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隋朝的制度创新——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变革

2020年6月15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隋朝的制度创新——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变革。

开皇初年,一位叫梁彦光的官员被任命为相州刺史。如果在以前,临近赴任的这段时间将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因为他需要自己挑选和任命僚属,帮助他处理各方面事务。但从开皇三年(583年)之后,他再也不必这样做了。因为隋文帝废除了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他的下属以后只能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官主要都是由当时地方长官自己来任命的,这样就造成一个弊病,形成了一个一个地方小集团,这对中央集权、对中央的统一领导是非常不利的。杨坚看到了这种弊病,所以他当皇帝以后,实行了改革,把所有官员的任命权都收归中央。

全国两千多个县以上行政建制的官员,不论由何种方式选拔出来,最后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任命、罢免、考核的文书都归吏部处理。这样,吏部不仅责任重大,而且事务繁多,以至吏部的官员抱怨说“年纪稍大的官员,会被需要处理的文书活活累死”。因此,在吏部官员忙碌的时候,地方官的上任反而显得轻松很多。

在相州,梁彦光只能工作三年。三年后,朝廷会根据他的工作情况将他调往外地。从隋初开始,文帝就规定,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且不得连任。因为官员在一个地方长期任职,很容易被地方豪强拉拢结交,进而互相勾结影响中央政令的推行。通过这些措施,中央不仅牢牢控制了地方官任用之权,而且可以防止地方官员和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南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十分频繁,地方势力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的设置十分混乱。杨坚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变成州、县两级制。撤郡五百多个,裁减了大批的官员。

另外,由于王朝更迭频繁,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官职和称谓。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之后,想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对制度做出了重大革新,完成了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型,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

“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尚书令通常空缺,而以左、右仆射总其权。尚书省内设有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合称“六部”,其长官称为尚书。在六部之下,各有四司,负责各项具体的行政事务。

门下、内史两省最初设置于内廷,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到了隋代,它们正式成为国家的政权机构,这是三省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内史省主要负责皇帝诏令的起草,而门下省不仅要签发内史省起草的皇帝诏令,还要对尚书省呈交的奏案进行审核,因此成为政务运行的枢纽。

隋朝最终摆脱了秦汉“家国一体”的体制。在外朝,形成了与皇家事务彻底分离的政权机关。三省成为国家政务运行的不同环节,而皇帝自己则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与此同时,三省六部中的所有官员,无论职务高低,都已不再是三省长官的僚属,他们虽然在工作上受到宰相的监临,但其关系却是比肩的同僚性质。

隋朝统一前,连年的战乱产生了大量流民和荒废土地,而且地方豪强直接控制着当地的人口,这既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徭役兵役征发的对象,也给国家稳定造成了隐患。再加上当时的赋税制度、徭役制度不合理,很多农民隐瞒户口。这些都导致了政府控制的户口大为减少。

通过大索貌阅以整顿户籍,隋朝政府清理出隐漏人口一百六十四万,还有大量逃亡农民通过申报户口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国家控制了大量的自耕农,并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含嘉仓遗址

1969年在洛阳发掘出了隋朝粮仓——含嘉仓。今天在一些粮窖里还能找到大量已经炭化的谷子。含嘉仓面积四十五万多平方米,有粮窖约四百个,每个粮窖可以存放多达五十万斤的粮食。而这只是隋朝储存粮食的一小部分。当隋朝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后,国力迅速增强,国库充盈。隋朝的农业获得长足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开皇九年(589年)国家控制的户口为七百万户左右,到文帝晚年的仁寿四年(604年),户口就已超过了八百九十万户,短短十五年时间内,增加了近二百万户,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成就。

隋炀帝 / 隋朝 / 杨坚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