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投机取巧的群体中孤独的提醒者

2020年6月16日  来源:群体性愚昧: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 作者:【德】冈特.迪克 提供人:shiya45......

投机取巧的群体中孤独的提醒者

群体中的个别清醒者能做什么呢?我曾经作为顾问向一家企业的整个董事会提醒过,而且是对董事会成员逐个分别提醒的,告诉他们从逻辑分析来看,将要出大事了。他们都顶了回来。有一位说的话我今天还记得:“您说的有道理,也许是对的,但是除了您,没有人也这么认为啊。我们设想一下,我按您说的采取措施,万一事情办糟了,到那时股东们来问我,为什么企业领导中唯独我一个人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我就回答说,是迪克给我这样建议的。而遗憾的是,我的股东们都不认识这个迪克,因此我的饭碗马上就丢了。您建议这么做,而没有其他人也这么说,我为什么要听从您呢?”我回答说:“因为按正常逻辑分析,您若是不听我的,企业将有大灾难。”“但不是我的原因,迪克先生,因为所有其他企业也处在同样的灾难中,如果股东们来问为什么我失败了,那么我就可以反驳说,这个行业里没有人做对了,所以我也没能发现,因为没有任何人发现。迪克先生,您很聪明,不过我也是,您明白我的意思吗?”

如果大家都看来很愚蠢,那么在许多情况下,最好自己也装得蠢一点儿。因为我们看到,常有人迫切地要求高层管理者做一些超出常规的事情,同时要他们承受失败的风险,结果还是事与愿违。这种愿望是幼稚的,这里忘记了各种犯错误的风险,有的涉及企业,有的风险则影响到个人的前途。请永远不要忘记那些给别人带来工作机会和加班的人。

后来结果怎么样?逻辑就是逻辑,灾难在六个月后真的发生了,不过没有人被辞退,因为管理者在短期内采取了有力的对应措施。这种果断的对应措施肯定会给公司股东添加丰厚的收益。有人来到企业就能一个接着一个地解决群体中的问题,人们平静地等着他的来到。许多人,甚至大多数人认为,问题还没有出现就去想办法解决,这没有意义。大家知道,许多苗头会自己消失,然后大多数问题就不再出现了。管理者没有听到好的建议,许多人这么说的,而且太轻易相信那些薄脸皮的灾难预言者了。

“聪明书生”变成了“江湖精英”

理性针对悟性:“聪明书生”这个名称,常被看作“江湖精英”的对立面。一个“聪明书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上过大学,什么都很懂。一个“江湖精英”悟性强、有智慧,这些智慧在民间的你争我斗中得到发挥。“江湖精英”是聪明而且狡猾的生存大师,能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他们在争斗中有灵敏的直觉,“聪明书生”则一切要用理性去判断。

数字城市词典上对“江湖精英”是这么说的:“一个具有健康理智的人,知道世界上发生着什么事情,知道平时该怎么对待各类人,知道怎么和周围的人打交道,这种人知道目前街上和贫民窟里以及其他什么地方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总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知道如何应对各种情况,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一个‘江湖精英’并不固执,正相反,他倾听和理解无名小人。”

对“聪明书生”们有一大堆数落的话,尤其遇到异常情况时要用书本知识可笑地处理问题。我本人就是一个“聪明书生”。谁要在IBM公司里登上领导岗位,必须通过一个评估中心进行的很严格的评估。他们考查我,看我如何表现自己的执行力,两天后得出结果,他们对我说,我可能适合当管理人员,但是我过于理性,可能内心认为别人也都是明智的。在这种条件下,也主要在这种前提下,我才能当个好的领导,但万一手下的员工爱吵架、不听话、不理智、不道德,那么我这个领导就可能会失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凭“聪明书生”的理智不足以掌控局面。所以他们犹豫,我这样的人是否真的适合当领导。不过他们也认为,不能把我直接定义为“聪明书生”,因为我在读大学期间只是和书本知识打交道,或许我能改变自己,如果真能改变,那就好了。

坦白地讲,我当时确实不清楚他们说的什么意思。理智难道不好吗?后来我成了管理者,接触到了非理性的事情,我才发现,他们说得多么有道理,我确实太缺少“江湖精英”的特质了。在一些需要大声吼叫的场合,我失败了,我做不来。当别人要算计我时,我不想以牙还牙。我那“聪明书生”的理智束缚了我,我曾经有过束手无策的时候,只能暗暗骂上一句“真是个混蛋”。我不知道,“江湖精英”能够倾听和理解一个混蛋,而且可以跟各类人群打交道。

我当时看过一些书,学习一个人如何在争议中和谈判桌上获得和保持主动。原来我学的是书本智慧!按文献里介绍的各种类型的人群,我原来属于“聪明书生”。“喂,说你呢!你依据少数几条道德准则行事,为死板的原则而奋斗,因此别人老早就已经知道你在下面几个月要做出什么决策。因为群体里的人都了解你,所以你的地位无关紧要,因为你参加的谈判就像亮开底牌在与人打扑克牌一样,还认为这样是对的,而别人在会上只跟那些玩牌高手去争论。”对于我这类人有一组建议,很简短:我是个很差的谈判手,毫无成功的希望,且几乎难以改变。建议我每隔几个月来一次暴跳如雷,发火骂人试试,要让人误以为应该喊个医生来了。然后若有必要,我可以重新恢复理智。发火要让别人恐慌和惊讶,让他们几个月见到我都害怕,再也不敢毫无顾忌地闹了。

