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序:自由人的大学问

2020年6月16日  来源:如何思考:用“自由技艺”软技能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 作者:(美)迈克尔·D.C.卓特 提供人:shiya45......

“自由技艺学科也许是有生命的,而且会生生不息。”

——谨献给马萨诸塞州惠顿学院的师生们

序:自由人的大学问

万维钢(科学作家)

你面前这本书叫《如何思考》,在我看来这个书名有点太过低调了。这本书说的是一个特别重大的题目,叫“liberal arts”,我把它翻译成“自由技艺”。我们中文世界对这个题目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到位。

在中文世界,人们常常把“liberal arts” 译为“人文学科”、“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等等 — 可是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学科”和“教育”,都把自由技艺这个概念给矮化了。

自由技艺不是为了训练一个能歌善舞的漂亮小孩,不是为了熏陶一个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也不是为了武装一个中年危机的油腻大叔。

自由技艺,是最正统的西学,其地位在工程、医学等一切应用学科之上,它原本是一种最高级的学问——统治者的学问。

1.统治者七艺

自由技艺原本是古罗马时代的一套课程,是“自由的人”应该掌握的学问。“自由”这个词,对今天的人来说有点无感,因为所有人都是自由的。而对古罗马人来说,“自由”的意思非常明确——那就是说你不是一个奴隶。

你不是奴隶,你有权直接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政治,而且你还要管理奴隶。这才叫自由。这样的人,应该掌握什么技能呢?

中国春秋时代的贵族有必修的技能,比如孔子说的“六艺”。西方自由技艺在历史上有个演变的过程,到中世纪被确定为七个项目。可以称为“七艺”。这七艺中,前三项被当时的学生认为是比较简单的项目,叫Trivium (现代英文“trivial”这个词,就来自这里) ,后四项则叫做Quadrivium。

这七个技艺,说白了,其实都蕴含着统治者的统治之道——

1. 文法。其实就是拉丁文。拉丁文在古代欧洲是各国通用的上层语言,而英语、德语都只能算是方言。掌握拉丁文,你才能参与国际交流——就好像现代人应该学普通话和英语一样。

2. 逻辑。掌握逻辑,你读什么东西才能读懂。

3. 修辞。学修辞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服别人,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4. 算数。作为贵族,你得管理财产。

5. 几何。涉及到严密的推理,而且你需要对建筑有所理解。

6. 音乐。音乐被视为与世间的法则有关。

7. 天文学。其中包括了占星术。音乐是人世间的法则,天文则是自然界的法则。

时至今日,西方大学里自由技艺的科目已经有了各种变化,比如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有时候不算自由技艺,单独拿出去,而历史、文学、艺术这些内容则被加进来。我们常说的“人文学科”,对应英文叫humanities,可以视为是自由技艺教育的一部分。自由技艺中还包含了像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这些普遍使用现代科学方法的学问。

我们中国的大学分成文科和理科,隐含的目的都是培养“专业”的人才——文科生从事商业、法律、文案之类的工作,理工科生从事工程师、科学家之类的工作,各自都只是一种分工而已。而西方的自由技艺,要点恰恰是不分工。自由技艺并不为任何具体的职业做准备,而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美国有些专门教自由技艺的大学,学生学四年自由技艺,毕业以后再去学医学法律之类。一般综合性大学也要求学生必须花上至少两年时间学习自由技艺。

今天已经没有奴隶了,也没有那么多统治者,那自由技艺培养的什么人呢?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我看也可以说是“拒绝被统治”的人。

自由技艺是比专业技能更高级的知识。往小了说,自由技艺是“软实力”;往大了说,自由技艺是“屠龙术”。

2.三大技能

几年前华尔街日报有个针对美国各大公司的调查统计,说有93%的公司认为,有三个来自自由技艺的技能,比大学里任何专业知识都重要。这三个技能是批判性思维、交流、和解决问题。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最简单地说,就是你能不能独立思考。

比如说,秦朝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我们的历史课对这个事件的学习重点和考点都是什么呢?可能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参与的各方势力和人物、后来人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之类— 这些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这就不叫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你得自己给秦朝灭亡原因提出一个说法,然后找各种证据来支持你的说法。如果是面对别人的分析,你就得能对这个分析进行“批判”:他的证据充分吗?逻辑链条完整吗?有没有偏见?反方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有这样的能力,你才能在真实世界中独当一面,而不是人云亦云。

所谓“交流”,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了,比如说“说服力”、“影响力”、修辞技巧,演讲技巧等等。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一点:风格。

风格,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东西,它的反义词是机械化。比如同样一个笑话,或者一句特别经典的话,某个知名人士说一遍可能效果就非常好,而你如果接下来照着他学一遍,那就完全不好使— 你就是机械化的模仿,你没有自己的个人风格。

说服别人,不能用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期待用一大堆数字图表去碾压别人,那样别人只会反感,当你是个机器人。没人愿意听机器人的,人们喜欢有风格的人。“我喜欢你的风格”,这简直就是对人最高级的评价。

可是个性不等于任性。只有通过自由技艺的训练,你对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人性是怎么回事儿,掌握各种套路,你才能非常自然地跟别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们看有风格的人,不管是引经据典还是吹拉弹唱,反正他一上来几句话就能打开局面,这就是学习过自由技艺的作用。

所谓“解决问题”,可不是求解一个什么数学方程,而是在复杂世界中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问题的难度并不在于有了方程怎么解,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该用哪个方程!

