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愚蠢团队中的智者

2020年6月16日  来源:群体性愚昧: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 作者:【德】冈特.迪克 提供人:shiya45......

愚蠢团队中的智者

我们来想象有一位智者,他把目前这本书读到了这里,认清了超负荷工作和非现实的乌托邦计划的愚蠢之处。好了,你不必去想象了,这位智者就是你自己。下面我们开始一起来改正吧。

我们制订现实的目标!我们放弃不切实际的欲望,脚踏实地的寻找现实目标,它的实现将成就我们美好的未来。老总在会上将怎么说?“什么?你不想一起前进了?你不想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了?我说过的,我们将成为第一,看来你不相信?你对我的话有怀疑?看来我不是你的好领导,或者你不是我的好员工?”此刻老总把他的身体语言夸张地显示给在场的所有人,人人都默不作声,都是沉默的羔羊。在场的所有人看上去在请求你,不要开始吵起来。否则老总会说:“你们这整个部门太狂妄。”“妄想综合征”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不允许别人对空想产生怀疑,是禁忌!就这么简单,你再怎么聪明也没用。

我们从匆忙中摆脱出来!我们可以运用排队论公式中的数学模型,让工作负荷增加到最佳程度。大多数情况下,设置的负荷强度达到85%为好。问题在于“根本无人相信”!如果大家都在重压下,有人却快快乐乐地工作,那么很多人就要“被惹毛了”(按我孩子的说法),或者几乎这个人要被人欺负了。当老板“看到”你那么聪明地干活,可能要说:“这家伙上班没有投入!”而大家早已经习惯用老板的目光来看待一切,每个人都从孩子时代起就学到了。(让妈妈看到你在做这个,就要骂你了。我现在无论看到什么,上帝也都看到了。)老板在业务压力和满腔豪情的刺激下忽视了自然规律,群体则习惯于按老板的愿望指导一切。如果我们不甘为伍,那么我们在别人眼里并不是中流砥柱,而是磨洋工的人。

我们拒绝一切赶速度,不要让一切赶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让我们在没有压力负担情况下可持续地工作,拒绝做“事件后果驱动型”的人!假设你有两周的时间为一个客户制订出一份报价,或者组织一次会议,你立即开始工作,为此需要同事提供一些技术数据和价格,或者为了准备会议需要几个重要人物的日程计划,会议缺了他们就开不成。你打电话问,在电话里听到的回答是:“哦,我正在忙着,你给我发个电子邮件,等我有了时间就马上给你回复。”你就马上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发出,可是两次联系都没有结果。你再发一遍(这是额外工作,因为对方没有时间回复),还是没有回复。你追问了两周,还是没有结果,得到的只是借口和空头支票。你有14天的时间去向别人催要,你也用完了这14天,到了最后一天,你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而且要完不成任务了。此刻你绝望地在电话里吼叫,你发火了,空气里火药味很浓。期限已经急到火烧眉毛了。由于你的同事是“事件后果驱动型”的人,他们只看重“关键的期限”,这就是说,直到最后时刻,重要的数据才终于急急忙忙地送来了。你的老板给了你14天时间,他怒气冲冲地说道:“两周弄出一个计划来,任务有那么难吗?”两天以后,你和那几位向你提供数据的同事偶尔遇到了,你向他们发了火。过不多久,同事给你打来电话,请求你也提供些东西,“没有时间!”你吼道。顾客抱怨你提供的报价,因为其中缺了一些数据和价格。“我们马上补来,肯定要补来,这些数据前段时间在更改,我很有责任心的,一切数据都要最新的。”顾客知道,你这是在敷衍,你也是,什么事都这样。

