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夏代考古——二里头文化

2020年6月10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夏代考古——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就是徐旭生调查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九公里,南临古洛河,北部为今洛河所切断,以二里头村为中心,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总面积约九平方公里(另有四平方公里和六平方公里之说)。遗址分四期(一说分五期),C14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600年(一说为公元前1900—前1400年)。

二里头遗址内部已经有明显的区划,由北部的祭祀区、中部的宫殿区和南部的手工业作坊区构成。其中,宫殿区遗址中心部位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宫殿区内最重要的建筑——宫城位于遗址东南部,方正规矩,宫殿建筑中轴对称呈封闭式结构,宫殿布局多进一体,大型建筑具有明确的中轴线规划。

二里头宫殿区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二里头一号宫殿主殿复原图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

二里头墓葬

宫殿基址已发现八座,其中,一号宫殿位于圪垱头和四角楼之间的高地上,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在中心大殿的前面有广庭,四周有回廊,南面有三座大门。复原为一座“四阿重屋”式的殿堂,建于二里头第三期,毁于第四期。

二号宫殿位于一号宫殿基址东北约一百五十米处,为一长方形的夯土台基,包括主体殿堂,东、南、西三面的回廊和四面的围墙,在南面围墙的中间偏东处有三间塾房,在东面围墙中间有一间东塾房。南面的门道及庭院,庭院的东北部和东南部各发现一处排水设施,组成一座完整的宫殿建筑,整体建筑已具备后世宫殿建筑体制的规模。

二里头遗址墓葬分化严重,其中,高规格墓葬已经发现数座,出土较多的随葬品,包括铜器、玉器、绿松石饰等,其中M3出土的一件绿松石龙,最为引人注目。

在二号宫殿主体殿堂的北面偏东处即主体殿堂与北墙之间,发现一座大墓,墓口长5.2—5.35米,宽4.25米,有二层台。因被盗掘,仅见少量漆皮、朱砂、蚌饰以及狗骨架和骨片等物,推测原来墓中的随葬品是相当丰富的。发掘者认为,这座墓葬当是墓主死后才埋入殿堂与北围墙之间的,可见死者身份不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

墓葬出土物品说明礼制已经形成,特别是青铜礼器的有无和数量业已成为等级身份的核心表征物。在夏朝,等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

在三号宫殿基址院内发现一座贵族墓(编号02VM3),墓口长2.24米,北部宽1.1米,残深0.5—0.6米,墓底铺朱砂,随葬品有铜铃、玉器和较多的漆器以及封顶盉、爵、鼎、豆、尊等十多件陶器。特别是发现一件两千余片绿松石片组合成的龙形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二里头陶器

二里头占卜龟甲

二里头遗址除宫殿区的大墓外,均为中小型墓葬。其中中型墓葬分布区位于圪垱头村北面,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宫殿区中还有大量的小墓,其中有相当多的朱砂墓,绝大多数的铜器、玉器、漆器、石器、象牙器、骨器、蚌贝饰和各种精美的陶礼器皆出于这些墓中,这些墓主人生前有的当为平民,有的则可能为中等贵族成员。

二里头遗址具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出土的青铜器如鼎、爵、斝、盉、戈、戚、镞、嵌绿松石铜牌饰等,玉器如圭、璋、钺、戚、戈和多孔石刀等,技艺精湛,不同寻常。

此外,在一些陶器当中,还有十分少见的硬纹陶、釉陶和造型精美的白陶、黑陶等,以及刻画或雕塑出的龙形图案,这些遗物绝非普通遗址所能具有。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四周还设有冶铸铜器、制作骨器和陶器的手工业作坊以及绿松石加工场。共有三处铸铜遗址、两处制骨遗址;其中,在新庄村以南即发现一处铸铜区,面积较大,发现有冶铸青铜器的遗存。

二里头遗址规模极大,发现有宫殿建筑、大型墓葬和各类手工业专业作坊,出土多种精美器物。据此认为,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所有遗址当中规格最高的,表明它无疑是一处夏代的都城遗址。

二里头玉器

二里头玉戈

二里头玉圭

二里头铜爵

二里头骨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春青

二里头遗址的年代是距今三千七百五十年到三千五百年,而史书记载的夏王朝的年代是距今四千多年到三千五百年,所以二里头遗址只能是夏中晚期的都城。

夏朝 / 禹王 / 后羿射日 / 二里头文化 / 新砦文化 / 王城岗文化 / 龙山文化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