以这本《如何思考》的作者迈克尔·卓特的说法来说,自由技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办法,如果套用计算机科学的术语,叫做“模式识别”。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说法,大概应该叫做“定性”。

比如说公司有个下属犯了一个错误。你怎么定性呢?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呢,还是代表了一个坏趋势必须马上遏制?你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解不同的细节,采取不同的手段,自由技艺里面都有各种历史经验可以让你借鉴。你应该学刚刚打赢官渡之战的曹操,把这个事情忽略掉,来稳定人心呢?还是学“梦中杀人”的曹操,高调处理,来给自己立威呢?

这些经验和套路,不但没有标准答案,而且可能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你反而要多掌握一些,才能灵活运用。自由技艺,就提供了这么一个装有各种套路的工具箱。

有了批判性思维,你就能建立正确的认识。学会交流风格,你就能让别人接受你的认识。再加上一箱子解决复杂问题的手段,就算不去统治人,也不至于被人统治吧?

3.人文的价值

近代的中国人,在潜意识之中,似乎是觉得所谓“素质教育”,是政府和社会的要求,不是个人的事儿。好像花时间学习人文艺术是一种牺牲一样——我牺牲了学习赚钱本领的时间,来参加素质教育,无非是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好人,让政府和社会对我放心。

可是在西方学者眼中,自由技艺,恰恰是为自己学的。

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学习了自由技艺就能把你变成一个好人。一个人就算掌握了批判性思维、学会了说服别人,还能随心所欲地达成各种目的,他完全可以使用这套方法玩转世界,摆弄人心,甚至奴役别人。我们看西方有很多人文修养很高的人根本就不是好人,纯粹是流氓会武术。

那这个武术是怎么用的呢?比如说学习文学艺术,我们一般会说这是为了“陶冶情操”,可陶冶情操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了美容吗?

文艺教会我们使用主观视角。在某一个具体的时刻,站在某一个具体的立场,当事人是一个什么心情?这些体验难以用实验量化,各不相同,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才叫做“艺术”。通过文艺作品了解别人的视角、观点和体验,我们才能理解别人,进而理解自己。

当前这个时代特别流行“大数据”、“算法”这些概念,很多人试图用机械化的方法理解和解决一切问题。而最近几年,美国一个重要思潮,就是有很多很多问题是不能用算法和大数据解决的。

比如战略咨询顾问克里斯汀·麦兹伯格(Christian Madsbjerg) 在2017年出版的一本新书《意会:人文学科在算法时代的力量》( Sensemaking: The Power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Age of the Algorithm ) 中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福特公司想要进入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它应该定位什么样的卖点呢?如果用大数据的方法,你就得不预设任何立场地设计很多款不同的车型,在各个国家做销售实验,看哪个车型好卖就批量生产哪个。但是这根本不可行 — 车型变化的灵活度太大,你不可能测试五百种不同的车型,而且你根本没有时间和金钱去做这种实验。

麦兹伯格的做法,是“意会”。他说你深入理解当地的文化,从文化角度去判断消费者可能喜欢什么样的汽车。

在大数据越来越普及、人工智能即将大行其道的时代,自由技艺提供的这种“意会”能力,反而越来越值钱了。

4.趋势

学习自由技艺不是为了就业,可是自由技艺这个软实力在美国的就业市场上反而很受欢迎。一项针对美国公司的统计说,现在最受欢迎的专业中,排第一的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欢迎度是34%;排第二的就是自由技艺,欢迎度高达30%。

纪实作家乔治·安德斯(George Anders) 2017年的一本新书《你能做任何工作:“无用的”自由技艺的惊人力量》( You Can Do Anything: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a "Useless" Liberal Arts Education ) 说,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了一个趋势,现在美国的就业市场中新创造的岗位中,文科生的优势越来越大。

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新创造了10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只有5%— —也就是541,000个岗位是在计算机相关的领域。就算你把所有和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剩下的90%的新工作,大部分都和“文科”有关系——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说“市场研究员”,新增了55万个就业岗位,四年增加了30%,比程序员都热门。类似的还有咨询、教育、娱乐业等等,都不是纯技术的工作。

这些工作要想做好,你在大学里可不能学什么会计、管理之类的“商科”。你应该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哲学、政治这些自由技艺课程。学习自由技艺,你一毕业的起薪不会很高,但是发展潜力大。华尔街投资银行合伙人中有相当比例是学哲学出身。各行业工资最高的人中,政治、历史和哲学出身的人占据最显眼的席位。

所以这个趋势是,机器越厉害,只会机械化技能的人就越廉价,自由技艺就越值钱。

那我们的大学教育对这个趋势做好准备了吗?

2015年有本影响力很大的书叫《优秀的绵羊》,作者是耶鲁大学前助理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 — 德雷谢维奇认为,连美国名校都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学生和大学系统都太过关注考试分数、获奖证书、体育项目、选修课之类“可见”的成绩,而不注重真才实学。德雷谢维奇甚至说与其上名校混学历,还不如去一个专门教自由技艺的小学院学四年 — 而事实证明,这么做就业前景非常好。

那我敢说,中国的大学更没做好准备。中国传统的文理分科制度早就过时了,而我们对自由技艺的认识还停留在“素质教育”这种儿童思维。

卓特这本《如何思考》是对自由技艺教育的一个全面描述,希望这本书能打开中国读者的视野。并不是学习专业技能才叫学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自由技艺是劳心者的学问。这套学问的现代西方版本,跟中国古籍说的那些传统智慧非常不同。把自由技艺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你就是未来最精英的人才。

思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