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通过变革实现更高的利润

2020年6月16日  来源:群体性愚昧: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 作者:【德】冈特.迪克 提供人:shiya45......

通过变革实现更高的利润

要想多获得利润,必须为此而努力。过去客户有大把的钱,又热衷于往外花钱,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一切都不如以前了,除非“富裕的俄国人”过来大把地撒钱。以前的好日子已经没有了,还因为我们处在一直往下的怪圈中,正如前面多次说过的那样。如果客户们在自己就业的单位里没有得到加薪,市场就繁荣不起来。

企业能做什么呢?我在这里提出几种可能性,然后探讨其中哪些更好些。这里要谈的又是那些正在蔓延着的愚蠢做法,让我们陷入了阿克洛夫的怪圈。

加大对市场和销售部的投入,实现更多销售。

原则上我们可以加大广告投入以吸引关注,或者派遣更多的力量进入销售部,不过只有实现相应的增加销售,才有意义。现在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人们尝试在谷歌上投放广告,这里可以具体统计出多少数量的人看到一个广告条,那么基本可以预测将有多少人购买。(高成本的)人力销售的方式在缩小比例,或者给销售员太高的业绩目标,他完成不了,结果就是减少在这方面的人力成本投入。以前在我们资金宽裕的时候,市场营销和强化销售还是个热门话题。市场营销是门高超的艺术,但今天也越来越注重“效益”,同样陷入下跌的怪圈中。

在尚未开发的市场里搞扩张——规模经济。

世界范围内搞扩张,然后通过大批量的生产而降低生产成本在很长时间里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这种做法拿到当今社会只有软件产品还可以。一个全球性的集团公司可以买下一款地方性的软件,然后卖到世界各地去,而当地企业靠自身的力量做不到,由此销量上升了,软件的利润也提高了。这种购买往往是低代价的,然而企业低估了不同国家和企业内的文化差异,很多情况下又只能重新撤回。例如许多国家的网上银行以为可以把业务扩展到欧洲范围,但往往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文化不同、贷款法律不同,以及缺乏对网络的信任度。(你听说过国际互联网银行吗?)例如许多信息安全企业没有考虑过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信息法规,搞国际化扩张不是简单的做法!

通过渐进式创新提高价格。

很多年以来,我们每过几年就要换一辆汽车,因为手上的这辆车感觉太落伍了,电视机和电脑也更新换代很快,让我们常常不得不想换新的,再换新的。但是找到真正的新产品似乎越来越难了,汽车、住房或者药物现在完全称心如意了!另外,客户们也不再愿意为改善了的产品没完没了地花更高的价格更新了。现在智能手机上的导航软件已经完全免费了,而且道路地图在不断更新,谁还愿意多花几百欧元买车载导航呢?满足新的迫切需求的产品几乎没有了。星巴克咖啡、速溶咖啡、苹果公司的iPad都是最好的例子,围绕着这些明星产品,聚集着梦想与文化!有了这样的产品,真的可以赚大钱,谁在企业里铸造这些新的梦想和文化呢?

以“够好”的质量和较低的价格将产品推向较低收入群体。

有人在提供产品和服务中追求经济利益,把质量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许多名牌产品企业在生产中偷梁换柱,使用低质量的零件生产低成本的产品,作为普通商品和普通品牌销售。这些普通品牌(例如加上广告标贴“劲爆价”“既好又便宜”)以“过得去”的质量和较低的价格向外销售,有时候商品的外观甚至与名牌产品完全一致。这些产品的质量仅仅达到了用户“可接受”的程度。银行的咨询或保险产品的销售上也仅仅是“够好”,为我们服务的经常是一些临时工或兼职人员,质量当然好不了,薪金也不会高。廉价航空配备廉价的机组人员达到了“够好”。汽车用共享的就够了;没有经过文字校对的书籍用了廉价的纸张印刷、黏胶装订已经“可以了”,没有线装本了,牛皮封面几乎再也见不到了。宜家商场的家具“够好”了,廉价超市的葡萄酒和无牌子的打印机墨水也都“够好”了。名牌商品转向了普通商品,质量转向了“可接受”,把以前一切追求的“精美”抛弃了,降级了。

