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低估
有人把那些没有像别人那样忙得团团转的员工看作不努力的懒汉,这种观点将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只有每个人都在努力忙碌着,这样才看来没有人在偷懒,那些认为自己了不起的人(通常是工作出色的员工)更是抢着干活,但这是绝对的错误。
排队论公式直接告诉我们,重要员工的负荷强度应当低于不太重要或能力较低者。如果高层管理者只有较少的未办事项,那么就不再有人需要长时间等待决策了,一切事情都可以顺畅地进行了。最好的专家们若一直有时间,那么问题一旦出现,都可以很快得到解决。
我们看一下汽车修理厂的情况。老师傅的本领在于诊断汽车的故障,他做出决策,让修理工具体去做。倘若老师傅不在场,那么修理厂就要停工了,因为其他人不擅长做诊断。
因此,老师傅、管理者、部长、高级专家和决策者们的负荷强度应当低;与之相反,流水线上的工人则可以一直在工作,因为那里没有等候队伍,这是流水线的特征(原则上当然也可能要等一下个别的零部件)。
我们在IBM一直这样给那些高级专家安排工作。我们认为,那些最好的专家应当安排约40%的负荷强度。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我的工作中,以及我了解的所有公司里,所有高级专家都在不停地工作。也有过某个时段里任务特别少,那是在“9·11”事件之后或者在金融危机时期。在那样的时期里,员工们没有满负荷的工作压力,那时也有坐着“冷板凳”等待工作的员工,因为那时任务不足。这可不好,他们没有为公司做贡献,本来应给他们加满任务的领导希望他们离开,而没有工作的员工等在家里则担心被解聘。任务不足的这段时间内,他们本可以在家里享受空闲或者修缮住房,可他们没有这么做,他们在发抖。高级专家们则像以往一样“辛劳”,上层的人没有任务断档期。若任务不足,工作就被上级拿去干了。
这一切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群体性愚昧吗?倘若工作任务不足以分到“每个员工”,他们本该以正常的压力强度工作,高级专家们本该可以去关心新的战略,关心创新、改革、新的工艺,关心产品转向、现代化改造、自身和员工们的进修提高等,可他们不关心这些,他们宁可去抢工作任务,包括抢夺那些普通员工也能胜任的工作。他们忘记了,甚至舍不得把工作任务尽可能地往下指派。
大家有没有看到过,汽车修理厂的老师傅也会这么蠢?他会不会亲自上阵更换轮胎,以此向学徒工们炫耀自己有多么肯吃苦?在大的企业里却完全是此番景象:层次高一点儿的、技能强一点儿的人夺走了比他们低的人的任务,以此可以向领导展现他们个人的工作强度,他们对公司的开工率不足毫无责任,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而低层次的员工只能坐冷板凳。哎,让他们走人吧!炒掉他们吧,这些高成本的家伙,只能让公司多花开支!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级人才做低端活”,将导致可怕的结果。工作能干者拼命工作,直至累倒,还自豪地感到挽救了公司;而底下的那些“懒人”都不值得去看一眼。
如果一个企业始终任务不足,让高级人才做低端活,这将导致那些能力强的人也越来越不堪重负。如果接不到订单,那么企业自身将难以为继。
一个饱受工作压力折磨的人在某个大会上说,他再也不想考虑什么节约措施了:“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去掉客户因素,那么或许还可以再节约15%,然后就达到了极限。”
我们想一想,一个企业里员工的高负荷强度将带来许多额外事情:延误,出错,权力争斗,出现焦虑,电话会议猛增,协调会,决策受阻,矛盾升级,向客户致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都苦不堪言,把现实情况描述为:“我们只顾自己忙碌,没有时间再用在客户上了。”
这是一种很直白的说法,是不是?万一让老总听到可不好了!让他知道了,可是会要人写书面汇报,说说怎么会到如此地步。每个员工必须立即写出书面报告,说说每人为客户服务了几分钟。然后这却又是额外多出来的任务,许多环节就是以这种方式导致了超负荷灾难的。每一项反措施都会引起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前面说过,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下,人们只能先顾及做迫切的任务。我同样提到,正常工作的人被当作是懒惰的。我们来更清楚地概括一下上述观点:在高负荷压力下,所有不紧迫的事情都被当作“空下来再做”的事,包括创新、圣诞庆祝活动,或者说一般事关可持续发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