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康德的自由形而上学

2020年6月26日  来源:工匠哲学 作者:马修·克劳福德 提供人:xiezi96......

康德说过,意志自治是意志的属性,这是它运行的法则,独立于任何物质的属性之外。如果在任何物质的法则中寻找是什么决定了意志,那么,他治就已经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意志不为自己建立法则,而是物质通过与意志之间的关系为意志提供法则。自治要求我们将所有物体抽象化,使它们不对意志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意志可能不只是管理其他事物,还可以展现自己作为法则制定者所拥有的主权。3

只有追溯特定的历史背景,将其理解为对问题的一种回应时,这些宣告才有意义。试想17世纪的早期,稍有些深刻的思考就会招致警告。自然科学的萌发使我们开始机械化地描述自然,人类也难以幸免。4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自然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威胁要把人类自由归入物质决定的范畴。因此,“自由意志”成了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道德基础似乎岌岌可危。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一书中,康德将自由意志建立在新的基础上,认为自由不受任何自然必需品的限制。

该书书名中的“原理”一词说明,康德无意展示道德原则的实际内容,也没有详述的义务,他只为说明道德为何物。他坚称道德存在于观念领域,而非经验领域。这与自然决定论的观点截然相反,对于道德自由是否可能至关重要。与现实经验中律师的辩论不同,康德试图为自由建构堡垒,避免受到牛顿学说中自然界的威胁。然而这使康德产生了某些奇怪的论断。

为了自由,不能由“物质与意识相关联”来决定意志。我认为康德是在讨论人与其环境中所应对物质之间的适应关系,即在可供性和生态位中我们所提到的关系。康德在经验世界和纯智力世界之间竖起高墙,我们在后者中发现了先验的道德法则。若希望自由,同时保持意志纯粹,行动的理由就必须来自后者,不受任何外界事物的限制。

但在可供性和认知延展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也许在开始学习一项技能后,我们才会找到目的,这样,在环境中感知到的可供性不仅仅会控制纯粹由事前理由决定的行为,也提供新的动力,即发现新的行动理由。若理解无误,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他治,我认为人类动力的基础在于我们有过实际经验。

认知延展对现代文化造成的挑战十分严峻,现代人以康德的自由形而上学作为核心,理解我们如何与头脑之外的世界相连。《米奇妙妙屋》只是夸张地将其呈现出来,突出显示它所描绘的定义性特征,这一点与大部分动画片无异。

妙妙工具箱告诉我们,理解如何将选择变为现实或者实际上努力去实现它,并非人类能动性的本质。魔法的介入使选择的瞬间孤立于让选择行之有效的神秘过程之外,也孤立于做出选择之前的一切。行为选项现成地摆在面前,与你参与与否没有丝毫关联。前一章中,通过武术高手的例子,我们知道,正是技能组合决定了在环境中会感知哪些可能的行为。如何行动并非孤立的选择瞬间,而是受到强烈引导,由如何感知环境、调和环境所决定。还有一点起到了重要作用,那就是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是如何根据外界塑造自己的。

我们讨论过武术高手的例子,他遇到对手时就会感知到战斗的可供性。康德下面所说的话,似乎就表达了他的观点:“意志不为自己建立法则,某种异质冲动(alien impulsion)通过物质经调整后能被接受的本质,为意志建立了法则。”这里的异质冲动是指某些具体情况下的驱动力,服务于“物质经调整后能满足”的对象。对康德而言,这种调整就是他治。

在武术高手的例子中,他快速应对环境中的每一种战斗诱惑和可供性,准备用空手道攻击视线中的每一件物品和每一个人。就这个例子而言,上述理解方式似乎恰当合理。根据康德的他治理论,这样的人就该受到谴责,他会成为一种机器人。但是如果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迫使我们忽略意志与外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或者迫使我们认定二者分离才是理想状态,似乎就过于极端了。

康德的确也关注凭借经验建立对外界的敏感度,但是他在另一本书《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中才谈到这一点,他把这个话题从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学中分离出来,这一点十分重要。关注外界的时刻和道德选择的时刻彼此独立,这就决定了意志自由。经验总是偶然的、特定的,因此不宜作为道德法则的基础。这些法则应具有普遍性,能够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如果以人类本性的特殊性,或者法则之下的偶然情况为基础,那么普遍性就会消失。于康德而言,理性就是处在世界之外。5

虚拟现实 / 道德理想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