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印刷术的高度发达

2020年6月16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印刷术的高度发达。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已经有能力大规模生产纸张。造纸术经东汉蔡伦改进,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做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后来石碑拓印又和印章结合起来,形成雕版印刷的雏形。雕版印刷的印品在唐代开始流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发现于甘肃敦煌,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所盗,现藏大英图书馆。当时雕版印刷的新技术主要是在民间行用,所印的内容主要是佛教与道教的经典、神像以及民间所需的实用性书籍和初学入门的小型图书等。

官方主持的大规模雕印书籍,始于五代时期。其内容多为儒家经典,是当时官方学校和科举考试的主要课本来源。到了宋朝,雕版印刷进入高度发达的全盛时代,印刷技术和书籍质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官方和民间的出版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京、杭州、成都、福建四个刻书中心,书籍的流布日益广泛。

11世纪中叶,北宋发明家毕昇又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早约四百年。《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了毕昇的这一创造性发明:“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毕昇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在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时期得到了改进,崔允仪于1234年将毕昇的烧粘土字改为金属字,1377年印制的高丽佛经《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中国的活字印刷也在不停改进,元朝的科学家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明清时期,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较多的运用。

以前西方人一直认为,使用铅字活版印刷术的古腾堡是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公平地说,技术上最成熟的确实是他)。但随着李约瑟等人证明宋朝的毕昇才是活字印刷的开创者,人们也就承认活字印刷是中国人发明的了。在欧美历次评选“史上最伟大发明”的活动中,活字印刷都名列前茅,发明权也属于中国。

由于汉字的独特性(非音节文字),以及中国从宋代以来十分讲究印刷字体的美观性,加上印刷的书籍往往需要大小不同的字体,有的书籍还要配上插图,所以活字版不如雕版方便和易于保存,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主导位置。时至今日,电脑排版已普遍流行,但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史做出的重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太平广记》书影

宋朝在大力发展出版事业的同时,也特别重视经籍图书的搜集、校讎和收藏工作,且诸帝相承,始终一贯。经过长期不断的经营,官方图书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私人和民间的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不少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中心。

印刷术的发达和图书事业的繁荣,为宋朝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知识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南宋学者王应麟说:“古未有版本,好学者患无书。”唐代学校教育的教材,除仰赖传抄手写之外,也只不过是摩勒刻石,以资讲习。宋朝政府通过大量刊印和颁行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各类书籍,来满足各级学校的教学需要。朝廷颁赐国子监印本书籍已经成为常制,只要是有学校的地方,一般都能够获得必要的书籍,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除了朝廷赐书外,不少地方官都热衷于兴办文教,大量购求图书,以备学校教习之用。宋朝私人藏书之风以江西、两浙地区最盛,其次是河南、四川和福建。这些地区的藏书中心,同时也成为宋代教育、学术和文化的中心。许多藏书家实际上也是教育家和著名的学者,其藏书活动与讲学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宋朝图书印刷质量之精良也是世所公认的,宋版书留传至今者很少,往往价值连城,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人们追捧宋版书,或为治学,或为炫富,或珍视有加,或顶礼膜拜,佞宋之风,习以成俗。宋代雕版印刷技术高度成熟,无论书写还是刻印都相当精美,印书多用皮纸和麻纸,文理坚致而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的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刻书选用字体,各地风格不同,浙本多用秀丽挺拔的欧体字,蜀本多用雄伟朴厚的颜体字,建本字形介于颜、柳之间,横轻竖重,笔画刚劲。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清纯匀净,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为后代所推崇仿效。

李清照 / 宋词 / 陆游 / 苏轼 / 黄庭坚 / 米芾 / 宋徽宗 / 苏汉臣 / 沈括 / 苏颂 / 毕昇 / 活字印刷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