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专署,附载内阁之后。
然而,军机处尽管人员精炼、办事效率很高,但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临时性机构的状态,并没被列入朝廷的正式衙门。
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所修《清朝通典》中,三通馆臣曾这样解释说:“军机为机务地,不设专署,附载内阁之后。”
这一解释不无道理。不过,还有一些因素值得关注。
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雍正帝在一道上谕中说:“于征剿准噶尔之举,悉心密筹于数年之前,一丝一粟,皆用公帑,而民间并不知国家将有军旅之事。”
同年四月,雍正帝又在另一道上谕中强调:四年(1726年)时,为应对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凌父子与朝廷的敌对状态,曾定议由怡亲王允祥等办理北路军需、大将军岳钟琪办理西路军需。因事属机密,办理了几年,内外臣民并不知晓国家将有用兵之举。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大军将发,因不得不动用民力,秘密筹办之事才浮出水面。
张廷玉像
起初,为办理用兵军需事宜,在户部专门设立一临时办事机构“军需房”,以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为总管,司官瓮藻负责具体工作。后来,随着形势变化、前线战事吃紧,办公地点移到紫禁城内乾清门西侧,机构名称也改为“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
关于军机处设立的具体时间,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主要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等说法。目前雍正四年、十年两说已被排除,而七年、八年两说仍在争论之中。之所以出现分歧,除因清代官私记载存在差异外,还由于学者们对军需房、军机房、军机处等称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法不一。
一般认为,军机处是由军需房、军机房演变来的。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如赵志强研究员在《清代中央决策机制研究》一书中认为:“在满文档案中,办理军机事务处、军机处的称谓,从雍正九年一直使用到清末,其间没有任何变化”,“军机处称谓的混乱,其实只是汉语名称的混乱”,“军机处名称‘演变说’是很难成立的”。
尽管军机处成立的具体时间和称谓仍有疑问待解,但这一机构在协助雍正帝处理军机大政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则是显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