一切大的改革必须与其他部门联合起来进行。你现在要大胆地行动起来!你拿着自己的建议去找部门领导,为的是实现有利于大家的改革。他很困惑,这种事情不归他管,而且他忙得要命,“这件事不在我的权力范围内,因为其他人也要发表意见,对此我们得坐到一起,讨论一下大家的利益,通过这样的改革谁得到好处,事情又要谁来做。如果我们按你的建议来做,当然很好,但工作和好处是要拿出来讨论的。好处是人人都想得到的,我自己也是这么看的。你的建议听起来简单,但谁得好处,都必须相互争了。最好这样,你把这个建议再重新修改一下,让我们大多数人得到好处,这样我就愿意来执行。”你回答说:“那么出来的会是一个别人不接受的建议,也就办不成了。”领导点了点头道:“事情经常就是这样,你知道吗?你提出只有我们自己得益的建议,而且是在我的决定权范围之内,但是不能让我有增加出来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你必须自愿替我做掉。当然了,还必须马上在这个季度里就要见到好处,而且要有利于我被提拔,我还想往上升,这个你是知道的,你当然也一样,是吧?否则你为什么突然要拿着改革的建议来找我?难道你的工作任务还不够?我不想批评你拿来的建议,但是你在考虑建议时所花的每一分钟,都让我的部门受损失,从而也影响到了我的前程。”

如果一个企业里的员工始终处在仓促、忙碌、压力、有计划的超负荷的氛围里,以及既不切实际又不容商量的目标下,那么在这些交织关系中的个人就无法独善其身了。如果你感觉到了群体性愚昧现象,并想要抗争的话,不要以为你是这个企业里唯一的聪明人,面对导致群体性愚昧的这些强大的交织关系,别人肯定也早就认清了,你可以在咖啡机边的抱怨声中听出来。其他人可能仅仅是疲惫,或者放弃了。这并非一定是坏事。而你是一位有勇气的忧国忧民者,非得要这么看。

建议与忠告

这里贯穿全书的关键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希望作为个人在对群体性愚昧的抗争中获得成功?或者因为一切都那么复杂,我们必定要失败?

弗里德里希·席勒在《论崇高》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去承受他无法改变的东西,带着尊严去放弃他所不能拯救的东西,那么他就幸福了。”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改变的?什么不能改变?我们必须要忍受这种群体性愚昧吗?群体智慧真的是我们的有效选项吗?有没有希望?

无论花多少努力都想达到某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到头来恐怕连不用费力也可能做到的东西都得不到。一切额外多出来的工作和努力导致成果的消减,就是绝对的群体性愚昧。

我认识一位企业家,他在星期五下班后把所有员工都邀请去喝一杯,谁有兴趣都可以去,也可以不去。许多人回家之前聚到一起喝水、喝果汁或喝一点香槟,每个周五!这位企业家发现:如果他们中有的人在周末相聚时没有来,还愿意快点把事情做完,那么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工作压力太大的。“我经常粗略地数了数,来了几个人。如果来的人太少了,我就减少他们的工作量。”始终要让一切重要的事情或者全局的事情保持平衡。这有那么难吗?

结论

谁想要一下子做得太多,或者盲目试图完成不可能的目标,就会陷入超负荷压力,越来越影响到目标的实现——下一个季度目标,下一个里程碑!身背工作压力者因此将失去对全局的掌控,并开始忽略眼前不太紧迫的事情,随即失去了眼前与将来之间的平衡,一切事关可持续的东西被抛弃了。

假如A是合理的、良好的、可实现的目标,可是有人就要追求B这个太高的目标,在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就要身背着超负荷压力不顾一切地紧盯着B目标不放,虽然愚蠢地做了大量努力,但是到头来,连A目标也没有达到。

A目标本来是可实现的,但由于追求A目标也需要在多种目标之间找到平衡,要求顾及可持续性,结果追求A目标也造成了超负荷的压力。

[1] 大卫·邓宁(1927—2009),美国心理学家,密西根大学教授。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判断错误。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译者注

[2] 德国民间宗教节日四旬斋前的星期一,第二天大都要举行狂欢游行活动。——译者注

[3] 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小说中有“化身博士”和“海德先生”两个角色,前者利用自己研究出的秘药,想把自己人性中的“恶”分离出去,服下后却变成了到处作恶的海德先生。——译者注

无能 / 狂妄 / 荒谬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