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切换任务的障眼法

2020年6月24日  来源: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作者:[美]加里·凯勒[美]杰伊·帕帕森 提供人:jiaoqiao57......

心猿意马

关于人类同时处理多件事务的相关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然而,“多任务处理”这个名词正式出现在公众眼里则晚了40年。最初这个名词被用于计算机而非人脑。当时计算机10兆赫的处理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认知经验,需要一个新名词来形容它同时快速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现在想来,是“多任务处理”这个词本身,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它本来的意思是多项任务轮流使用一个资源主体(中央处理器),但时间一久,人们渐渐把它解读成多个任务同时使用一个资源主体(当事人)。这个词明显是被曲解了,因为即使是计算机,它在同一时间也只能处理一条代码。所谓计算机的“多任务处理”功能不过是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分别完成每个任务。计算机处理每个任务的时间都很短,让人误以为是同时进行,因此,再把人与计算机相提并论,就会产生误解。

人类确实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比如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嚼口香糖一边看地图。但是跟计算机一样,我们不可能同时专注于两件事,不然就可能发生悲剧。例如,两架飞机被安排在同一条跑道上着陆,医生给病人开错药,婴儿被遗忘在浴缸里……同时做太多事,可能会扰乱你去做最重要的那一件事。

奇怪的是,现代人恰恰就喜欢给别人留下“多面手”的印象,并觉得理所当然。例如,孩子边做功课边听音乐,成年人边开车边打电话,边吃饭边玩于机。我们不是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是一直在暗示自己要同时做更多的事。 这样一来,原来做一件事的时间,现在我们希望可以做两件甚至三件事。

下面来谈谈工作场景。

现代办公室内的情景就是一个要求每个人都有“三头六臂”的地方。你正专注于眼前的某个项目,突然就有人咳嗽起来,问你有没有止咳含片。办公室里的呼叫系统此起彼伏,覆盖范围之内无人能够幸免。邮箱里的邮件好像永远都处理不完,社交主页上还不停跳出信息吸引你的眼球,接着手机也震动着提示收到了新消息。一堆信件还没有拆,一堆事情还没有做,面前却总有人无休无止地问你问题。分心、干扰、中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调查研究显示,员工每11分钟就被打断一次,他们每天有1/3的时间花在从干扰中恢复的过程上。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多任务处理”就是一个弥天大谎。桂冠诗人比利·柯林斯说过:“所谓的‘多任务处理’似乎认为我们真能同时做几件事……听听佛教徒怎么说吧,这叫心猿意马。”我们自诩为多面手,实际上是在拆东墙补西墙。

切换任务的障眼法

渴望拥有这样的能力是天性使然。我们的大脑平均每天承载4 000次的“灵光一现”,它当然想尽量多多兑现。但新的想法从产生到注意力转移需要14秒,同时兑现两个想法显然不太实际,而且,从手头的事情中抽身也只是分秒之念。更何况,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能力可被看作进化的要求和选择。试想,如果人类的祖先采果、狩猎或者在篝火旁休息时不能觉察野兽的袭击,那么人类恐怕早已灭绝了。在事务间游刃周旋,不仅仅是人类的特质,更是生存之道。

但周旋之术并不等同于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

它不过是障眼法罢了。就好比玩魔术球的杂耍艺人看似在同时玩三个球,其实是轮流抛出,再轮流接住每一个球。接、抛第一个,接、抛第二个,再接、抛第三个,一次一个而已。研究者称之为“任务切换”。

一旦发生任务切换,就有两件事随之发生。第一件事是与切换同步发生的:你决定转移注意力。第二件事比较不易察觉:为接下来要处理的事制定“原则”(参见图6)。如果这两个任务相对简单,比如看电视和叠衣服,那切换起来就轻松又迅速。但是,如果你正在做电子表格,同事突然要和你讨论公事,这两件事切换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图6 同时做多件事不是节省时间,而是浪费时间

无论如何,重新着手某项任务再回到原始任务总会耗费时间,更糟的是,这个衔接的程度也不好把握。切换任务是要消耗成本的。研究人员戴维·迈耶称:“多耗费的时间视任务的难易程度而定,就简单任务而言,时间成本小于等于25%,而复杂任务的成本则高达100%或以上。”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此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

一心不可二用 / 任务切换 / 多任务处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