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5.5处理分歧务必高效、公允

2020年6月22日  来源:原则 作者:[美]瑞·达利欧 提供人:jiaoqiao57......

5.5处理分歧务必高效

解决分歧是要花时间的,你能够想象,一旦管理不善——分歧不仅容许存在,还会被鼓励——创意择优将失效。想象一下,一位老师在大课堂上逐个问学生的意见,然后与所有人辩论,而不是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接受大家提问,这效率该多么低。

想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必须对此充分理解,在提异议时要遵循制度和规定。

a.

知道适时终结辩论,推动就下一步措施形成共识。我见过人们在大的方面有共识,却浪费很多小时于细节的辩论。把大事抓好远比把小事做到极致更为重要。但如果人们对辩论的重要性有不同认识,还是值得辩论一番的。否则,就相当于让某个人(一般是老板)拥有了事实上的否决权。

b.

可信度加权可以作为工具,但不能取代责任人的决策。可信度加权的决策形成机制对责任人的决策来说,可起到补充和挑战的作用,但不是用来推翻决策的。目前,在桥水的机制下,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意见,但对其可信度的评价要基于一些证据(他们的工作记录、压力测试结果、其他数据等)。决策的责任人可以推翻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论,但要为此负责。当决策者选择用自己的判断取代其他可信度较高的人所达成的共识时,他是在进行一次大胆的宣示,将接受最终结果的验证。

c.

如果你自己没有时间全面检视每个人的想法,则要明智选取具有可信度的观点。一般而言,最好找三个具有可信度的人,他们很关心能否获得最佳效果,也愿意彼此之间公开讨论分歧,让自己的分析逻辑接受问责。当然,并不是说必须固定三人,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人数可多可少。理想的人数取决于你有多少讨论时间、决定有多重要、你能够多客观地评估自己及他人的决策能力,以及召集多人了解决策背后逻辑有多重要。

d.

若由你负责做决策,要把可信度加权后得出的结论和你自己的想法做比较。如果他们意见不一,你要努力解决分歧。如果你要认定可信度加权后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在行动之前要慎之又慎。很可能你是错的,但即便你是对的,也有可能因为否决了整个程序而失去大家的尊重。你应该尽可能求取共识,就算仍无法达成共识,也要只干预有分歧的领域,了解一旦出错的风险,并明确向大家解释你这样做的原因和逻辑。如果你做不到这些,或许就要暂时搁置你自己的判断,采纳大家可信度加权的表决结果。

5.6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设法了解重要的事情

在各种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下情形:你可以选择去要求那些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逐渐消除分歧,直至你们达成一致;或者也可以追随对方的观点,即便其想法并不合理。我的建议是,如果存在分歧的问题很重要,就采纳前一种方法;如果不太重要,就采纳后一种方法。我理解,前一种方法可能会造成尴尬,因为对方可能会变得不耐烦。为了抵消这种影响,我建议你简单地说上一句:“你我都知道,我就是有点儿愚钝,但我仍希望弄清楚,所以让我们一道慢慢努力吧。”

每个人都应该随时随地提问,并记住自己有义务在相应讨论中保持开放心态。把你们的辩论记录下来,以便万一你们无法达成共识或弄清情况,可以把意见发给别人供决策参考。当然,要记住你是在创意择优下工作——别忘了你自己的可信度大小。

a.

沟通是为了获得最佳回应,故应与最相关的人沟通。与沟通对象的最相关的人是你的经理、顶头上司,以及各方认可的专家。他们受所讨论问题的影响最大,也是最了解情况的人,因此他们是你需要求取共识的最重要的人。如果无法达成共识,你应该把分歧提交给合适的上级去决策。[1]

b.

以教育或促成共识为目的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最佳答案,故应让更多的人参与。缺乏经验、可信度不高的人不必参与决策,但如果相关问题牵扯他们,而你与他们观点不一致,长期缺乏理解可能影响员工的士气和机构的效率。在某些情形下,这种情况尤为重要,比如你的员工既缺乏可信度,又十分固执己见(这是最差的组合)。除非你与他们达成共识,否则你应该避免把他们的意见公之于众。另一方面,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你应营造一种氛围,让所有的批评意见得以公开表达。

c.

要认识到你没有必要凡事都做出判断。考虑一下每个人的职责(及其可信度)、你对问题的了解,以及你自己的可信度。不要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表态。

5.7要更关注决策机制是否公允,而非是否如你自己所愿

一个机构是一个社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对其人员士气高低和运转顺畅与否的考量应优先于你的看法——何况,你还很有可能是错的。当决策机制持续得到妥善管理,且建立在客观标准上,让创意择优发挥作用就比博得任何成员欢心更为重要,即便那个成员是你自己。

[1]最合适的人是你的汇报对象(我们称为组织架构金字塔上的某个点),或者是你们都认可的仲裁人。

决策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