在生产过程上做文章,通过精简程序达到节约。

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繁荣,那时候人们的收入还真得到了提高,每周35小时工作制给我们感觉还是生产效率很高的。相比之下,今天企业里的生产流程高效得多。当时流传过这么个笑话:老板对工会说,工人只需要星期三来上班就可以了。工会的人听了问:“什么?是不是每周都这样了?”那个时代很容易让生产提高效率,企业在“精益管理”“全面质量”“再造工程”等口号推动下把所有生产流程拿出来分析,对每一个动作都要问:“这个动作对提高公司利润有用吗?”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精简流程。一开始做起来很简单,专家们来了,向工人做了调查,理顺了生产流程,减去了多余的操作,当初几乎不费什么麻烦就显著提高了利润率,不需要对企业本身有什么了解,原来的生产流程极为烦琐,以至于不需要什么管理专家都能对流程进行改进。高级别的企业管理者每人都需要三个秘书、一个司机和一架专机吗?显然不需要。专家们发挥的作用大极了,拿到了天价的酬金,庆祝他们的胜利。随着年代的变迁,这种节约手段和生产流程的改造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不过有了电脑,尤其是用了像SAP 3这样的软件就成效显著了。微软的Excel和Lotus办公软件等应用工具从1987年以来开始进入企业。今天的企业管理中离开了电子表格软件已经难以想象了,该电脑工具用于高效的企业管理时间不算长。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条件,后来又出现了笔记本电脑、iPad,现在又有了云计算,进一步为节约成本和采用新的业务流程提供可能。找到“优化条件”的技术手段在日益改善。为了真正得到节约换来的利益,还必须做出更大努力。今天在优化改革之前,或者采用什么新技术之前,首先必须搞清楚,要实现优化的投入,需要多长时间能够赚回来。一切都算到了每个细微的环节,管理者变得不耐烦,他们想要的是通过节约措施赚个够,而不是小打小闹的。他们就“真刀真枪地”动手了,把一些必要的项目都砍了,许多的员工岗位、加班补贴、圣诞节福利奖金、员工培训、创新的试验等都被砍了。对于这样愚蠢的节约行为,早就有人警告过,当然往往是那些最早被裁减下来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企业的管理层如今已经慢慢认识到,这么做太过头了,但是如此的愚蠢行为目前还没有断绝。

彻底改用新的经营模式或改变游戏规则。

前面说到的提高利润的办法都是试图尽量用足游戏规则,凡是允许用的手段都用上了,甚至有时候还用过头一点儿。人们不太仔细去看看,像减肥一样的优化过程中减下来的是不是全都是脂肪,还是包括肌肉,甚至出血了。不用这种市场规则范围内粗暴的优化措施,也可以试试改变游戏规则。亚马逊购物网改变了贸易规则,谷歌几乎动摇了所有规则,网上银行在攻占银行的领地,亚马逊也开始了其新的支付服务。云计算威胁到了电脑生产商。自动驾驶汽车把汽车制造商逼到了死角,电子书籍搞乱了出版机构。这一切都是颠覆性的变化,伟大的变革已经开始,输赢的金钱以千亿计。

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今天的企业还想要增长(不用问,哪家都想要增长),那么它们将走什么路呢?大多数企业将这么做:

·它们给销售部更高的任务指标并寄托希望;

·它们并购企业并寄托希望;

·它们在改革创新上犹豫不决,因为不敢确定客户是否真的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

·它们把产品的质量降低到“能被接受的水平”,还试图把员工的收入降低等级(也同样到“刚好能接受”),或者把任务分拆出来,让廉价的短期工去完成;

·它们不断地优化,尽管效果越来越差(就像淘金,淘出来的金子越来越小,但要淘更多的沙子);

·它们害怕变革,数十年以来在自己行业老的游戏规则里,它们一直是游戏高手,现在却出现了谷歌、三星,带来了他们没有掌握的新游戏,它们就要捍卫自己的天地,呼吁国家帮忙,咒骂新的东西,忽视自己的客户……它们封闭自己,不愿意接触外界,失去与客户的接触,它们在市场上把新游戏规则的天地让给了大嗓门的外向性格的对手。它们尝试继续坚守,不相信新的一套会成功。它们尝试着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优化,似乎看来没有别的选择了。以往数十年里的优秀企业慢慢变成了平庸的、“够好”的企业。

变革 / 死地 /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