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古典绘画的全盛时代

2020年6月16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古典绘画的全盛时代。

与宋朝士大夫的精神追求相适应,文人画的兴起也成为宋代画坛的一面旗帜。所谓文人画,指文人士大夫的画作,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除了用策论、散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外,绘画也是他们擅长的表达情感的手段。

文人画从北宋中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纳画家作画已蔚然成风,许多文人还亲身参与绘画实践,用以寄兴抒怀。他们注重突出自然景物中蕴藏的优美意境,力求做到“诗中有画”。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被引入绘画中,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苏轼题赞画僧惠崇的《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文人画类似“墨戏”,从题材到笔意都讲求文人的情趣和神韵,重视个人心性与文化修养在绘画意境中的体现。杨无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怪石、赵孟坚的水仙、郑思肖的兰,都不求形似而意在借物写情,有所寄托。苏轼说文同画竹,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文同自己也认为,“竹如我,我如竹。”他画竹是自我人格的张扬和表白。杨无咎所画墨梅朴素无华,高雅绝尘,表达了作者的淡泊操守和逸世情怀。宋末遗民郑思肖画兰时不画土壤与根须,寄寓了身如漂萍的感伤和对宋朝的怀念。

文人士大夫在绘画理论上也引领风气。欧阳修提出绘画应表现萧散淡泊的情怀,苏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陈与义主张“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这些见解对宋代画坛影响深刻,极大地提高了宋代绘画的格调和品位,成为元、明时期文人画大发展的前导。

宋朝是宫廷绘画的鼎盛时代。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朝设立翰林图画院,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宋朝的多数帝王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不但本人具有高超的书画修养和技巧,而且注意网罗优秀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使得宫廷绘画达到极盛。其绘画风格讲究格局法度,设色精密,笔法细腻,带有贵族化的审美情趣。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等,都是宋代宫廷绘画的杰作。

宋徽宗绘《听琴图》

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还首创培养绘画人才的专门学校——画学。其中分设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等科,同时讲授《说文》《尔雅》《方言》和《释名》等书。画学制定了严格的试补、升降和推恩之法。文化课考试,以学生对典籍的理解是否能跟绘画之意融会贯通为衡量标准,考察生员画艺水平,则“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邓椿的《画继》中记载了一次画院考试,考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众考生皆注重于酒家、溪流、小桥、竹林的描摹刻画,不合宋徽宗的心意。唯有一幅独辟蹊径,竹林掩映之中,一幅酒帘迎风招展。徽宗看后大悦,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是符合“锁”字的意境,钦点为第一名。这幅画的作者就是宋朝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李唐。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宋代绘画分科细致,中国传统绘画的所有门类,几乎都在宋朝奠定或完善。

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上有了巨大的进步,扩展到城乡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出“风俗画”这一新的门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首都东京的繁华景象、汴河航运的热闹场面和清明时节的风俗人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作品。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李嵩的《货郎图》、李唐的《村医图》和楼璹的《耕织图》也都显示了画家视野的拓展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察。

南宋以后,历史故事画十分流行,如描绘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采薇图》,唐太宗智退颉利可汗的《便桥见虏图》,重耳流亡归国取得政权的《晋文公复国图》等,或借古颂今,或讽喻时政,表现了鲜明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南宋画家周季常、林庭圭绘《五百罗汉图之洞中入定》

宗教人物画则表现出一种鲜明的世俗化倾向。画家多以热闹的场面、有趣的情节吸引观众,许多人物形象也是凭借现实人物形象画成的。李公麟所画的《维摩诘像》,有“隐几忘言之状,清羸示病之容”,那种淡泊宁静正是人格独立、才华深潜的士大夫形象的写照。梁楷运用豪放简练的笔触、浓淡变化的水墨从事人物画创作,表现了艺术手法上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南宋道教题材《天官图》

“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山水画到了宋朝,进入全盛时期。宋朝的山水画,题材广泛,技法出新,流派繁多,名家辈出。北宋前期的山水画家以李成、范宽为代表,主要刻画北方的崇山大川,峻岭巨壑。李成的《寒林平野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关陇一带开阔、雄伟的自然气象。北宋后期,米芾、米友仁父子又形成新的流派,其特点是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突破了勾廓加皴的传统技法,开创了独特的“米家山水”。南宋的山水画风着重意境,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笔触大胆泼辣,水墨运用更加充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靖康之变后,中原沦陷,士大夫的爱国意识必然会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夏圭、马远多画残山剩水,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人们往往把他们的创作意图与南宋的“半壁山河”联系起来,寄寓了“风雨不堪过江南”的忧思情怀。

两宋时期的绘画创作都强调深入生活,注意写生,充满了士大夫的人文气质和山林之趣。郭熙在他的绘画理论名著《林泉高致》中写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之一,即在于避尘嚣而亲渔樵隐逸。”即使是一些达官显贵,也常以山水林泉来咏志或寄托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归来之思。正因为宋代山水画中蕴含了如此丰富的文化性格和人文精神,其构思布局和旨趣表达也像诗文一样,讲究含蓄和寄兴,大大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宜虚不宜实、宜藏不宜露”的美学原则。

宋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全盛时期,宋代绘画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但存世稀少、流传分散、文物级别高,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系统的汇集、整理和研究。2008年《宋画全集》在北京举行首发式。全书包括图册与文献两部分,收录了海内外的宋画精品一千五百多件,共出版八卷三十二册,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李清照 / 宋词 / 陆游 / 苏轼 / 黄庭坚 / 米芾 / 宋徽宗 / 苏汉臣 / 沈括 / 苏颂 / 毕昇 / 活字印刷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