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伐陈之战——走向统一

2020年6月14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伐陈之战——走向统一。

解决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杨坚终于可以将他的目光投向隔江而治的陈朝。

据《隋书》记载,自隋朝建立之后,杨坚多次与文武群臣讨论平陈之策,对此他表现得尤为审慎。二百年前,前秦苻坚挥师百万,大军南征,结果一战即溃,致使中原地区再次陷入各族政权的战乱之中。杨坚不想重蹈覆辙,他采纳了当朝宰相高熲较为稳妥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闻

高熲建议,在江南收获季节,在江北开始集结一部分隋军,摆出一副进攻的态势,虚张声势,诱使陈朝屯兵防御,这样可以耽误江南的农时。等陈军开始集结之后,隋军立即解甲收兵。这个建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破坏江南的经济;二是麻痹陈朝,为以后的进攻增加突然性。

隋代战船模型

但这个建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无法有效分解陈朝的主力军队。开皇六年(586年),虢州刺史崔仲方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战略计划:在武昌以西的长江上游大造战船,“多张形势”,吸引陈朝的注意力;将武昌以东的长江下游作为隋军的主攻方向,密谋渡江之计。如果陈军以精兵增援上游,则武昌以东的隋军即可乘虚横渡长江,直取建康;如果下游的陈军按兵不动,则上游的隋军可顺流直下,配合下游隋军攻取建康。杨坚对这个计划大为赞赏,完全予以采纳。开皇七年(587年),杨坚对长江北岸的隋军进行了细致的部署,并命令大将杨素在白帝(今重庆奉节)建造战船,又令人将伐树造船的余材投入长江,顺江而下,给陈朝施加心理压力,诱使陈朝调兵西上,从而转移对下游隋军备战的注意。

开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正式下诏伐陈。为了瓦解江南民心,他令人把这份檄文抄写了三十万份,悄悄在江南各地分发。

就在战争迫在眉睫之时,陈朝却依然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陈后主自以为江南为“王气所在”,根本无须担心,大臣也说:“长江天堑,自古隔绝南北,隋军难道还能飞过来吗!”然而,北方的隋朝却不这么认为。隋文帝与大臣们早已成竹在胸。北方国力的增强,已经打破了南北间的均势;北方各族人民以汉化为主流的大融合,又逐渐消除了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色彩。人民向往统一,呼唤统一,支持统一,这都使隋文帝对统一充满着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正建

中国古代人以及现代人,心里是有一种渴望统一的情结的,这种情结大概从春秋战国时,甚至可能更早就开始具有了。人们具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么一种观念,就是说在这块土地上应该只有一个政权、一个国家。这种观念是深入人心的。

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初十,隋文帝杨坚亲赴距离潼关三十里的定城,隆重誓师。五十万南征大军在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的统率下,如同洪流一般,兵分八路,从潼关大门奔涌而出。自前秦王苻坚兴兵南征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而这一次,淝水之战风声鹤唳的历史没有重演,战争进展之顺利甚至超出了隋文帝的想象。

韩擒虎、贺若弼,是平陈之役的两个主要角色。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自广陵渡江,很快攻占京口,韩擒虎则自采石夜渡长江。他们分南北两路,对建康形成合围之势。贺若弼大军苦战两日,击溃了陈军的主力,而韩擒虎则率奇兵,在正月二十一日率先攻入建康城。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千年之后,杜牧的诗句仍然使人回味不已,它形象地写出了陈朝灭亡的原因,也道出了陈朝末代皇帝的无尽悲哀。

攻取建康之后,其他各条战线上也势如破竹,到了二月初,岭南的冼夫人率众归附隋朝。至此,“陈国皆平”,杨坚终于完成了再造统一的历史使命。这是数百年来多少旷世枭雄所梦想的目标,无论是前秦的苻坚、北魏的孝文帝,还是鲜卑英雄宇文泰、一代英主周武帝,他们都为这个梦想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这更是中华民族的夙愿,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大分裂,人们对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充满了强烈的渴望。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结在一个政权之下。但版图的统一仅仅是再造统一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等待隋文帝杨坚和大隋王朝去完成的,将是更为重要的使命。他需要为这片辽阔的版图植入新的体制,从根本上消除国家分裂的因素,这无疑考验着这位杰出政治家和整个民族的勇气与智慧。

杨坚 / 隋朝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