择,但前提是必须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只有不同的环境,才能导致人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很显然,假如这个世界已经被决定了,那自由意志就只能是一个谜题,因为人们的行动取决于外界强制性的因素。在这里,我要再次引入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这在前文已经有所涉及。通常,我们会认为是原因“导致或造成”了后续结果的出现,但休谟却否定了这样的看法。他是这样阐述的:

与其说用火柴点燃某种气体是爆炸产生的原因,倒不如说是一个事件紧随另一个事件发生,因为其他类似于用火柴点燃气体的事件,也会导致其他类似的爆炸事件发生。所以,我们通常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点燃火柴,那么爆炸事件也将不会发生。

休谟的以上分析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十分复杂,但他其实主要是拒斥了这么一种观点:结果与原因之间存在着一种形而上学的必然联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观察只说明了“现在正在发生的情况,即当一种事件出现在先,另一种事件就出现在后”。最终,人们了解到的只是一些粗糙的规律。当然,这些粗糙的规律也能帮助人们在特定的境遇中做出不同的选择。

思想聚焦

命定论(Fatalisms)

宇宙科学决定论声称,所有的事件,包括人类的行为在内,都是由以前的事件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结果。甚至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也表明,假若不在亚原子粒子的层面观察自然,自然就具有严格的确定性。以下的决定论彼此之间不尽相同,但都对自由意志提出了挑战。

强命定论:不管你做什么,某些事件都必然会发生。讨论行星的运行时,这似乎是正确的,因为不论你做什么,行星的运动轨迹显然是不变的。但还有一些情况则比较荒谬,比如有的强命定论者或许会告诉你,明天你注定会因被一只蝎子叮咬而死亡,并且无论怎么做,无论你是否去动物园,是否在床上睡一整天,都无法改变这种情况。

弱命定论:与强命定论者相比,弱命定论者会认为你应该在明天中午死亡,但或许也能改变这个命运。比如,假如去了动物园,或许你就能活下来;但假如像原计划一样躺在床上睡一整天,就会有一只从动物园逃跑的蝎子擅自登门拜访,而你则将不可避免地迎来死亡。

懒惰论证(The Lazy Argument):这一论证源自古代,内容是“将要发生的事情,将会发生”。的确,将要发生的事情,将会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将要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发生。通常情况下,将要发生的事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人们的选择。懒惰论证试图说明改变是愚蠢的,因为如果你将要通过考试,那就能通过;如果你将通不过考试,那就不能通过,何必要努力改变呢?但这个论证忽略了,努力改变或许是能否通过考试的关键因素。

真理论证(The True Argument):指的是,在数千年以前,即便没有人知道今天的你在读书,但“今天的你在读书”也是真的。这似乎是说,今天的你在读书是一种逻辑必然。假如你今天没有在读书,那么在许多年以前,“今天的你没有在读书”就是真的。所以,不管怎么说,今天的你要么读书要么不读书,在许多年前,以上两个命题必然有一个是真的。

这个论证说明了真理存在于时间之中。但即便如此,该论证也应接受质疑。因为只有在你今天读书的前提下,“今天的你在读书”在数千年前才是真的;而相反,仅凭数千年前有人说“今天的你在读书”,并不能得出今天的你必然会读书。

有些读者可能更加青睐非决定论,青睐不可预测性,比如量子理论。我们通常认为,量子理论彻底摧毁了传统的决定论和机械论。或许,从量子层面观察世界的理论只能停留在微观,转瞬即逝。但即便非决定论可以成立,它也无法帮助人们从宏观上解决自由意志的难题。无论亚原子粒子如何运动,水如何沸腾,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人类还是无法飞翔。

即便在亚原子粒子的层面,人们的自由意志、自由选择和自由决定还是能存在于大脑之中,并成为人们行动的原因,比如自由地选择去巴黎旅游。但就如何做出旅游的选择而言,这种亚原子形态的原因也不具有说服力。如果人们做出的选择像亚原子运动一样是随机的,那么它显然与决定论的思想不同,但“随机发生”也绝不是一种自由选择。同样,由于亚原子粒子的运动是随机的,它也不是自由的运动。假如人们的选择、决定和行为都是随机发生的,并且与欲望、品格和信念毫无关系,那与其说人们有了自由,还不如说人们已经疯了。

决定论 / 行为 / 选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