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没有准备金的大明宝钞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没有准备金的大明宝钞。

白银是在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社会中流通的货币的?关于这个问题,学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傅筑夫先生主张唐末五代社会上就已经普遍用银。在《货币经济的衰弱与实物货币的代兴》一文中,傅筑夫先生指出,唐代元和四年(809年),朝廷允许百姓开采银坑,标志自由采银、用银时代的到来,到五代年间白银已上下通用,在事实上成为主要的货币。但是,著名宋史专家漆侠先生则认为白银是在宋代成为货币的。在《宋代经济史》一书中,漆侠先生认为,金银的用途在宋代极为广泛,“金银所独具的货币的职能已经在社会上多方面的发挥出来了”。所以,他认为白银货币化在宋代已经实现。然而,著名经济史学家全汉昇先生却认为,北宋政府历年的岁出、岁入之中,除各种实物以外,就金属货币而言,钱币所占的地位远在白银之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说,宋代以来用银很广泛,但同时还说,金朝哀宗正大年间,也就是13世纪初,相当于南宋后期,“民间但以银市易,此今日上下用银之始”。人们对于白银货币化的时间的认识并不一致。但是,普遍都认为,白银在明代成为广泛流行的货币,却是毫无疑义的。

在人类生活的早期,就已经有了交换。当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一定的交换媒介,这种媒介就是货币。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曾经使用过各种物品来充当货币,如石器、贝壳、珠玉、布、粮食、动物的齿角及皮革,然后慢慢地逐渐过渡到金属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等贵金属具有易保存、方便切割等优点,是天然的优质货币。从非金属货币到金属货币,从一般金属货币到贵金属金银,标志着货币从粗劣的原始形态发展到优良的高级形态,从而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说:“在最富裕民族间,金银自然有最大价值,而在最贫乏民族间,自然只有最小价值。在最贫乏的未开化民族间,金银几乎没有价值。”换句话说,如果社会停留在原始的、封闭的、没有商业的时代,金属的价值远不如可以用来吃穿的物品重要。法国年鉴派学者布罗代尔也说:“贵金属将显示出经济生活逐级上升的趋势。”这是整个国民经济繁荣兴旺的象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货币与商业就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两者相辅而行,并肩前进,而明代白银货币化,则标志着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当然,白银不是从明朝一建立便成为主要货币的。在朱元璋创建明朝的历程中,他曾经铸造过铜钱——“大中通宝”钱,而建国后也在南京设宝源局,制造铜钱。然而,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准备发行纸币。次年,中书省正式印造纸币——大明宝钞。宝钞以桑皮纸为原料,底色为青色,外圈是龙文花栏,顶端写着“大明通行宝钞”,中间印有宝钞的币值,下面绘有跟数字相应的图案,如币面“壹贯”的宝钞下面绘十串。宝钞面值有六种,即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后,政府还发行了“五十文”和“十文”面值的宝钞。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被废除后,印刷宝钞的任务便落到主管财政的户部身上。宝钞的下半部分,通常竖排着七行文字,写着:“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 年 月 日。”这段文字的有趣之处,在于表明宝钞和铜钱是国家的法定货币,然而告发者“赏银二百伍拾两”的规定,却无疑也揭示出白银在当时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官方的戒谕本身,透露了尽管有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但实际生活中人们似乎更重视白银。

为了推行宝钞,明朝政府做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尽量使用宝钞。例如,政府实施的大型工程的报酬和朝廷对官民赏赐,都是给以宝钞。例如,永乐四年(1406年),礼部尚书宋礼奉命到四川采木,“人给米五斗,钞二锭”。一锭就是五贯,钞二锭就是十贯。政府向老百姓收税,在不征收实物的时候,会要求将实物折成宝钞上缴。这是从积极引导的角度采取的措施。其次,政府为了保证宝钞的通行,严禁民间用金银交易,甚至有时禁止用铜钱交易。例如,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明朝政府下令禁止金银交易,并且规定:“有能首捕者,以所交易金银充赏,其两相交易而一人自首者免坐,赏与首捕同。”通过鼓励告发的方式,来堵塞民间用金银买卖。宣德元年(1426年),行在户部向皇帝奏报说:“比者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请严禁约。”于是,皇帝命令都察院张榜告示,凡是以金银交易者,皆罚钞。为了保证宝钞的通行,政府甚至还禁止使用铜钱。宣德十年(1435年)十二月,广西梧州府知府李本就奏报说:“律载宝钞与铜钱相兼行使,今广西、广东交易用铜钱,即问违禁,民多不便。”这种禁止用钱的规定,以后还不时出现。这是政府采取被动的、堵截的措施来保证宝钞的通行。其实,无论是政府的引导还是堵截,都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由于明朝的宝钞是完全没有钞本的,也就是没有发行准备金,这成了大明宝钞的致命缺陷。

没有发行准备金的宝钞,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权力展现,而没有遵循经济规律。事实证明,明朝政府模仿元朝发行的大明宝钞最终是失败的。按照规定,人们可以用金银去兑换宝钞。然而实际上没有人愿意用金银来兑换宝钞。明朝政府发行的纸币,像元朝末年的纸币一样,迅速贬值。尽管明初有不少官员认识到宝钞的贬值是由于宝钞发行数量过多,然而由于没有建立准备金制度,那些官员们也不知道发行多少数量的宝钞才是合适的。大明宝钞迅速贬值。宝钞一贯从最初规定折铜钱一千文,银一两,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浙江等地便只能折钱二百五十文,缩水了百分之七十五;到了朱元璋统治晚期的洪武三十年(1397年),大明宝钞一贯只能折0.07两白银,缩水了百分之九十。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抵钞千余贯。也就是说,从最初发行到六十年之后,大明宝钞贬值到只有原来价值的千分之一。迅速贬值的宝钞,形同废纸!到15世纪下半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宝钞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贯仅银三厘、钱二文。民间得之,置之无用。”也就是说,到15世纪下半叶,除了政府还在偶而使用宝钞外,人民群众已不再信任宝钞了,而选择使用白银或者铜钱等金属货币。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最终让位于对物质本身优劣的信任。

没有准备金的大明宝钞,注定是要贬值的。政府不断印钞,宝钞不断地贬值,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明朝政府缺乏经济管理的能力,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反复做的,只是想要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持宝钞的通行。然而,商品经济是不能完全用行政手段来解决问题的。因此,尽管政府不断出台禁令,但最迟到15世纪早期,白银和铜钱就已经成为民间流通的主要货币了。

万历皇帝 / 大明宝钞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