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宦官专权与边疆危机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宦官专权与边疆危机。

朱祁镇,出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据说,还在朱祁镇学说话的时候,父亲朱瞻基曾将他抱到膝上,问:“他日为天子,能令天下太平乎?”小朱祁镇应声答道:“能。”朱瞻基又问:“有干国之纪者,敢亲总六师往征其罪乎?”小朱祁镇回答说:“敢。”这则记载,对于朱祁镇后来的命运来说,真是一种讽刺。首先,明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明朝并不太平!其次,朱祁镇倒确实是敢亲率六师御驾亲征,但最后带来的不是成功,反而使自己成了俘虏,还给明朝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与明代其他皇帝不同,朱祁镇一生中曾经使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之间,是他的弟弟朱祁钰统治的景泰年间。所以,人们更多称呼他的庙号——英宗。土木堡之变,是朱祁镇一生的重要转折,也被一些历史学家当作明代前期与中期的分界线。

俘虏朱祁镇的,是蒙古的瓦剌部。1368年,徐达率领的明朝北伐军攻克元大都,元顺帝北逃,从此结束了元朝近百年的统治,标志着明朝统治的确立。但是退居漠北的蒙古军事贵族并不甘心失败,时刻准备伺机南下,成为明朝严重的边患。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多次命徐达、蓝玉等大将北伐远征,明成祖朱棣更是曾经五次亲征,还将都城迁到临近北边防线的北京。但是,来自蒙古诸部的威胁却无法彻底根除。

蒙古内部鞑靼、瓦剌部的内斗也很严重。14世纪初,瓦剌逐渐强大起来。瓦剌部首领脱欢向东攻杀了鞑靼的阿台吉和阿鲁台,拥立元朝皇帝的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称丞相。脱欢死后,他的儿子也先继承了父亲的权力,称太师淮王,掌握实际权力。

也先及其瓦剌部崛起时,明朝开始进入一个动荡期。之前的洪熙、宣德两朝,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被史家称作“洪宣盛世”,足以与汉代“文景之治”以及唐朝的“开元盛世”相提并论。雍容典雅的“台阁体”文风和书画艺术,在宣德年间达于极盛。盛极而衰,在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病逝后,明王朝开始遭遇一系列的危机,包括宦官专权、大规模的流民起义以及边疆危机。

朱瞻基山水人物画

朱瞻基逝世后,继立的朱祁镇年仅九岁。正统初年,政局操纵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学士“三杨”的手中。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之后,内阁“三杨”或病逝,或年迈,政治权力逐渐集中到宦官王振之手。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相传曾经当过儒学教官,实际乃自幼净身入宫,有文化,能教宫女们读书。宣宗朝,王振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后升任司礼监太监。朱祁镇即位后,对王振很信任,称“先生”而不直呼其名。王振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专权擅政的宦官。一些正直的大臣如刘球,因为弹劾王振被逮入诏狱,谋害至死。王振权势最盛时,公侯勋戚都称呼他为“翁父”。后来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乱兵杀死,英宗朱祁镇复辟后,还在智化寺内为他修建“旌忠祠”。

正统朝后期,明王朝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很尖锐。正统十二年(1447年),在浙江南部的非法采矿者叶宗留揭竿而起;正统十三年(1448年),福建西北部的佃农邓茂七公开造反。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起义被镇压之后,义军残部依旧在闽、浙、赣交界地带活动。

智化寺


智华寺内存王振像

正统四年(1439年)起,明朝政府在麓川一带(今云南瑞丽一带)发动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麓川之役,以平定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及其子思机发的叛乱,前后三次用兵,每次用兵十余万人,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因此,当正统十四年瓦剌入侵山西大同,朱祁镇决意亲征之时,明朝政府实际上面临东南、西南、北部同时开战的危险。

正统十四年,无论是皇帝还是权势熏天的宦官王振,都是积极的好战派。王振好战,是希望通过军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为此,他极力怂恿年轻的皇帝御驾亲征。虽然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百官竭力劝阻和抗议,但在王振的强势下根本不起作用。

对于年轻的皇帝本人来说,他也希望能够驰骋沙场,有一个英武的形象。后来号称贤明的弘治皇帝,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就想向明成祖朱棣学习,出塞亲征,他对兵部尚书刘大夏说:“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幸亏刘大夏应对得很聪明,说:“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朱祁镇距离自己的曾祖父北征,不过三十年,而距离自己的父亲屡次巡边的举动,则不过十余年。因此,他效法祖、父,巡边北征的愿望也就更为强烈。正因为此,清初著名的史学家谈迁说:“宣宗巡边,偶而取胜。然而兵无常势,土木堡之陷是过于蔑视强胡的后果。”

明英宗 / 朱祁镇 / 宦官专权 / 于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