我想起自己读中学的时候,做作业的时候经常有人来捉弄我。有一次实在太过分了,当时化学老师正好走进教室来,大家都站起来向老师问好,我平静地走到前面,把擦过白粉笔灰的海绵吸足了水,走到那个讨厌鬼身后,他当时还在保持向老师行礼的站立姿势,我把海绵里的水挤到了他头上,他没有做出反应,教室里哑然无声,我坐到了自己座位上,这次事件谁也没有说什么,老师没有说话,在后面下课以后也没有人说什么,而那种对我的捉弄随即停止了。

自从看了那本书上对我的谈判水平的评价后,我就努力让自己身上增加一些“江湖精英”的成分。我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或者说每个人都应当有一点儿“江湖精英”的气质。但是今天的工作压力和严苛的主管把我们从以往的办公室天堂逼进了靠投机取巧才能生存的丛林,让我们身上的“聪明书生”气质完全褪去。

“聪明书生”思考着周围世界应是什么样的;“江湖精英”应对着周围世界,任凭它是怎样的。

当初的泰勒主义或科学管理实际上是“聪明书生”的崇高理念,大学里传授的也是“聪明书生”所要掌握的、符合一切规则和理智的东西。如何成为“江湖精英”,大学的企业管理课程里并没有。大学里教的是学生如何考虑运用数学和科学管理知识去发现和应用最好的方法,最有效地利用我们地球上的有限资源。

但是在企业界的现实中,人们都在争夺自己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经济形势,人们偏重于竞争或者合作。几十年来,竞争的手段用上了电脑和优化软件,用上了价格战和削减薪金,员工们在丢掉饭碗的担忧和激励性刺激下度日。

在这种环境里,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发生了抵触,“聪明书生”总是大谈共同富裕,“江湖精英”则关注战胜别人或在竞争中求生存。“江湖精英”们的实践导致了市场参与者毫无意义的超负荷工作和投机取巧的行为,经济活动变成了街头的丛林斗争。谁有知识的优势,就会充分将其用作赚钱的手段。所有这些“江湖精英效果”共同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阿克洛夫怪圈,导致了供货方越来越注重投机取巧,客户方越来越不信任,还导致了服务质量越来越差。

建议与忠告

本来就是一清二楚的事情,一个良好的团队比若干投机取巧的个人聚成松散的一群人更有成效。

信任、真诚、诚实原则上比猜疑和忙于应对压力而催生出的投机取巧更好。滥用别人的信任为自己捞好处时(这就是金融危机的真实原因),在战斗怒吼下“团队!信任!责任!企业界的责任(听起来好像什么事都不需要再做了)!商业道德!团结让我们更强大!一起来吧!你需要看到未来!”这些口号,听起来就像靠祈祷来治病一样。通过占客户和员工的便宜来赚钱,来完成过高的目标、获得更多的好处,现在要让客户和员工们马上重新恢复信任,让生活可以像样地继续。即使我们又恢复了信任,那么又会怎样呢?我们马上又被占便宜,不得不用税金支付另一场危机吗?

我没听过哪种管理学提倡长期向员工施加超负荷的压力,或者用奸诈的手段欺骗客户,没有哪种管理学号召企业昙花一现就歇业,或者只做一锤子买卖就关门。没有哪种管理学要把员工训练成被电脑屏幕束缚住的咨询员,提倡让员工长期背负丢掉饭碗的恐惧。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1900—1993)[4]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工业繁荣做出了贡献,他警告说:“不要把责任归咎于员工,只有15%的错误是他们犯的,另外的85%是所设计的管理制度造成的意外结果。”

不过我认识那么多的管理者,他们偏偏要呵斥员工:不要老是抱怨制度的不完善,而是要快给我把活干完。“我必须同这个制度决裂,我也要求每个人这么做。”

结论

“聪明书生”的科学管理成了“江湖精英”的科学管理。这种错误管理产生了群体性愚昧,且波及企业界的更大范围,尤其是大型企业。群体性愚昧式的管理制度逼迫智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聪明书生)变成在街头丛林法则里生存的“江湖精英”。

我们真的愿意再按照丛林法则生存吗?我们不是已经认识到并承认没有大的战争,我们可以更好地生活,而军备竞赛是群体性愚昧行为吗?为什么我们却认为在个人生活和经济领域“你死我活的斗争”比健康的理智更好呢?我们是不是都陷入了群体性愚昧?

[1] 弗朗兹·莱哈尔(1870—1948),奥地利作曲家和剧作家,轻歌剧《微笑的大地》《风流寡妇》等都是他的著名作品。——译者注

[2]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译者注

[3] 世界勤俭日为每年10月31日,由世界储蓄银行协会于1924年发起,并在2006年得到联合国的确立。——译者注

[4] 著名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译者注

压力 / 小聪明 / 投机者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